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智障儿童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2018-07-14 02:05巫晓丹
师道·教研 2018年7期
关键词:智障个案笔者

巫晓丹

儿童在进入青春期时,会出现各种不良行为问题,让教师、同学和家长倍感困擾,他们就像个“刺猬”,任何人只要靠近他们,他就会防卫式的竖起满身的刺,常让关心他的家长和教师望而止步。而智力障碍儿童更是如此,在步入青春期后,由于心智发育迟缓,他们无法准确表达自身的需求,在情绪行为问题的处理上不太恰当,很容易出现情绪行为问题,这样就更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陪伴与引导。

笔者任教年级学生为培智高年级学生,年龄处于14-16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各种行为问题频繁出现。最让笔者头疼的是班上的小黄同学,常遭教师和学生的投诉。于是就此开始了对小黄同学的个案研究。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黄(化名),男,14岁,中度智力障碍,母亲工厂工人,父亲无固定职业,打临工,有一个姐姐,已成人并工作,其生活的主要照顾者为父亲。该生认知能力一般,能够认识并书写简单的字词。在行为方面尚可,生活基本能自理。但进入青春期以来,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让小黄开始注意异性,喜欢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别人的关注,进而表现出一些青春期问题行为。

二、个案问题行为分析

通过对个案的调查,笔者从个人、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分析该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自身因素

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滞后性。随着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发育,个案中的学生小黄对异性逐渐产生了好奇和欲望,但由于其心理年龄无法与生理年龄同步,智力障碍带来的认知障碍、社会适应障碍等缺陷,造成生理已经步入青春期的他,缺乏一定的自控和自我约束能力,进而在青春期表现出原始性冲动与性欲望。

智障儿童渴望获得关注的需求。个案中的学生小黄,通过对其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观察,笔者发现他经常在课堂出现问题行为,当引起教师关注,教师大声喝止时,会表现得异常兴奋,并增加问题行为的频率。随着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在渴望获得关注、被认同的驱使下,获得别人关注的愿望十分强烈,但由于该生的道德认识判断力较弱,不能分辨自己行为的好坏,因此常通过一些不良行为来满足其内心需求。

2.家庭因素

个案中小黄的母亲在工厂上班,父亲没有固定职业,失业在家,小黄与父亲的相处时间最多,通过家访了解,该生父亲有时会上网观看一些成人视频,在家也没有特意避开小黄,小黄有时也会跟着他观看一些视频,家长未能给予适时、正确的引导。

3.学校教育因素

目前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都有开设青春期相关课程,但授课内容多为校本教材,由各学校教师自编使用,缺乏针对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具有指导性的、科学的教育教学资源,且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够灵活。我校为高年级智障学生每周开设一次健康课程的学习,每学期由校医进行一到两次的青春期讲座,但以上均为集体授课,且授课频次有限,内容多为性生理知识,智力障碍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且无法满足智力障碍学生的个别需求,因此,智障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教学效果较弱。

三、行为矫正的干预方法

笔者发现个案学生出现上述问题行为的原因,有个体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环境有待改善的因素。因此,需要针对以上成因调动多方力量加以干预,改善其问题行为。

1.关心学生,消除歧视

对小黄同学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行为,不能一味地进行批评的指责。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小黄同学的父母与他沟通较少,情感无处排解,母亲常年在外工作,在与母亲互动方面严重缺失,造成其对女性强烈的好奇和渴望,不能正确表达情绪,这些都可能会导致小黄同学出现问题行为。因此,教师要接纳和包容学生,付出更多的耐心,关注他的内心世界,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小黄能够健康顺利地度过人生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还要在集体中消除对他的歧视,积极开展相关青春期性教育,打破不同性别学生间的神秘感,增进同伴间的正常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青春期心理。

2.及时与家长沟通

作为智障儿童的学生家长,当学生进入青春期时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通过家长接送学生的契机约谈家长,促成家校合力,使学生能修正不良青春期问题。小黄的父亲文化水平不高,考虑性别思维与思考角度等影响,笔者在约谈时向同年级已为人父的男教师作为沟通者,根据笔者的访谈提纲,由其代替笔者进行访谈。

3.增加专业的青春期教育课程

随着性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育,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对性好奇又渴望,但智障儿童生理发育的滞后性,又让这种情绪得不到排解和疏导,容易被误导,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很容易导致极端不良行为的发生,因此,专业性强、富有针对性的青春期教育课程必不可少的。笔者向校内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老师寻求专业的辅导,在学校开展了相关青春期系列疏导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小黄习得了如何正确表达喜欢的情感,且逐渐减少其极端行为的发生。

4.转移注意,排解精力

增强自我认同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让其有兴趣爱好,能够发挥其特长和闪光点,达到自我认同的目的。针对小黄的认知水平一般,精细动作良好等特点,笔者通过分派精细任务给小黄,转移注意力,发挥其手工优势为学生做示范,并选送其多幅手工作品参与学校学生作品展与义卖等活动,让其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到自己被大家认可的喜悦;针对其体能较好,反应能力强等优势,年级推荐他加入学校田径队的训练,既消耗了过剩的精力,又增强了体质,并参加了2017年香港特奥马拉松比赛,收获了奖牌与奖金。

5.运用适合的行为矫正方法

正强化法。由于智障学生思想单纯,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其领悟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使用直接且具体的奖励作强化物效果更好,因此,笔者运用正强化方法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通过及时有效的强化物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逐步形成良性行为。笔者发现小黄特别喜欢吃饼干,因此选取小黄喜欢的饼干,作为强化物刺激,并与他约定一天内没有出现上述问题行为,就把饼干奖励给他。

消退法。消退法即用不理睬等方式,主要通过撤销强化刺激来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鉴于小黄渴望获得关注的需求驱动,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因此笔者对小黄做出的一些问题行为,上课时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同时对班级同学进行教育,让同学们都忽略他的问题行为,在课堂上,笔者针对小黄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参与类活动,提升其课堂参与度,并将其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活动中。

四、干预后效果及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行为矫正,小黄不良问题行为的发生频次逐渐减少。在体育和手工方面的成就增强了他的自豪感,教师也对他的进步赞不绝口。

青春期问题行为的矫正,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将不良行为导致的恶果防患于未然,笔者有几点思考供讨论。

1.强化正面引导

由于智障儿童的分辨能力较弱,容易模仿不良行为而导致误入歧途,所以正面启发和引导的教育方式较适合智障儿童青春期问题行为的教育与矫正。同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教育内容也要深入浅出,切忌直接批评或填鸭式等教育方法。

2.提高课堂参与

鉴于有些智障儿童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低,无事可做进而出现问题行为的现象,授课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时还应注意关注个体差异和需求,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参与度,避免让其无事可做导致不良青春期问题发生。

责任编辑黄博彦

猜你喜欢
智障个案笔者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放下偏执,路还很长——访谈两位个案医生及家长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