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

2018-08-28 08:34贾秀楠
西部皮革 2018年16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学习态度适应性

贾秀楠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贵州大学某学院学生为个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该院大学生共64人(女生37人,男生27人);生源地为城镇的13人(占比20.31%),乡村的42人(占比65.63%),山区的9人(占比14.06%);父母的最高受教育水平为大学及以上的1人(占比1.56%),大学或大专的8人(占比12.5%),中学的29人(占比45.31%),小学及以下26人(占比40.63%)。

1.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并辅以个案访谈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笔者以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设计并发放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以调查对象自填为主要形式,依托问卷星66位大学生,回收问卷6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4份(回收率97%),按统计学要求,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符合要求,改问卷有效,可以利用。

1.3 研究内容

全部问卷收回并汇总后,审核和筛选所有的问卷,在本次收集到的调查问卷中,删除笔迹和所填内容都一样的问卷;对其中有漏填或错填以及雷同的问卷予以剔除,筛选出有效问卷;随之,对这些有效问卷进行编号,并采用SPSS2.0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本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介绍,包括性别、家庭所在地和父母受教育水平这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是大学生学习适应调查问卷的核心,即大学生学习适应现状量表,包括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四个维度,计分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每个题项有A/B/C/D/E5个选项,分别是“完全符合”、“较符合”、“不能确定”、“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得分越高则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越差;反之,则高。

第三部分是了解学习适应影响因素多选题型和自主填写题型,最终确定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因素。

2 研究结果分析

在笔者看来,通过剖析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状况,可以更好的了解影响预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以便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进而开展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2.1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整体情况分析

在“我觉得我的适应能力?”的调查反馈中,14.0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很好,37.5%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好,42.19%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一般,以上三类人群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93%,数据显示,不同适应能力存在显著差别,适应能力好和一般的人数远高于其他人群,说明在大学生中的学习适应性较好。

表1是大学生在各个维度以及整体上的得分情况。因量表采用5分计分法,从理论上讲,中间值为2.5。所以,本文中的得分情况以2.5为参照点,等于2.5说明适应水平一般;大于2.5小于等于3.5则说明适应水平较差,小于2.5大于等于1.5说明适应水平较好;大于3.5小于等于5说明适应水平差,小于1.5大于等于1则表示适应水平好。

表1 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分析

如表1所示,整体均值为2.52,约等于2.5,表明大学生学习适应整体水平比较好。在四个维度中,学习态度均值最高,为3.25,说明大学生学习态度影响较大,且学习态度对学习适应性是不利影响;其次为学习方式,均值为2.95,说明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涯之后还不能够摆脱高中的学习方式,不能够适应大学自主学习;最后为学习动机和学习环境,在学习动机中,找到好的工作成为学习动机的主流,学习环境相对于高中更加宽松,最容易适应。

在“上大学后,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调查反馈中,有4人是认为完全符合的,占总人数的6.25%,认为比较符合的人数有31人,占总人数的48.44%,不能确定的人数有24,占比为37.5%,较不符合的人数有5人,占比7.81%,完全不符合的为0。

在“我有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调查反馈中,有3人是认为完全符合的,占总人数的4.69%,认为比较符合的人数有15人,占总人数的23.43%,不能确定的人数有38,占比为59.37%,较不符合的人数有7人,占比10.94%,完全不符合的为1,占总人数的1.56%。

综上所述,大学生最能够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动机,而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有待提高。

2.2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来讲,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是来自各个方面的,从宏观上讲,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从微观方面来讲,又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有学校、家庭、教师等方面,而内部因素则涉及到自身能力、素质以及学习的动机、态度等等。本文从大学课程设计缺少针对性、普通话基础薄弱、中小学教育基础薄弱、人际交往困难、学习方式的差异这5个选项和自填的教师讲授语速过快、学习环境比较宽松2个选项中选取自认为对学习适应产生重要影响的3个选项。不可否认,这样的探索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也能在现有的选项中筛选出更重要的一些因素。

表2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在上述影响因素中,影响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方式的改变、中小学教育基础薄弱、普通话基础薄弱,大学课程设计缺少针对性,最后是人际交往困难。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合访谈实际,针对贵州大学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适应性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适应能力整体上较强,多数同学都能够尽快、尽好的融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但部分学生在适应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是如下:学习方式的改变、中小学教育基础薄弱、普通话基础薄弱,大学课程设计缺少针对性,最后是人际交往困难。

3.2 建议

(1)学生角度

从高中跨入大学,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入学之后应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多向老师、学长学姐取经,尽快度过迷茫期;充分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吸收和消化当日课堂所讲内容;学会自学,大学的课程较广,仅靠课堂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拓展知识的宽度和广度;争取实践机会,理论与时间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实践中增加见识;适当参与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各项活动,劳逸结合,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

(2)学校角度

首先,要完善各项硬件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为大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其次,辅导员、老师要在学习方式上加以引导,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再次,专业老师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宽口径,厚基础,重专业,培养高精尖人才,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科研、学习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寓学于乐。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学习态度适应性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沙漠里的精灵
低温环境适应性训练
天候地理与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