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下本科生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8-08-25 09:42夏正清
西部论丛 2018年4期
关键词:全过程

夏正清

【摘 要】 无论对于社会人才需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而言,单一的培养模式不是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细化至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涯教育,其中包括大学适应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引导、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素质提升以及就业(升学)指导等各个方面,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探索旨在头通过“虚拟班级+活动平台”的模式开展专业指导下的自主教育与自我成长功能,引导学生在大学时期学划时段、分特点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个人发展规划与大学教育实现契合。

【关键词】 本科生培养 全过程 全方位育人 虚拟班级

随着高校扩招的进一步发展,大学教育正逐步从精英化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在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扩大的当下,对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内高校都在不断地尝试更新教学思路与培养方式,其中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一项创新措施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被逐渐采用与推广,与传统本科教学方式不同的是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在新形势下针对当代大学生个性明显、价值多元化趋势加强、生涯选择性广等特征从而帮助学生在人格、学业、生涯规划与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形成适应于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教学制度。

一、探究当代“95后”大学生群体性格与状态反思

“95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力军,由于处在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和信息密集化的特殊时代,在自身价值选择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基本特点,不同个体的性格特点、认知程度、专业选择、家庭背景以及个人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大学生生涯发展过程中的抉择。当代大学生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由于个体自身方面与外在因素所造成差异性要求作为功能性机构的大学在学生自身价值选择与生涯规划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与发展需求而依靠统一的规划模式进行“一刀切”从而强调高就业率亦或是高升学率。

“95后”大学生群体成长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网络媒体深入生活的特殊时期,他们所接受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与书本本身所带来的知识体验,更主要的还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通过强烈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感染力对学生群体造成的认知冲击。在这种认知背景下带给学生本身的影响就信息广度而言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的时效性与全面性对于专业知识、时事信息、国家政策等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广泛的认知积累,便捷式的生活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即时信息、快餐信息以及零散信息。

伴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日渐提高,更多的新鲜事物涌入学生的眼睑并进一步冲击着他们原本的价值观。面对信息多元化的当今世界,他们热衷于接受新的文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能用不拘一格的方式为事物赋予新的价值。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与判断能力导致部分“95后”无法理性的驾驭自主选择权,尤其在面对着网络、新媒体、电子设备、外来文化等新鲜事物的挑战时,无法实现真正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在这个过程中网络逐渐演化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网络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身体机能与心理机能的退化,网络代替了运动,代替了阅读,代替了社交、代替了现实,最终导致当代大学生“网瘾”现象、社交恐惧、情感孤独、学习意识淡化、生涯规划意识模糊、缺乏危机意识等现象层出不穷。

学生在经历紧张的高考之后精神上容易出现松弛,加之中国大学传统“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大学学业的忽视,造成目前刚刚步入大学的“95后”大学生出现主动求学意识不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个人规划模糊的现象。大学本身作为开放性的载体并不像高中那样有类似于“高考”作为既定目标去为学生做选择,因此,在这种被动选择的模式之下所衍生的学生发展方向只有一种,即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而大学所承载的关于学生的发展模式是多方位的,对于学生而言生涯规划的选择无论是就业创业或者继续深造研究学术都是出于自我长期发展考虑的自由抉择,没有所谓价值好坏的统一标准,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大学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是关乎自身发展的选择自由,而非生活学习方面的无目的“自由”。

时代的发展潮流、家庭成长环境和大学教育主动性与被动性的落差造就了“95后”大学生特殊的性格特点与生存状态,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敏锐程度高于以往相同阶段的学生,相对独立的生长空间为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增加了自主性,充足的经济条件与高度信息化的发展为他们在信息积累、综合素质培养、社会视野等领域提供了全面的支持,进一步造就了自信、独立、多才多艺、视野开阔的“95后”,但同时也进一步突出了他们自我意识强烈、自立能力不足、自主规划意识缺失的问题。

