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养老”:智能化养老服务模式探析

2018-08-25 17:21刘亚江
西部论丛 2018年5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养老服务实现路径

【摘 要】 随着“银发潮”的到来,面对严峻的养老压力,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满足不了老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需求。而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互联网”思维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现实生活中“互联网+养老”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分析该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针对性的提出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以促进我国智慧养老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 养老模式 养老服务 实现路径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悄然兴起,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资源、一种新型生产力,其应用已在物理学、生态学、金融、通讯等多领域得到验证。互联网+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的功能从连接人与信息延伸到连接人与服务,特别是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话题、企业跨界发展的新路径。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养老压力,发改委、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三部门在2015年联合下发通知,提出“要在养老领域推进‘互联网+行动”。新时期,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与传统养老服务业结合起来,创建新模式寻求减缓养老压力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打造养老模式新内涵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55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8%;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然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存在着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匹配、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低、养老产业链条不健全等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传统养老模式置于互联网+的视角下,对于破解养老难题,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养老”模式以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方式将养老服务产业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与反馈性,依靠互联网重视用户体验的特性,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定制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同时,依托大数据信息处理与分析功能,释放消费潜力,创造养老服务产业新的盈利点。例如以物联网和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服务平台和养老APP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为新型养老服务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还衍生出与传统行业不同的新行业,如互联网+旅游、互联网+老年金融等行业。这些行业以科技为手段,以大数据为核心,通过智能设备对老人的生活习惯进行挖掘,线上线下相互补充,进而针对老人推出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这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一种机制创新。

二、“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

(一)有利于促进信息流通,实现供需平衡

“互联网+养老”就是要发挥互联网的集成和优化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网,实现“三网合一”,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从而避免养老服务中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信息不暢问题,进而促进供需平衡。首先,该模式有利于养老需求信息的搜集、筛选、分析,有效地向老年人提供养老产品和服务。其次,该模式有利于实现服务供需的有效对接。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产品生产企业利用信息交互平台可实时查询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从而能够及时调整养老产品或服务。

(二)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匹配最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快速地将养老服务或产品与养老需求进行最优化的匹配。二是能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三是为便捷的配送提供技术支撑。该模式能够将供给方提供的服务内容和产品,快速地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配送到老人、家庭、社区和机构手中。

(三)有利于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首先,有利于各种养老服务项目或产品质量的改进和创新。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老年人不仅能够提出自己的养老服务或产品的需求,同时可对服务及产品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有效督促供给方及时改进产品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其次,有利于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主要表现在精神慰藉以及健康监控方面的作用。

(四)有利于提高服务人员素质,营造诚信氛围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通过网络课堂的形式对服务人员进行更加快速、便捷的培训,网络课堂可随时报名随时培训的形式,有利于提升服务人员专业素质,加快形成固定的职业体系。二是因为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打造是开放的,同时又是有政府、第三方监管的运营平台,无论是供给方还是需求方一旦失信,都会存入其诚信档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三、“互联网+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应用实践

关于“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应用实践,近年来浙江、广西、宁夏、河南、河北等多个省份签订云计算的战略协议,打造智慧型城市,这给养老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路径和技术支持。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老龄产业智能化发展的要求,制定了扶持老年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远程医疗应用于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都将促进养老产业的与时俱进。

2013年,北京市“智慧养老”基地落户北新桥街道。2015年,“物联网应用智慧养老示范园”项目在上海市松江区泰康之家·申园推行,构建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用餐搭配、健康预警、活动建议等快捷高效、物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另外,厦门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手环,可进行定位和一键式呼叫救护。南京建设的养老服务网整合了家政、物业、餐饮、物流等行业资源,为全市120万老人打造了一个服务平台,老人通过拨打热线电话即可享受各项服务。杭州桐庐“智慧医疗”,通过两个数据仪器、一个手腕式监护仪、一张SIM卡,为老百姓提供免费的身体数据监测、远程会诊、健康远程检查、急救定位等服务。伴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与养老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传统的养老模式正在悄然地发生改变,老人们正在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养老改变。

四、“互联网+养老”模式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智能设备的开发与应用层层受限

现阶段智能设备的开发应用遇到层层阻碍,开发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智能设备的类型较为单一。设备多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照护与日常生活照料,在老年人精神文化层面发挥作用的智能设备仍属空白。二是市场上可穿戴设备与理想中的产品仍有不小差距。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的竞争焦点早已经转移到系统和应用层面的今天,研发可穿戴设备的本土公司们仍然停留在硬件关口方面。三是缺乏对通用智能设备的开发。通用智能设备不仅包括为身体健康照护与日常生活照料而设计的互通信息的智能终端设备,还包括可被不同老年人循环利用的较大型智能设备。目前国内通用型智能设备开发不足,一些社区和养老机构虽有少量此类设备,但多为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且保有量低的现实大大影响了老年人的使用率。

