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饮联合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30例

2018-08-09 09:25
中医外治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阳上亢钩藤症候

安 畅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10120)

眩晕属于临床常见症状,可作为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在传统中医学中眩晕又称作“头眩”“眩冒”等。在祖国传统医学中眩晕的主要病机包括“火”“风”“痰”“瘀”“虚”,根据疾病的临床症状及主要发病机制可将其分为痰浊中阻、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4个类别,眩晕的发生多以虚者常见,因此因肝肾阴虚导致的肝阳上亢型眩晕较常见[1]。目前针对眩晕的治疗临床医学多认为选择性及针对性的帮助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改善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眩晕患者而言促进其血管扩张、帮助椎-基底动脉压迫解除及血液黏稠度降低均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因疾病存在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等特点,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发展为脑血管病变,因此临床上多给予患者中医药治疗,其中以天麻钩藤饮疗效较为显著,此外在实施药物治疗基础上为患者联合一定有效的针刺治疗也是促进疾病快速康复的关键[2]。本研究就天麻钩藤饮与针刺联合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疗效做如下研究报道。

1 临床资料

选取住院部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60例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患者西医诊断符合《实用神经病学》[3]中相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眩晕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4]中的辨证标准,患者证属肝阳上亢型,常见症状:眩晕,伴耳鸣,有胀痛,春季多发,伴心烦,面色发红,易急躁;口干口苦,睡眠差,大便偏干;苔薄白,舌质红,脉沉细弦。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0岁~75岁,平均(54.51±9.57)岁;病程6个月~3 a,平均(1.89±0.79) a。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0岁~76岁,平均(55.14±10.57)岁;病程6个月~3 a,平均(1.91±0.82) a。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使用天麻钩藤饮治疗,药物组成:天麻、钩藤、杜仲、牛膝、菊花、黄芩、茯神、夜交藤、益母草各15 g,石决明18 g,栀子12 g。随症加减:口苦目赤者加牡丹皮12 g、龙胆9 g;抽搐、手指发麻者加牡蛎、龙骨各20 g及全蝎3 g;伴血瘀者加当归、川芎各15 g。诸药入水煎服,1 d 1剂,分3次温服,治疗2个月。

2.2 观察组

在饮用天麻钩藤饮基础上施以针刺治疗:取穴:风池穴、百会穴、颈夹脊穴、大椎穴、内关穴、太冲穴、太溪穴。随症配穴:恶心呕吐取中脘穴;头痛取率谷穴及太阳穴;耳鸣者加取中渚穴及听宫穴。针刺具体方法:对穴位消毒后,使用华佗牌针灸针(0.35 mm×40 mm),风池穴进针约1寸~1.2寸,针尖指向鼻尖斜刺;中脘穴及颈夹脊穴直刺约1寸~1.2寸;率谷穴及百会穴直刺约0.5寸~1寸,听宫穴及内关穴直刺约0.5寸~1寸,中渚穴及太阳穴直刺约0.3寸~0.5寸,太冲穴及太溪穴直刺约0.5寸~0.8寸,大椎穴向上刺约0.5寸~1寸。待太溪穴得气后实施补法,待太冲穴得气后实施泻法,其余穴位针刺得气后实施平补平泻法,留针时间均为30 min,治疗2个月。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采用症候积分法评价:主要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颈部活动功能等。0分:无症状;1分:轻度症状;3分:中度症状;5分:重度症状,症候积分总分为30分。治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85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症候积分减少≥56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在劳累后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6 %;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6 %,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知,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 %,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2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分)

