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观念在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体现

2018-09-03 03:47韩婷
智富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近代中国体现平等

韩婷

【摘 要】“平等”是一个古亦有之的词语,佛、儒、道家中都有“平等”的思想。儒家作为一个高度入世的学派,包含着与此相关的资源,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里的“均”似乎就有“平等”的含义。佛家中的“一切法真如平等不曾不减故”,[1]等等。但是古代的“平等”似乎强调的更多的是在自然方面,而近代所强调的“平等”,更甚于在社会方面,在于人的一般特性上。文章以“平等”为线索,试图阐释平等观念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等等中的体现。

【关键词】平等;近代中国;体现

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千年变局的开始,它的失败开启了我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影响了我国近代发展的走向,是中华国运的一个分水岭。为了救亡图存,社会各界开始了探索,中国的近代化也在悄然起步。“平等”观念似乎也开始了它的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传统观念的创造性转化。

一、农民阶级所体现的平等观念

近代中国最早试图用“平等”作为价值去改变社会秩序的,是洪秀全和他领导的太平天国。其实,这不难看出他走这条路的必然性。他对当时的社会是绝望至极的,他试图要寻找心理安慰。他从基督教中借来的天父上帝,是他思想的基础。他倡导“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一本散为万殊,万殊总为一体。” [2] 但值得注意的,不要忘记了洪秀全的故有身份。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秀才。洪秀全的“平等”观,还包括了中国本土的传统资源,既包括了儒家的人伦情怀,又运用了哲学中的内容。

洪秀全的的平等观与传统的平等观关键的区别在于:从来的平等观念,都只是对不平等秩序秩序的观念论的消解,而洪秀全则试图利用“平等”来改变世界的现存秩序,因此《天朝田亩制度》应运而生。实行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好会各半、全国统筹;其最终目标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衡、无处不保暖的绝对平均社会。

太平天国“平等”的乌托邦最终还是失败了。它用西方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编织起来的指导思想,大多数的中国士人不能够接受。《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真正的实现过,而且其领导层的特权和腐败,制造了包含神权政治在内的不平等。其实,此时的中国人早已习惯了帝王的统治,习惯了封建制度的束缚,中国人对平等茫然無辞,就像改良派的王韬在日记中这样论述到:“西国政之大缪者,曰男女并嗣也;军民同治也;政教一体也。” [3]

二、维新派所体现的平等

“平等”真正被中国的知识精英而不是叛逆农民当做一种新的社会价值,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的交界,那是中国思想界风起云涌的时期,是思想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思想界的领袖康有为在其著作中表达了平等主义,最为集中地当推《大同书》。[4]

康有为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天然平等的,而显示常常是以阶级为划分,因而造成了教育、参与政治、阶级的不平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康有为那里,平等已经是先验的价值原则,是评判其它价值的标准。它是穿上了中国思想外衣的天赋人权说。同时他将平等的价值与功利主义或快乐主义联结起来,不平等的阶级制度与普遍的快乐主义是违背的,他认为“阶级之制,与平世之义至相碍也”。[5]康有为的平等观与古代平等观的不同,不仅在于他将古代儒释道那种抽象的平等引向现实的平等要求,而且将农民朴素的平均主义“均贫富”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经济平等。康有为认为实现经济平等纲领,要从家庭革命开始。康有为设想,只要废除婚姻制度,经济平等自然而然地就实现了。正如梁启超品论的那样:“其最要关键,在毁灭家族”。[6]

谭嗣同的平等似乎更为激进。在谭嗣同的平等观中,可以看到两个发展方向,一是谭嗣同更多地表达了对平等的哲学论证;二是谭嗣同的平等主义在实践上有更激进的趋势。在他的代表作《仁学》中,他这样论述到:“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也。” [7]与康有为一样,谭嗣同说孔子是改革家,当初曾经“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谭嗣同用唯名论来破除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就使得他的平等观比康有为更加激进的多,他不仅要求破除三纲而且要废除五伦,所有的关系都以朋友关系为标准。为了达到他所理想的平等境界,谭嗣同偶尔也会爆出革命的火花。

在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中,如果说谭嗣同代表了激进的左翼,是比较典型的平等主义的话,那么梁启超在平等问题上代表了比较温和的一翼,有更多的自由主义色彩。梁启超很早就接受了天赋人权的理论,赞成“一国之中,无论何人不许有特权,和普遍的参政权这方面的平等”。[8]

三、革命派所体现的平等

进入20世纪以后,革命派取代改良派成为主导中国思想界的力量。“平等”理所当然的书写在革命党人的旗帜上。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的各种报刊上,“平等”已经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

1906年,孙中山在《军政府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平等的目标:“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 [9] 这里面包括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的原则。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国家根本大法的层面上肯定了“平等”的价值。用平等的价值规定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目标是平等的国际关系,民生主义的目标是经济平等,民主主义的要求是人民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

作为一个革命派的理论家,章太炎并不讳言谈平等的目的是为了启蒙。在章太炎所构造的哲学体系中,他认为人类本来是平等的,但是现实世界中人又无法平等,真正实现平等只能超越境界。章太炎的“平等”论述,更多的是停留在观念层面上,缺少实践性。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中国传统的平等观念在风云激荡的近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平等”观念的追求,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平等”逐渐从单纯的信念到进行初步的的实践,亦或是说,平等是一种理想,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它需要一个过程。追求政治和社会的平等,在中国,是近代以来的现象,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社会面貌,同时也多方面地改写了中国人的观念世界,重新重构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并且给传统的价值观念蒙上现代化的因素。对于中国现代性的观念,总是从中国的现代化观念联系在一起。再者,观念这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不但凸显了现代价值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反映了现代价值的重建过程,几代中国人前后相继,不停地探索,最终使得现代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初露雏形。

【参考文献】

[1]大乘起信论校[M].北京:中华书局,1992:12.

[2]洪秀全.原道觉世训.

[3]方志,唐志均.王韬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112-113.

[4][5]朱维铮.论康有为大同论两种·导言[M].北京:三联书店,1998:160,99.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63.

[7]谭嗣同.谭嗣同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91.

[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新民说[M].40页。

[9]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77.

猜你喜欢
近代中国体现平等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