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贯穿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

2018-07-31 09:25赵佳佳
法制与社会 2018年19期
关键词:基本内涵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加接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争取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 “立德树人” 研究生 人才培养 基本内涵

作者简介:赵佳佳,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095

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邻。”回顾历史,“立德树人”的思想贯穿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青年“立德树人”的思想教育理念摆在首要位置。走进新世纪,面对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影响日趋加深,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局面,新自由主義、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泛滥,一些西方国家加大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力图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这就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巩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加大对青年思想教育,牢固践行立德树人的思想教育理念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部署,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要把习近平“立德树人”的思想摆在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雄厚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力争在世界先进领域取得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相关表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青年的思想品德教育。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广大青年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由此可见,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小至个人的品德和三观,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是对古代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立德树人”的思想深刻传承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其中,“立德”一词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位于三不朽之首,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一词则最早出自《管子·权修》。习近平吸收了古代叔孙豹和管仲的先进教育思想,把树立德业当做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种价值观念,把人才培养看作兴国安邦的根本之策。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又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具体而言,“德”就是德业,一个道德范畴,它不仅涵盖了一切美好的品行,而且也喻示了一个人或社会整体良好的内在品格和价值观,涉及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品德教育,以及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通常表现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等。

二、将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贯穿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的必要性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生态文明、扶贫攻坚、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重大进步。这些发展与进步的背后是一群群有扎实的学识功底和良好道德品行的年轻人,如今,“年轻人挑大梁”正成为中国发展的隐形利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正反映了国家青年高质量青年人才培养的迫切渴望。研究生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关键之所在,没有高质量的研究生人才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更难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当前我国高校培养了一大批学术性和专业性的研究生人才。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研究生人才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在人才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面对学校的课业负担和科研压力,一部分研究生对科研成果较为看重。这就导致许多研究生选择将更多的实践和经历放在对科研成果数量的追求上,反而不会过多地注重在科研过程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其二,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研究生道德价值取向存在问题。有些是为了取得研究生学历,还有的是受高额奖学金等目的的驱使,不惜违背学术道德,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甚至存在用金钱请人代劳发表论文,或者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的行为。其三,随着网络文化的传播和渗透,西方国家的一些消极腐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理念传播到我国,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使一些研究生的价值观念严重偏离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洋媚外、肯定西方的一切文化和价值观念、忽视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美德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教育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众多道德失范的现象证明,只注重研究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单纯地强调研究生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档次,而忽视德育的教育,就难以实现高等教育确定的内涵式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对青年的全面培养。纵观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之所以会出现学术不精、思想落后的现象,离不开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这是我国高校在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重视科学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结果。这就导致研究生思想素质低下,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投机取巧。换言之,过于功利化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的理论认识深度不足。其二,是研究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够全面、客观、真实了解国内和国际的发展形势,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理解、掌握和认知。

三、将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贯穿于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的方法与途径

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过:“高校所有课程都要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必须同频共振。”所以,要将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贯穿于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其方法与途径必然就要从课程和老师两方面入手。

(一)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统一

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于研究生而言,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学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称之为国家的人才。

在我国,高校最容易将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灌输到研究生头脑中的無疑是思政课程。所谓“思政课程,”就是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在高等教育中通常体现为公共政治理论课,它身上承担着引导研究生群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政元素”尽可能地覆盖所有专业和学科,使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体现思想政治的德育元素,肩负立德树人的功能。不管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归根到底在于以德育人。实践证明,单纯地靠开展思政课程不足以使高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必须要将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同时贯穿到其他各类专业课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及活动开展课程思政,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育人方向上保持一致。

(二)研究生导师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实行的是导师制,导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导师在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2月9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这对提高导师队伍的建设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研究生人才提供了依据。

《意见》从学术和道德两个层面指出导师要履行的职责。在道德层面主要包括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术方面主要包括要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及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除此之外,还包括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和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的职责。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导师要以身作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秉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严谨精湛的专业学术知识。要从学术和道德两个层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微媒体的优势,增强思政课程的说服力,以课堂为平台,吸引研究生认真钻研学术、努力提高道德品行的兴趣,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

四、总结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本质上已经转化成为人才之间的较量。研究生是国家培养计划中的高层次人才,担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寄托着民族的希望,关乎着祖国的未来。而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是提升当前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它不仅涵盖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先进思想的指引,而且其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指明了路径与方向。

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工作可谓是重中之重。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地,理应充分尊重与发挥导师在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与基础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统一,将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贯穿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始终,进而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强可靠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林伟.政治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高地.立德树人:文化基因、世界经验与中国道路.东北师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4]苏国、李卫华、吴超.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实践要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

[5]沈赤.找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密钥.人民日报.2018-03-29.

猜你喜欢
基本内涵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