二、探究与当代“95后”大学生价值选择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针对“95后”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如何实现大学生整体化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整合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本科生的培养一直采用传统班级的授课模式和管理模式,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固定、任课老师流动的形式分别承担本科生的教育与教学任务。大学生在本科四(五)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从开学伊始到毕业离校期间都在以集体的形式接受统一的高等教育模式,在整体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对于学生整体价值观的确立、思想政治意识的培养、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标准的规范性与确定性,能够在意识形态教育与大学精神的引领下保证当代大学生人格与基本专业素养的形成,这一沿用了高中集体培养学生的模式在管理教育方面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无论对于社会人才需求或者学生自身发展而言,这一集中统一的培养模式并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大学”细化至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涯教育,其中包括大学适应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引导、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素质提升以及就业(升学)指导等各个方面,旨在引导学生在大学时期学分时段、分特点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得个人发展规划与大学教育实现契合。长期以来,德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实行的普通大学与职业技术院校并行、發展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可将此借鉴于某个学院、专业大学生群体分类别发展过程中。因此,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必须以“95后”大学生基本思想特点与行为动态为依据,结合传统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思路,在保证大学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根据学科特色开拓适用于学生个体发展的生涯发展模式。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大致可以基于学生生涯指向性选择将学生未来发展规划分为两类,即学术深造与创业就业。以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为例,由于草业科学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自身的特殊性,本科生呈现调剂率较高、学生专业认知模糊、前景选择相对狭窄的特点,加之学生、家庭以及社会受传统观念影响对于农业就业前景了解不足以及对于传统农业存在的偏见等影响,直接导致本院学生在面临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发展压力时在心理状态上造成落差,甚至影响学生大学的整体教育与发展状态,因此根据学生各自特点开展贯穿大学生涯全过程的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显得十分必要。以2016年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就业质量报告为例,93名本科毕业生中34名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其中包括25名国内深造,9名出国深造。除去部分特殊原因以外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占到60%以上,也就是说本科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都将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就业,加之草业科学与农林经济管理两个农学性质的专业在就业市场的局限性,导致本科生就业成为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之所以强调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为了将本科生提前培养成为进入生产线的技术工人,也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四(五)年时间的专业学习将自己未来的生活状态限定在某一个领域之中,因为这种培养方式造就的学生本身只会将个人的视野局限于个体的生存状态之中,他所受的大学教育程度与瓦匠学徒的技术训练没有任何差别,都只是照本宣科地重复书籍或者专业领域的经验积累而已。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所说:“大学教育在为脑力教育的职业做准备时应起这样的作用:促进对构成职业基础的各种专业原则作富于想象力的思考,这样受过大学教育的学生在进入专业的学徒训练期时,他们已经锻炼了那种富于想象力的思维能力,即把具体事实与普遍原理相结合。”因此,大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未来自身职业选择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无关专业热门与否,无关专业带给你的短期选择性有多少,在于学生对于自身认知、提升过程中对自身与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的预见性把握。

三、建立适用于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模式

2016年12月7日和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对国家社会发展新形势、学生新的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和不断更新的外部信息世界要切实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95后”大学生的自身生涯发展规划与未来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结合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自身专业特点与本科生升学(就业)现状,建立一套以坚持大规模集体教育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发展需求,确定以生涯化、个性化、自主化、科学化为原则,以“全程式指导”与“全方位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生涯规划长效机制势在必行。大一学年作为学生适应大学的重要时期,学生面临着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的转变,加之学院专业调剂率高、家长学生对于就业(升学)前景的疑虑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专业情绪比较低落。因此为消解学生专业情绪以及就业(升学)前景的疑虑,大一学年主要以开展适应性教育为主,通过学科教育与专业发展方向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度,通过开展读书沙龙、团体辅导、专业讲座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点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为主,另外通过政策宣传与农业发展趋势解读使学生充分掌握专业发展方向与发展潜力,通过课堂教学、日常宣传改变学生传统思维模式中对于农业这一基础经济的误解,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对于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理解,为今后个人发展规划理顺思路。经过大学一年级专业再选择之后,大学专业在大二学年已经基本定型,学生个体对于自我的规划以及专业认知已经初显规模。学院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测评结果开展年级学生调研活动,深刻掌握学生预期发展方向,根据学生兴趣建立以国内(出境)深造、专业对口基层就业、非专业对口就业以及创业几个方面的虚拟班级,设立相关专业老师进行专业化指导,通过设立团体轮流领导人的模式进行自主管理,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环节的情况下分类别、分步骤开展以礼仪培训、专业兴趣、公益服务、学生干部培养和读书沙龙五个团体特色集体活动,并将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科技实践活动纳入到虚拟班级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根据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培养适应于其自身的能力提升模式。另外,对于部分暂时无法确定发展目标的同学设立专门“探索班”予以积极引导,帮助其在大二结束之前规划建设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生涯之路。大三学年,再进一步深化学生规划意识的基础上开展强化专业技能训练,通过专业老师指导深造学生进行学校与专业科学化选择,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科研能力为重点,在虚拟班级的领导下进行系统化复习、资源共享,从而实现考(保)研学术效果的最优化;引导就业创业学生通过参加双A、就业实习等团体活动进一步提高就业基本技能与职场能力,继续强化农业发展前景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并对有意选择专业对口职业或者基层就业的学生进行重点推荐。大学四年级,虚拟班级内部通过采取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培训、虚拟招聘会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就业应试技巧,对个别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实现就业。

总之,从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预计实施本科生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下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来看,既融入本科生导师制在学术深造与就业的权威效应,又加入了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这一符合“95后”大學生价值观念的新鲜元素,这项制度作为一项长期发展机制符合当前高校人才创新培养的模式要求,体现了大众化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特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学生对于专业前景发展模糊、自我定位不准确的现状,有利于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在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目标与服务全国农(草)业发展两个方面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全过程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浙江实践
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全过程经营日利润系统建设与应用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民群众办好实事
全过程公开确保民生大事顺利推进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装睡记
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精细化管理研究
施工企业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首届“微商大会”全过程追踪播报coco薇启动微商嘉年华!
螃蟹“越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