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班化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018-08-18 09:09赵睿
学周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小班化有效教学小学数学

赵睿

摘 要:小班化教学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完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数学学习興趣,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从创设生活情境、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合作学习、分层练习等方式出发,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动脑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班化;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7-008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7.047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小学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关联。因此,在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地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小班化教学,使学生的个体活动空间得到了有效增加,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例如,在《时、分、秒》章节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创建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家中的手表、闹钟等,也可以拿来几种不同的钟表,同时,在教室门上贴上“钟表店”的图片。在完成准备工作之后,学生都会感觉好奇,相互讨论。在学生探究欲望被充分激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这家钟表店的顾客了,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钟表。”此时,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涨,纷纷挑选自己喜欢的钟表,极大程度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活动结束之后,学生相互讨论自己购买的情况,然后提出了一些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通过此种教学,学生均能够保持轻松的学习状态,不仅学习到了数学知识,同时也意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是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和听讲。此种枯燥的教学模式,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究者,而儿童对于此种需求更为强烈。”而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缩减了班级规模,增大了师生比例,学生有了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所以要求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突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性,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自学,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最终自己探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此种方式改变了以往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的模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转变,学习欲望更加强烈,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由此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小班化教学模式,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级中的人数比较少,教师也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充分的认识,由此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同步教异步学”的策略,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次学生,对其自学能力进行重点指导,使此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提升;B层次学生,教学重点在于点拨答疑,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对于C层次学生来讲,教学工作是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点,实现知识的拾遗补缺。通过此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班级所有学生的共同成长。除此之外,在批改作业方面,小班化数学教学有助于教师实施面对面的批改,使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从而提升了作业指导效果。并且,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常会采取合作学习模式指导学生,希望更好地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而小学数学小班化,个别教师认为班级中学生数量比较少,不适合进行合作学习模式。此种观点是错误的,小班化教学中学生数量虽然少,但是可以确保合作学习模式更加顺利地开展,增加了合作学习模式的可行性。合作学习能力,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从而在合作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数学学习方法,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科学合理分层练习

教师可以依据了解到的资料将学生划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层次,这样的划分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奋发图强向着更高的层次进行追求;对于教师来说,进行课堂教学或者课后作业批改时也可做到有的放矢,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1.优等生,通过对之前数学知识的复习,对课程进行自我探究,实现两位数相加在进位情况下的计算,然后通过教师教学加以巩固;2.中等生,进行两人结组讨论,基本掌握在进位情况下两位数相加的基本原则,期间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并在之后的教学中进行练习巩固;3.后进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能够正确进行两位数相加(进位加)的例题运算,并在由易及难的过程中,实现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这样的教学目标制定,可以有效地遏制传统教学中盲目教学所带来的危害,进而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总之,为了提升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有效地结合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采取有趣味的教学手段,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动脑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建华.小班化数学有效课堂的效用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3(1):83.

[2] 祖建.浅谈小班化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29):12.

猜你喜欢
小班化有效教学小学数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小班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探索
农村学校如何应对小班化
基于专业特色的《数学分析》课程小班化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