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日裔安置营报纸初探

2018-09-10 14:02王子晖胡楚悦
外国问题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日裔美国报纸

王子晖 胡楚悦

[内容摘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决定将原先居住于西海岸的日裔居民迁移到内陆的十所重新安置营进行集中管制,这期间每所安置营均刊印报纸并对内发行。一方面,“报纸”发布的新闻由当局提供报道素材并由专门人员进行编辑;另一方面,“报纸”刊行前后必须经过审查并予以监管。“报纸”针对日裔提供了精神生活并展开了心理攻势,起到了传播美国文化和促进身份认同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日裔在被迁移管制期间爆发大规模骚乱暴動并使其总体呈现出忠诚于美国政府的行为特点。

[关键词] 太平洋战争;美国;日裔;报纸;宣传战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201(2018)03-0065-09

1942年2月19日,即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两个半月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签署第9066号行政命令,向军方授予划定国内某些地区为“军事区域”并限制人员进入这些区域及从中迁移、管制原有居民的权力。随后,美国军方陆续将西海岸约12万日裔①居民集中到内陆的十所安置营②进行管制。在此期间,每所安置营均发行有覆盖全营范围的报纸。③总的来看,这些报纸以一种特殊形式为被集中管制的日裔提供了精神生活,起到了传播美国文化、促进身份认同的宣传作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的日裔居民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抗议、骚乱、投敌等行为,固然与他们善于忍耐的群体心理有关,但同时也缘于安置营报纸对其在思想意识方面所展开的潜移默化的积极引导。然而,国内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迁移安置政策本身及其所引发的合法性争议和种族歧视嫌疑,④并未对与“报纸”相关的问题予以关注,也几乎没有利用“报纸”文献。因此,笔者不揣浅陋,通过梳理和解读档案资料,尝试对“报纸”的刊行状况及宣传作用予以考察,从而有助于我们以新的视角了解战时美国日裔安置营的内部事务及媒体作为宣传战手段的运作机制。

一、“报纸”的由来及其内容

1942年3月11日,即第9066号行政命令签署后不到一个月,战时平民管理局(Wartime Civil Control Administration, WCCA)成立,负责将原先生活在被划定为军事区域的日裔居民强制迁移;3月18日,依据第9102号行政命令,专门负责管理被强制迁移的日裔居民相关事宜的行政部门战时重新安置局(War Relocation Authority, WRA,以下一般简称为“重置局”)成立,开始筹备安置营的规划和建设。在安置营尚未建成期间,美国军方则决定先将被迁移的日裔集中到分布在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亚利桑那州等地其各自原居住地附近的共计16处“临时集合中心”(Assembly Center)。平均在此滞留大约一百天后,他们又被陆续转移至各地的10个“重新安置中心”(Relocation Centers)。

(一)“报纸”的由来

尽管第9066号行政命令并没有提及与报纸相关的只言片语,但随着日裔被强制迁移并集中管制,其原有的新闻业受到了很大冲击。原先美国西海岸的由日裔所主办的无论日文报纸还是英文报纸几乎全部被迫停刊,1942年5月16日旧金山报纸《日裔美国人》(『日米』)的最后停刊,则标志着日裔丧失了自由组织新闻活动的权利。水野剛也:《日系アメリカ人強制収容とシ·ャーナリス·ム:リヘ·ラル派雑誌と日本語新聞の第二次世界大戦》,横浜:春風社,2005年,第20頁。不过,无论是在临时集合中心还是在重新安置中心,被迁移安置的日裔居民又很快重新读到了报纸,当然绝大多数是英文报纸。

“报纸”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它承担着为被集中管制的日裔提供精神生活、为当局传递政策信息的职责。从一开始,决策者就关注到被迁移安置的日裔的精神状态,例如西部防区指挥官约翰·迪威特(John DeWitt)曾强调:“这种拘禁在某种方面可能会使他们情绪低落,因此在安置营中应当提供娱乐设施和集体活动的区域,以及必要的精神生活。”Commission on Wartime Relocation and Internment of Civilians, Personal Justice Denied,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7, p.106.美国传媒业在20世纪30年代的迅速发展,使立体和平面两种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安置营中都有所提供。由重置局组织制作的电影《日裔重新安置》,U.S.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Japanese relocation”, 1943. https://archive.org/details/Japanese1943.就旨在反映安置营管理有序并展示日裔在此快乐和满足的生活状态,试图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报纸作为当时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能够快速传递新闻与政策、进行有效宣传与引导,因此被决策者最先考虑引入安置营作为日常传播媒介。

