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8-07-05 17:44刘百旭
新课程·小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方法研究能力培养自主学习

刘百旭

摘 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为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更广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去摸索学习规律,消化知识,理解和运用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就此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灌输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创新能力,只能是一个答卷的工具。新时代素质教育要求必须要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够自觉而主动地学习,善于自学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成为每位教师教学的中心,新课程标准也一再提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深入的探究和尝试,下面就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决定教学方向的指导者,它关系着能否让学生遵照所需的目的去实现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想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确定最佳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根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制定科學而合理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增强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要设计好各个环节的教学步骤,要做到深入研究,教法得体,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比如,我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问他们:“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们从这里联想到了什么?”学生想了一会儿后就开始议论起来,纷纷说了很多。我把这些都作为制定目标的范畴,纳入计划的范围内。这样就毫无疑问地使学生进入到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之中。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兴趣,没有兴趣自然就会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想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必须要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比如,我在执教“认知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关系”一节中,当让学生辨别“两个三角形的二倍是一个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容易出现错误的判断,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明白,我就组织了讨论活动,让他们亲自去辩论,利用正反两方进行,最后效果非常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只有尊重他们,他们才会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三、要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首先,要做到让学生有预习的好习惯。预习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走在老师的前面,当他们预习后就能够全面了解知识内容,知道哪些不会哪些会,在听课的时候重点去解决那些不会的知识,更加使学生的学习简约化。预习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方式,学生可以提前做做练习题等,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其次,思考的习惯。思考是学习的前奏,更是学习的基础,没有思考的学习是属于徒劳的学习。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要让学生从小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数学学科,思维能力是否提高影响到学习成绩的高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会思考、会学习。一旦学生养成了思考的习惯,他们就不再把学习看成是困难的事情了,遇到问题就会积极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也得到了培养。

最后,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复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升华,不会复习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复习,也要教会他们复习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在复习中不断地前进,知识也就不断地丰富,感知的知识也就会多起来,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求异的意识

学生的主动学习目的是为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中,他们的创新精神也就会涌出,所以我们数学教师要让他们带着好奇、求真的心理学习,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想,让学生敢于联想和想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奇异的问题要鼓励,要激发、尊重孩子们的选择,给他们提供问题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肩负起这一重任,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我们要研究好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自觉地去积极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地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成为新时期的有用人才。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方法研究能力培养自主学习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