在智能设备的应用领域存在着老年人使用率与接受率不高的问题:一是智能设备在老年群体中的普及率较低。受老年人经济条件有限、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較低、社会对智能设备的宣传力度较小等因素影响,智能终端设备作为“新生事物”无法真正走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二是虽然部分社区、商家免费提供可安装的健康设备、可穿戴的智能装备,但因老年人很难养成使用习惯而受到排斥,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二)网络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在我国,养老服务事业是一项福利性事业,但随着社会上商业性的养老服务的崛起,各个养老服务机构之间会产生利益的竞争,大部分的老人会通过网络上的介绍、照片、评论等信息来选择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各个商家为了追求利益,很有可能对照片及环境等作出虚假广告,更有甚者会在网络上雇佣水军制造一些不真实的信息评论,使老人在选择的时候因为这些虚假的信息而受蒙骗。另外,还会出现老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可能,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对老人的信息进行套取,之后利用这些基本信息对老人进行诈骗、骚扰等,这也使得网络环境丧失了原有的安全性。

(三)线上平台监管与线下服务跟踪的双重缺失

在现阶段“互联网+养老”模式开发中,由于相关政府部门尚未制定出平台如何承接部分政府服务的监管办法,线上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几乎都缺少对平台加盟商的监管,缺乏对庞大信息及数据的科学管理,对线上平台与线下服务圈的科学链接程序缺少规范化要求,特别是线上平台监管的缺失大大阻碍了“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发展。

同时,线下服务不足,部分平台无米下炊。当前,新开发的智慧养老产品多专注技术层面,以硬件设备为主,能真正下沉到服务端的较少,供给有限。另外,服务人群回访机制、服务跟踪机制的缺失,极大损害了养老服务体系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四)政策滞后使养老服务供给方各自为政

现阶段我国制订有关养老服务标准缺少统一的规范,众多养老服务提供者在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时自成一派,智慧养老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虽然“互联网+”引发众多行业的跨越式融合发展,各类养老服务资源都希望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发展壮大,但制度与政策的缺位使“互联网+养老”模式呈碎片化发展,尚未形成有机的一体化,各个环节均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五、推进“互联网+养老”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一)推广智能技术,转变陈旧思想

“互联网+”带来了许多智能养老方式,但老年人群年龄结构偏高,知识陈旧,给诸多智能养老方式的推广带来了挑战,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老年人思想观念落后。老年人对一些智能设备和应用软件有所抵触,因此要让“互联网+养老”成为主流养老方式,需要社会、家庭的引导和老年人的努力。此外,还要加大技术装备的研发,简化智能养老设备复杂程度,让设备软件真正能够轻松为老年人所用。

(二)提高数据意识,促进资源整合

“互联网+养老”的过程中要构建大数据的应用平台,以实现数据的社会化价值。但是目前各种数据割据,不同数据“画地为牢”,无法对接严重阻碍了数据的交流而且加大了管理成本,特别是政府作为数据的最大拥有者,无法实现数据的动态交流。为此要制定清晰的公共信息共享清单,形成大数据的倒逼机制,促使政府部门大数据思维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加强技术平台的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应用平台,使数据能够顺利地实现优化配置。同时由于数据的集成化,数以万计的信息,可能涉及个人隐私问题,所以要在大数据的建设中同步实现个人信息安全,避免信息泄露造成个人不必要的损失。

(三)强化监管措施,提高运行效率

一是要实施多元化监管主体策略。“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参与主体具有多元化特点,监管体系的建设同样需要主体多元化的参与。要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渠道力量,实行全方位、无缝隙监管,有效提高运行效率。二是要实施全过程监督。“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有着自己特定的行为运行流程,因此建立的监督体系应该是全过程的监管,力求每一个环节都能成功,从而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四)明确政府角色,加快制度建设

首先,“互联网+养老”的制度建设中重要的是理清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找准各自的角色定位。在发展的进程中,政府应充当一个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以积极的心态支持养老“新业态”的发展,破除阻碍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发展的不合理准入机制,为模式的推广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其次,政府应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完善融资机制。资金保障是“互联网+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积极引进社会资本的参与,灵活采取公助民办、公私合作、公办民营等形式,以解决养老服务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结语

我们正处于一个智能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新技术不断地涌现,给养老产业带了新的机遇。虽然我国“互联网+养老”模式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将会展现更多的服务形式和广阔的应用空间。信息化养老模式与传统养老模式的结合,能够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加安全、快捷、高效、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 史云桐.网络化居家养老:新时期养老模式创新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12

[2] 吴春.智能化养老:“互联网+养老”模式创新[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6

[3] 杨海瑞.互联网+:养老模式再选择[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4] 张少芳.互联网养老产业发展现状、机遇及路径选择[J].河北学刊,2016

[5] 朱月兰,林枫,闫国华,王勇.基于可穿戴计算的智慧养老移动服务平台的设计与挑战[J].软件工程师,2015

[6] 文良.可穿戴设备七大隐患[Z/OL].http://www.ccidnet.com/2014/0227/5370889.shtml.

[7] 贾伟,王思惠,刘力然.我国智慧养老的运行困境与解决对策[J].中国信息界,2014.

[8] 姜珊,秦子超.探究我国“养老+互联网”养老新模式[J].劳动保障世界,2018

作者简介:刘亚江(1986—),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河南省商丘市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养老服务实现路径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烟台市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