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8-07-10 18:00郭艳芳
时代经贸 2018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会计专业独立学院

【摘 要】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独立学院在中国高等院校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学院数量和学院培养学生质量都急剧增加。然而,独立学院与公立院校两大院校主体,在学生培养目标和模式上并没有明显差异,大部分独立学院复制了公立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由于其师资和生源差异,导致在人才培养上的劣势。本文针对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方式等多方面问题,为明确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会计专业

目前我国对本科生的培养机构主要由公立院校和独立院校两部分构成。公立院校大多以学术型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培养为主;独立院校在设立之初,是以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社会资源,提高全民教育素质为宗旨,吸纳高中毕业考试后,无法被公立院校录取的学生。独立院校最初社会定位较低,随着其教育资金不断投入、国家对独立学院教育政策倾斜,独立学院逐步在提升自身的社会定位,在整个高等教育竞争中,摸索出有特色的独立学院培养模式。会计学专业作为独立学院的支柱专业,承担着大量的生源和培养责任,其培养质量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因此,独立学院会計学专业如何培养特色专业人才是急待明确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学资金而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属于公益性教育事业。1999年我国发布《民办教育促进法》,开始创办独立学院,到2003年共设立成立独立学院300多家。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对独立学院的法律定位和管理模式提出了一定要求。随着市场竞争和淘汰,到2017年底,我国独立学院剩余262所。

2016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遴选出了一批转型试点高校,试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综合性、科研型向应用型转变。然而在部分独立院校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现实问题,诸如应用型大学如果应用和实操业务过多,与职业技术院校之间界定模糊;如果应用和实操少,必然理论教学多,与传统综合性大学又如何区分。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的配备以及定位精准是独立院校突出办学特点的关键点。

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清晰

会计专业是公立院校和独立院校都有的热门专业,从专业定位来看,都是培养“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会计人员、会计事务所审计人员以及金融机构需要的相关复合应用型人才”,定位比较宽泛,公立院校和独立院校定位差异不大。大多数独立院校培养方案和目标是从以前的公立院校衍生出来,没有太多变动。

(二)师资队伍过于学术化

由于高校教育体系中,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是按照论文和科研项目等学术水平进行评价,在职称评价指标中,并没有对公立院校和独立院校任职教师区别对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任职教师没有过多的精力开发新的课程和实训培训;另一方面,对任职教师的个人发展没有带来相应受益,师资队伍应用化积极性较低。

高校教育体系对高等院校的评价体系指标也导致了学术化问题。在对高等院校进行评估时,要考量师资教授职称、博士人数等,为满足教育部门对高等院校的评估要求,独立院校需要聘请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对于丰富实践经验但低职称的实践人才,无法聘用,成为了现实需求和制度设置的矛盾点。

(三)程体系陈旧

独立院校课程体系基本是从公立院校课程体系传承过来,没有突显独立院校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特点,也没有突出应用型特色。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直接影响课程体系的设置。在会计、审计和税务等课程讲解中,对于实践内容,授课老师仅是查找网上案例教学,无法传授真实的实践内容,最终导致实务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差无几。

(四)实训课程比例不够

教师实操能力的缺乏,形成了实训课程体系设置的障碍。在实践教学中,如果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实习单位,并系统开展实训教学,这是不太现实的。因此,需要学校提供会计操作仿真课程,将实操中重点和难点内容让学生在学校消化理解。然而,独立院校会计专业在实训课程设立过程中,设置比例较低,无法满足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

三、优化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独立院校的设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将独立院校的特色突显出来,也明确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2017年,李克强总理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将融合纽约大湾区、旧金山大湾区和东京大湾区共同特点,发展成为金融中心、制造业中心和创新中心,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心。

广东省独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呼应,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分层次培养人才,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适应东莞等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第二,适应金融中心、国际业务发展的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独立高校在会计专业设置时,可按照两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设置普通会计和国际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国内财务人员专业需求和国际业务专业需求相对应,将人才输出与人才需求配对,满足区域经济人才市场需求,真正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内外”和“学术应用”双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独立院校任职教师,受限于职称评定制度等限制,科研压力比较大,占用工作时间比较长。若要发展现有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压力和教学任务成为实践经验积累的障碍。师资力量的局限性限制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会计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拓宽发展思路,大胆引入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讲授案例和实训课程,弥补专职教师的教学短板,建立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完整的教学体系。建立内部教师和外部引入相结合、学术能力和应用经验兼具备的全面师资队伍。

(三)独立学院特色专业课程孵化

鉴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和内外结合师资特点,致力开发与独立院校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专业课程。课程的设计由供需双方共同完成,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由专职教师构建基础理论体系,兼职教师针对企业实际应用,补充应用知识和案例,再调查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和疑惑点,适当调整课程章节分配和练习题量。真正从知识需求出发,结合理论和实际知识供给,设计出与区域经济发展专业人才需求相符合的应用型人才。

(四)加强实训课程建设

会计专业具有应用型强的特点,在独立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下,要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技能,就需要增加学生应用型课程,即实训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在普遍已有会计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基础上,继续增设税法、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财务分析等实训课程,达到理论教学与实务应用充分融合。同时,强化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在建设实训课程的过程中,用丰富的企业和事务所案例对专业知识深度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会计专业知识,达到实训课程建设目标。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519041)

参考文献:

[1]李海洋.独立学院复合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

[2]吴喜云.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会计实践教学研究[J].人力资源,2017(7).

[3]苗玉宁.转型发展中的独立学院定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7).

[4]吴婷.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

[5]郭艳芳.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陷分析[J].时代经贸,2017(4).

项目来源: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质量工程项目《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规划》,项目编号:ZLGC20150401。

作者简介:郭艳芳(1980—),女,河南焦作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会计和税收制度研究。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会计专业独立学院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