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数学绘本”助推教学改革

2018-09-06 06:47李国珍陈彩霞刘光林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14期
关键词:阿姨绘本数学知识

李国珍 陈彩霞 刘光林

数学绘本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和理解能力,结合丰富的故事情境,融入最初、最实用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的作品。数学绘本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很多有用有趣的数学,通过绘本与数学课堂的结合,不仅为学生提供讲述、倾听、讨论数学概念的机会,还培养他们的写作和编写绘本的能力,更结合生活扩大对知识意义本质的认知。著名儿童教育学家、国际知名儿童数学绘本丛书Mathsmart数学启蒙作者—美国斯图尔特•J•墨菲先生认为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离不开“看”。他认为,用更贴近孩子、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学生才会更容易理解数学概念,学生通常能把一个问题想象成一组图像,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视觉模型来解答数学问题。所以在运用绘本时,去欣赏那些绘本图画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遇到知识的疑难时,可以利用绘本中的图画,充分地展开想象,为自己的理论找到充分的理由。台北教育大学数学教育研究所教授钟静认为,绘本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性阅读,通过绘本阅读进行学科的启蒙和教育必将成为今后儿童阅读的重要方向。

开展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优化数学绘本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数学绘本的纸质读物和数字资源日益丰富。如何将优秀的数学绘本读物恰当地与数学进行数字化结合必将是热点。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2004年改扩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89%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长普遍经济收入较低,文化水平以初中学历为主,平时忙于生计,无暇关注孩子的学习,几乎没有为孩子买过图书,很少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甚至没有买过计算机。学校图书资源匮乏,信息技术设施设备落后。基于校情,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基于数学绘本的小学翻转课堂模式及应用》课题研究。该课题以“互联网+数学绘本”“数学绘本微视频+任务单”为突破口,通过移动终端及即时通讯软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化拓展,将数学绘本的新奇、有趣、有用发挥到极致,力求“图”与“数”完美相遇,从新视角、新方法入手,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助推学校教学发展。

一、运用“互联网+数学绘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笔者发现:向孩子呈现数学知识,当数学知识是以有关学生生活的事物为线索和背景呈现出来时,那些讨厌数学的学生会慢慢喜欢上数学。笔者在实践中遴选数学绘本,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声、形、光、色的处理,制作直观、生动并凸显重点的微视频,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很多有用有趣的数学。下面以二年级教学实践为例进行介绍(见表1)。

表1

在教学《测量》一课时,笔者先借助微视频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启发学生观察绘本内容,寻找绘本中蕴含的数学信息,然后讨论绘本情境,再运用图文的线索解题,在玩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长度单位和测量的理解。

教师利用绘本微视频展示“手指甲大小的玉米粒”,请大家思考豆豆可能用身体的什么部位来量呢?等学生体会我们的身体就是灵巧的尺子后,再与同桌一起用“一拃”测量课桌的长,却发现同一张课桌两人量的结果不一样,用自己的一拃去量课桌的长和讲台桌的宽却能比较出长短。这样,学生在玩绘本的过程中找到了不同的解决方式。

二、运用“互联网+数学绘本”激活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数学绘本微视频不光可以直观地品味故事、积累数学知识,还可以还原经验读做结合,不断拓展学生思维。

《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讲述的是一个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被坏魔法师控制,后来利用各种图形变化逃出魔法师城堡的故事。

笔者利用微课讲述故事“猫竖起爪子扑向阿姨”。

师:大家猜猜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

师:看看大狗是用什么变成的?

师: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方方正正的?

小结:书、文具盒、黑板……都是由长方形组成的。

师:看谁能试着用正方形和长方形拼成大狗?请个别学生在白板上操作。

继续讲述故事至“魔法师的城堡竟然飘在空中,怎么才能下去呢?这时阿姨摸到了口袋里的圆圆的饼干,她想变出一只会飞的大鸟”。再提问:圆圆的饼干怎样才能变成小鸟呢?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小鸟的拼图。

师:魔法师知道哈哈阿姨逃走了,变成了凶恶的大灰狼追了过来,阿姨又念了咒语“圆圈、三角形、方块们,变成比大灰狼更厉害的动物吧!”这次,阿姨会变出什么厉害的动物呢,我们也来试一试吧!

学生2人一组进行创意拼图。

之后,展示学生作品,学生复述自己的创意,互相评价。

拓展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拼接你最喜欢的动物或物品,画并讲一个数学绘本故事,对数学绘本微视频进行续编、改编、自创,写数学绘本日记。

本案例从大狗身上的砖的形状联想生活中的图形,通过想象将圆圆的饼干拼成小鸟,再将圆圈、三角形、方块拼凑成厉害的动物,最后在一次次的拼图想象中,达到对图形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运用“互联网+数字绘本”优化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基于数学绘本的小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有趣的童话情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孩子喜欢、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孩子通过阅读、讨论、探索、操作理解数学知识,并应用于他们的生活情境中,最终获得感性的、具体的数学经验。我们在数学绘本选取的基础上,利用绘本微视频和实物读本在电子白板上投影,课前扩大学生数学绘本阅读量,让学生反复观看微视频,观察、欣赏绘本的图画,用语言清楚描述过程,利用绘本故事呈现,让学生产生数学问题,完成自学任务单;课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去解决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采用这种学习模式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能够提出较好的问题并且能够对内容有更深入的思考,逐渐熟悉“课前自学—课上答疑—课后练习”的基本模式,到最后按照“三段五步十二环节”流程进行学习。

“三段”指课前、课中、课后。“五步”指教学准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评价反馈、拓展反馈。“十二环节”指教师选择和制作微课—翻转课教学设计—学生观看微视频—完成针对性练习—及时反馈交流—少量测评、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重点展示—学生互动评价—教师点拨总结—当堂练习反馈—课后拓展反馈—复述、再创。

以下以《古人计数》一课为例介绍。

课前——教师以数学绘本《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为素材,制作成微视频《古人计数》,设计教案。学生自主阅读绘本视频,思考从每页的图画中自己了解了什么?写出自己找到的古人各种记数方法并动手操作,可以录小视频发往QQ群、微信群。(利用身体器官、石子、木棍、落叶、结绳等记数方法。)

课中——师:通过在家里看视频,同学们已经在家里做了小小牧羊人,那你数出一共有多少只羊了吗?请一个孩子上台来摆?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引导学生交流数小棒的方法,强调10后面的数是11,比10多1的数是11。

师:你们摆出的11和他的一样吗?原始人摆的11是一样的,但我们的数学家可不是这样摆的,想知道数学家的11是怎么摆的吗?想的孩子做直,看仔细了。(微视频)

看明白了吗?数学家是怎么做的?(生1说)把10根小棒捆成了1捆。

(对比)哪一种摆法更好,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结绳记数?

课后——复述古人计数的方法,自己创作数学绘本小故事(图文)。

四、结语

由此可见,“互联网+数学绘本”教学模式让教师从“讲课者”变成“引导者”和“释疑者”,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活化课堂,激活学生思维,变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从而营造一种优美自然的学习情境,使得学生非常乐意而又主动地参与到绘本的阅读中,在自主与动手中掌握概念本质,还在改编与拓展中巩固应用概念,更结合生活扩大对知识意义本质的认知,使得数学概念的教学变得有趣、有效,使学生变得自律、自觉、自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提升,使自主、合作、探究、分层教学的理念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阿姨绘本数学知识
我的“话痨”阿姨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绘本
绘本
绘本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老阿姨》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