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文体、结构、作者”意识,解高考小说结尾探究题

2018-09-01 09:40陆子君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主旨参考答案文体

陆子君

2017年全国高考的九套语文试卷中,有包括全国课标I卷在内的四套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小说,这四套试卷都空前统一地对小说的结尾设题考查。四篇小说分别是全国课标I卷《天嚣》、浙江卷《一种美味》、江苏卷《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山东卷《七岔犄角的公鹿》,这几篇小说阅读考查的共性是关注结尾。结尾探究题对应了高考考试大纲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涉及到对学生探索精神、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试题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较强,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答案设置多元化。正是由于这类题目本身具备了相当大的灵活性,所以学生解题时感觉千头万绪、无从下手。当然,对于小说阅读而言,解读文本是根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如果能从树立文体意识、结构意识和读者意识这三个突破口去思考小说的结尾探究题,或许会更快捷有效,至少对于此类题型我们能有可靠的抓手。

一、文体意识:得基础分的关键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有三要素:环境、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的主题也是通过这三要素表达出来的。阅读文章时,根据我们所学知识,判断出它是一篇小说,有着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特点,由此我们就知道阅读重点在于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阅读时把握好三要素和主旨是得基础分的必由之路。

仔细研究2017年的高考结尾探究题,我们不难发现,出题范围不外乎前面的四个方面。应对这类题目时,考生要抓住小說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本质特点,答题时首先从小说的知识体系入手,把小说三要素和主题作为思考的方向。

江苏卷《一个圣诞节的回忆》“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一题,不绕弯,直接问表达效果。参考答案是:1.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2.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3.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4.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从参考答案我们不难发现,答案基本上离不开结构、环境、情节、主旨等几个方面。就环境而言,以景结情,以悲景衬哀情,“树叶光光,没有小鸟”,既说明了朋友的离去,也表达了我的哀痛;就情节而言,情节发展到此戛然而止,暗示朋友辞世,让读者与作者一同悲伤;就主旨而言,以朋友二十多年前的精神矍铄与她逝世前作对比,加重了“我”对她的深切怀念,深化了主旨。在作答时,考生只要能从三要素和主旨入手,题目6分能得2~3分。

全国课标I卷《天嚣》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6分)结尾,要求考生分析这种结尾的艺术效果。参考答案是:1.以得瓜解渴的“美好的谜”为结尾,使情节翻转,出人意料,增强小说的戏剧张力。2.以这个未解的“美好的谜”为结尾,留有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3.以美好圆满的“美好的谜”为结尾,突出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这一温暖主旨,因为听不懂蒙古族群众的话所以成了谜,深化了各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题。

文中的实验队队员在天嚣下,与恶劣的科研环境搏斗,身心疲惫、口渴难耐。蒙古族同胞冲破重重困难,把珍贵的西瓜送到试验队员手上,文章赞美了蒙古族同胞美好的心灵。意料之外的结尾也强化了小说的主旨。

探究艺术效果题一般牵涉到小说主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答题时可从以上几点组织答案。

通过分析2017年的两道结尾探究题,我们可以看到,想要得到题目规定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的分数,就必须紧扣文本,运用文本里的具体情节、事件等进行分析,并紧抓小说的文体特点。答题时从三要素和主旨出发,明确结尾完整、丰满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的主要环境,进而表现和深化小说主旨,体现作者鲜明的情感倾向的作用,扣着文本的实际情况条分缕析地作答。

二、结构意识:得中等分的保障

做小说阅读题,基本点是把握住三要素和主旨(即写什么)。在解决探究题时,还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即怎么写),从故事结构的主体入手进行分析,才能不脱离故事的主干,才能明了情节安排的奇妙处,才能明确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文体意识能帮助我们从小说的内容层面上确保基础分,而结构意识能助力分数提高一个档次。

以2014年全国课标I卷《古渡头》的结尾探究题为例: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2.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3.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4.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参考答案共4点,每点2分,第2、3、4点都围绕文章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涉及到小说的人物、主旨和表达的情感。按前文所述,以文体意识来组织答案,能稳妥得4~6分,剩一采分点可从文章结构进行探究,以戏剧性的突转结尾,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对小说结构的考量,除了关注首尾呼应、伏笔照应、铺垫等结构技巧外,还需留意单线结构、双线结构、网状结构、回环型结构等小说结构方式。

三、作者意识:得高分的突破口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会彰显创作者的意志,小说作者的高明处在于“用心地讲有用意的故事”,每篇小说都有作者的存在,只是作者有意识地进行了“无痕化”处理,带领学生找到作者的存在,才能进而破解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是如何融合的。所谓作者意识就是在解读文本时,在初步了解与把握作品的内容、结构、主旨和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读者尝试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角度,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品味、揣摩、推敲作者本来想表现,或作者之所以如此表现的真实意图,以及为了表现真实意图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方式。

2017年浙江卷《一种美味》的结尾用了一个欧·亨利式反转,揭示一家人没喝到鱼汤,而是喝的豆腐汤的现实。文中弥漫的苦难和悲伤的气息因而更加浓郁,悲剧是把现实呈现给人看,作者在结尾才撕开结果,让故事更有冲击力,也让文章更具力量感,令人读后回味的余地更大。试卷中的结尾探究题设计为: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参考答案:1.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2.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3.结尾的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做深度的思考与探究;4.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解答题目可分别从情节设置、结构安排、结尾采用的技巧等方面入手,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尝试与作者换位,站在作者的角度揣摩使用相关写作技巧的意图。如在情节推进时适当埋下伏笔、采用欧亨利式结尾,是希望带给读者出乎意料的效果,又不得不承认它合情合理;结尾安排“鱼未入汤”,而是从“从锅里蹦到地面”,“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把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用魔幻的手法反映现实,以此增强小说的神秘气氛,加强讽刺意味,更好地突出了在上个世纪物质匮乏的时代里人们的生活体验;戏剧性的开头、结尾,含蓄的笔触,内敛的情感,高妙的留白艺术,作者的这些写作匠心值得读者仔细品味。

我们的小说阅读、解题如果仅仅停留于小说三要素、主题、结构等平面浅表的解读,只见故事,不见作者,那么呈现出来的都是文本揭示的结果,看不到作者的用心。如果从作者的视角去审视小说,就有利于对小说三要素、主题、谋篇布局、手法技巧等进行更深刻的考量,有利于学生体味到作者创作的良苦用心,这不但为学生解决结尾探究题打开一扇窗户,也将为教师的小说教学,学生读懂小说、鉴赏小说乃至日后创作小说,开辟一条新航路。

高考小说结尾探究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我们如果能贴近文本内容,抓住文体特征,把握文本结构,推敲作者意图,调动阅读积累,这类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511400)

猜你喜欢
主旨参考答案文体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平淡真实显主旨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文体家阿来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