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的研究

2018-08-18 09:09糜相江张加炜
学周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教学行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糜相江 张加炜

摘 要: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效率对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从学生学习行为入手,对生物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可以使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理论更加丰富。本文主要从探究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的必要性入手,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的实施策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最终提升高中实验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7-003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7.018

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学生在生物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生物知识的系统化学习,还要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可续技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是借助生物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从国内外对教学问题的研究情况来看,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提高教学行为整体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探究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的必要性

(一)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其职业生命价值的表现载体。学生在课堂上所习得的知识与能力是促进他们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关注的问题。为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课堂上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的探究,可以为生物与实验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增强行为训练的针对性

课堂教学活动具有经验性活动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要求教师在以自身的个性和学生、社会的发展为依据实现自我发展。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推动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一些刚刚进入教师队伍的新成员而言,从学生在实验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共性问题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可以让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教学指导作用的缺失

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在将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传授给学生以后,会让学生自行开展实验操作,但是在实验操作环节,一些教师会表现出对学生缺乏指导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带给学生自主发挥空间,但是在教师对学生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会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迷失学习方向,进而出现难以有效把握实验思路的问题。

(二)实验课程教学缺乏合理性

生物课堂教学时间相对有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往往难以给予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便对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进行吸收。

(三)学生自身的动手情况

从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因素也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因素。一些学生在实验课堂上会亲自动手开展实验,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了缺乏参与意愿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程度是他们参与实验教学的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两极分化问题也可以被看作是教师行为的个体适应性的挑战。

三、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的实施策略

(一)正确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从生物实验的特点来看,任何一个环节中出现失误都有可能引发实验失败。在借助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进行正确化的指导,以便让学生对实验操作环节进行规范。以蛋白质鉴定这一实验内容为例,实验的试剂投放过程为先CuSO4溶液,后探入MaOH溶液。但是在课堂实验过程中,一些学生会出现试剂投放顺序颠倒的问题,对此教师需要对实验试剂的投放顺序进行重点强调,并要在试验过程中加强指导,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适当增加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课改实施以后,教材中的某些理论问题的实验化探索成为了生物学科的高考实验题的重要命题来源。对于一些对生物实验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或者是一些暂时没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内环境稳态”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实验内容: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添加血浆和蒸馏水,让学生利用pH试纸对两支试管内的液体的检测数值进行记录,然后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添加同等剂量、同样浓度的盐酸,让学生再次进行pH测试,这一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探讨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提升对“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利用开放性实验拓展学生思维

根据新課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升,从教材内容入手,将某些实验设置为半开放性实验,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例如,在鉴定蛋白质的实验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豆浆或鸡蛋蛋白稀释液进行实验。实验教学也可以摆脱教室的束缚,一些地区生物教材中的小生态瓶实验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课外完成。

(四)注重教学行为与学生的适配性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升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活动内容进行关注,并要在此基础上,围绕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行为。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继续探究学习的动机进行培养。科学实验具有严谨性的特点,实验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的失误,都具有导致实验失败的可能。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一些可能出现于实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并进行适时引导。

四、结语

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的探究,可以为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在正确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基础上,利用开放性实验或增加实验内容的方式,拓展学生思维,是提升高中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可行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柱华.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9).

[2] 姚金宇.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J].高考,2016(9).

猜你喜欢
教学行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