由表2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典型病例

许××,女,52岁,病程:2 a,住院号:6384。患者因“头胀头痛2 a,再发2周”于2016年3月9日入院。既往平素血压偏高,最高超过200/100 mmHg,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效果不佳。症见:神清,精神一般,颜面通红,右耳持续耳鸣,高调,如蝉鸣,伴右耳堵塞感,头痛头胀,口干口苦,胃纳一般,睡眠欠佳,小便调,大便偏硬,2 d 1行,舌暗红,苔白,脉弦。入院查体:T 36.5 ℃,P 76次/min,R 19次/min,Bp189/102 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结膜稍充血,胸廓对称无畸形,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6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头颅CT提示腔隙性脑梗死,椎颈动脉彩超提示内膜增厚,未见狭窄。中医诊断:头痛,证候诊断:肝阳上亢;西医诊断: 高血压3级(高危组)。治法:急则治其标,平肝潜阳。处方:中药:天麻15 g,钩藤15 g,杜仲15 g,牛膝15 g,菊花15 g,黄芩15 g,茯神15 g,夜交藤15 g,益母草15 g,石决明18 g,栀子12 g,牡丹皮12 g,龙胆9 g。水煎服,1 d 1剂,共5剂。针刺处方:风池穴、百会穴、颈夹脊穴、大椎穴、内关穴、太冲穴、太溪穴、率谷穴、太阳穴、中渚穴、听宫穴,根据取穴实施手法并留针30 min,1 d 1次,共5次。14/3复诊:患者西药降压药剂量维持不变,颜面通红消退,头胀头痛明显减轻,耳鸣症状缓解,仍有少许口干口苦,余诸症大致如前,测血压:142/74 mmHg,中药于上方基础上去牡丹皮、龙胆,加当归9 g、川芎15 g加强活血之效。针灸取穴:风池穴、百会穴、颈夹脊穴、大椎穴、内关穴、太冲穴、太溪穴巩固疗效。18/4复诊:患者继续维持原有西药降压药剂量,头胀头痛基本缓解,仅在休息不佳及劳累激动时稍明显,无耳鸣,少许口干,无口苦,胃纳可,睡眠改善,小便调,大便质软,舌暗,苔薄白,脉弦。测血压:136/68 mmHg,中药汤剂及针灸处方维持不变。9/5复诊:患者维持原有西药降压药物剂量,近期未诉头胀头痛,无耳鸣,口干轻微,无口干,胃纳睡眠可,二遍调,舌暗,苔薄白,脉弦。测血压:138/70 mmHg。嘱调畅情志,门诊定期随诊。

5 讨 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属“头痛”“眩晕”“痹证”范畴,疾病因机体受风寒湿邪入侵,致使肝肾不足,从而引起血流不畅,气血经络受到阻滞,脑府失去所养而发病,眩晕属于常见疾病,患者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涉及火、风、痰、虚四大方面。《内经》中指出诸风致眩,皆与肝有关,而在《素问·五运主病》中则认为眩晕发病主要因火而生[6]。而现代医学则认为,导致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足是因动脉发生硬化,血流速度变化、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原因导致血栓形成,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病。

针对肝阳上亢型眩晕的治疗一直以来均以西药治疗为主,然而因疾病存在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单纯施以西药治疗虽近期疗效显著,但疾病后期反复发作风险仍居高不下,因此诸多研究指出可为患者施以中医治疗,起到标本兼治的功效,降低治疗后复发风险。基于此本研究对观察组30例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在给予天麻钩藤饮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而对照组则单纯使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症候积分变化情况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临床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天麻钩藤饮与针刺联合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疗效确切,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更好更快缓解。这是因为针刺的实施能够帮助患者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从而帮助其血流的供应及速度得到有效调整,对于高血流型眩晕患者而言施以针刺可帮助血管扩张,使得痉挛有效解除,促进血流速度降低,血流有效量增加;而对于血流低速度型患者实施针刺可经针刺带来的兴奋作用,使得乙酰胆碱及一氧化氮释放量增加,从而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起到极佳的双向调节功效[7]。而使用天麻钩藤饮治疗是因为天麻钩藤饮是由天麻、钩藤、杜仲、石决明、栀子、黄芩等诸味中草药合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方中所用天麻可起到极佳的熄风祛痰之效;使用钩藤有着极佳的平肝止痛、定风、清心火之效,临床上多用于血压增高及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之症;石决明有着滋阴明目、平肝潜阳之效;用以杜仲则起到滋阴潜阳、补肝肾之效;栀子及黄芩使用后有着极佳的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之效;方中所含益母草、川牛膝可引药下行,有着积极的活血化瘀之效;茯苓、夜交藤使用则有着解郁安神之效;在上述主药基础上加入菊花、丹皮、夏枯草等药起到极佳的降压、清热、滋阴之效;而用以甘草则起到对诸药的调和之效。诸药合用,共奏熄风平肝潜阳之效[8]。

综上所述,天麻钩藤饮与针刺联合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疗效确切,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更好更快缓解。

作者简介:

安 畅(1983-),女,200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学历,主治中医师。现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研究方向:脑病的中西医诊治。

猜你喜欢
阳上亢钩藤症候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更正说明
基于UHPLC-MS/MS的钩藤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肝火旺和肝阳上亢,你会区分吗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不同产地钩藤的药用成分含量及不同温度烘干的影响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拌蕨菜安神镇静
吴茱萸贴敷太冲涌泉穴辅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华钩藤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