小学课堂教学诊断的成果研究

2018-07-05 17:44张静
新课程·小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小学课堂

张静

摘 要:2000年以来,研究者通过案例给教师们呈现可借鉴的诊断经验,让教师们不断地认识到通过教学诊断,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通过多方面的检测,更清晰地认识到学生能力的发展情况,关注到学生发展的薄弱与不足,从而探索更优质有效的课堂教育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诊断;成果研究

诊断(diagnosis)一词来源于医学界,其本意是指诊视而判断病情及其发展情况。在教育诊断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在不断地探索。李云吾认为:“教学诊断,是指教师在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之后,判断学生能力发展情况的一种活动。通过教学诊断,教师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学生能力发展的一般情况,掌握了这些情况,尤其是能力的不足,这就为指导如何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并取得更好的效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一、课堂教学诊断的现状

我們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不断探索其教学的有效性。怎样的教学能够发挥最佳的效果?如何去诊断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在20世纪的西方已经进行了探究,人们把目光着眼在教师的人格因素,不同个性的教师其教学的风格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不尽相同,其教学效果也存在迥异。随之,人们也关注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这样的研究主要以描述课堂教学情况,体现教师教学行为所呈现的不同的教学效果。但这些研究都关注的是教师的特征,而不是课堂的实际生成。

随着人们对教育实质的深入认识,研究不断关注到学生的自我发展。而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问题。所以,把目光聚焦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并分析改进尤为重要。

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1998年发表报告提炼出了有效教学的五大原则:(1)教学是师生一种合作性的和生成性的活动;(2)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使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3)教学使学生在校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产生联系;(4)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维;(5)教学以课程为媒介使学生语言和读写水平得到提高。从中我们发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要着眼课堂的生成性,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将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建立联系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即思维、语言及运用的能力。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呈现,学生的互动来衡量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要想更加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素质能力。主要从几个方面来看,如: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并对授课进行设计;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深知其学习风格;合理呈现教学内容;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运用;恰当进行教学评价以及自身的教学水平提升。

面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具有自我鲜明的价值意识。改变传统意识上的“教”为传授的意识,达到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融合,在思维的碰撞中达到学的目的;师生之间是携手共进的伙伴,平等的关系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尊重学生人格是有效课堂的人文关怀。

二、课堂教学诊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课堂诊断的实践中,我们通过课堂观察进行判断,但仍有着不足。

1.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直观观察,忽视了对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其最基础的衡量标准是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对一堂课进行诊断的起点,只有对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有深入了解,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也就是说,诊断课堂效果前,必须十分明确其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而不是盲目地去看课堂中的教学流程。

2.更多的是关注教学设计而不是学生的课堂生成。课堂存在的意义是使得学生学有所获,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知识的生成,是一种自然的知识的滋长。但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严格按照自我认识的教学设计循规蹈矩,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仍十分普遍,沿着预设进行课堂教学,轻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扼杀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及对知识探索的欲望。

3.过于重视课堂环节及活动形式,学生真正“学”的效率较低。随着对教学的不断探究,新形式的教学方式给人们更纷繁的教法选择却忽视了教法本真是要让学生会学,学有所获。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不必要的“花样”是时常能在课堂中看到的。这样的环节在授课时间上的浪费,大大降低了授课的实际效率。

4.对教材的僵化理解,欠缺教学内容的拓展开发。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虽已少见,但就教材内容而言还是比较常见的,教材内容理解的单一,对教材背后的内容理解不足,教师的教育创造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对教材做出适当调整,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教师的教材把握和使用,使得教材具有了活力。

三、有效课堂诊断的着眼点

在沟通交流中实现对知识的生成。全员的参与互动,在互动中给予每一个人学习交流的机会,在积极的交流中,达到思维的相互碰撞。

1.课堂学习形式的恰当。课堂是在教师预先的设计基础上开展的,对教学的恰当设计,在适合的时候进行适当的点拨促进,使得学习在自然而然中产生,课堂紧凑环环相扣。

2.整合教学资源,对教材的开发使用。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创造性使用,给予课堂新鲜血液,使得课堂教学富有更加新鲜的活力。

3.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学目标的预设与实际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诊断,还要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结果,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是用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说明的。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诊断中,是不断地发现、诊断、实践、改进、再发现的一个循环过程,我们也在不断的思考探索中,发现更多的新问题有待解决。

参考文献:

[1]魏晋河.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着眼点[J].甘肃教育,2012(23):67.

[2]李海林.事实和证据视野中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诊断实践研究报告[J].新课程评论,2017(12).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小学课堂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引导
建于生命关怀基础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丰富音乐教学手段,让小学音乐课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