1942年4月9日,日裔美国公民联盟(Japanese American Citizens League, JACL)请求“每个安置营都应该办自己的报纸或者油印公报,以便所有日裔了解当前事态”。Mike Masaoka, “Letter to Milton S. Eisenhower,” April 9, 1942, RG 388, Entry 1, Box 1, Folder 080, NARA, College Park, MD.4月27日,重置局负责人米尔顿·艾森豪威尔对此予以许可。Milton Eisenhower, “Letter to John Bird. Newspaper Problem”. April 27, 1942, RG 210, Entry 16, Box 429, File 69033, NARA, Washington, DC.随后,为日裔提供报纸的决定很快得以落实,一些“报纸”的首刊时间甚至早于许多基础设施的建成时间。例如,托帕斯安置营于1942年9月11日迎来第一批被安置者,其报纸《托帕斯时报》(Topaz Times)则于当月17日发行首期,而到30日第三期刊登的文章仍在大篇幅地报道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食堂的建设进展、居所的调整方案、防火设施的预备建设以及过滤水即将供应等相关新闻。Topaz Times, September 30, 1942, pp.25.由“报纸”的产生背景可以看出,当局的传播诉求主要集中在政策传播,即利用“报纸”对被迁移安置的日裔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报纸”的内容

“报纸”是由重置局允许刊行的,它们既具备普通报纸的一般形式,又受到一些限制,但对于战时被集中管制的日裔来说,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不同安置营的报纸各具特点,但其版面分布格局大致相同:头版通常登载涉及战争局势、社会生活的时事新闻,以及最新出台的与日裔相关的政策法规;二版大多为安置营中文体娱乐生活的报道,通常体育新闻所占比重最大,还包括教堂开放时间、集體活动信息等公告通知;三版之后则多刊登一些代表美国政府观点、具有明显思想导向的文章。通过“报纸”内容能够看出,当局为安置营提供了必要的精神生活,其中包括学习、体育、文娱及宗教等各个方面。

1.学习活动

据“报纸”报道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安置营均制订有教育计划并对发展师资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如心山安置营报纸《心山哨兵》(Heart Mountain Sentinel)刊登的一篇文章提到:“所有安置营的教育计划都包含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教师在职培训课程……值得注意的是,重置局的教育政策正在认识到教师职业的近期发展,特别是教师在工作中的改进。重置局的教育政策规定,应有一个教师在职培训计划并雇佣专人执行该职能。”Heart Mountain Sentinel, December 12, 1942, p.5.另一方面,安置营还配备了图书馆且馆藏经常更新,以满足日裔的阅读需求。如格拉纳达安置营报纸《格拉纳达先锋报》(Granada Pioneer)曾报道:“据伊诺克·杜马斯(Enoch Dumas)博士透露,为小学和图书馆提供的一千多本书籍已经运达。”Granada Pioneer, September 4, 1942, p.2.又如《波斯顿纪事》(Poston Chronicle)刊登过图书馆说明:“主图书馆书架最新增加的非小说类书目如下……”。Poston Chronicle, June 1, 1943, p.1.

此外,在当局的鼓励与支持下,安置营开设了许多不同种类的业余课程,以便日裔充实其精神世界并接纳安置营生活,避免由不满情绪而引发骚乱与暴动。《格拉纳达先锋报》于1942年9月7日登载了安置营为研修生新开的课程表:“经济学、初阶理疗学、立体几何学、三角学、代数学、高级科学、初阶农学和高阶农学、商务法律、会计II、速记Ⅰ。两周之内英语课和社会学课将会开班。”Granada Pioneer, September 7, 1942, p.2.“报纸”也报道了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情况:上山时男(Tokio Ueyama)该日本人名音译自原文献中的英文拼写,下同。和野见山小一(Koichi Nomiyama)这两位艺术家,都曾在巴黎学习多年,他们将从周一开始为我们指导艺术部筹办的娱乐节目。Granada Pioneer, September 7, 1942, p.2.随后“报纸”还报道了营中又陆续开设编织课以及室内装潢课等。Granada Pioneer, September 7, 1942, p.5.值得一提的是,当局为了解决日裔中的“一世”“一世”(英文“Issei”)是指移民美国的第一代日裔,他们出生在日本,1924年以前来到美国定居,多数没有美国国籍。群体因可能不懂英语而无法阅读报纸的问题,还特意为其专门开设当前形势的课程。如《格拉纳达先锋报》曾刊登这样的短讯:“酒井四户(Yonco Sakai)以前是东京报纸的通讯员,也曾任《洛杉矶新闻》(Los Angeles News)的编辑,他将为‘一世讲授《近期话题》,在课堂上他会用日语为大家讲解近期事件以及热门话题。”Poston Chronicle, June 2, 1943, p.1.

2.体育活动

通览主要的安置营报纸,每份都有大篇幅的有关体育内容的版面,可见体育活动是当局为安置营提供并倡导的主要娱乐项目。体育活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希拉新闻导报》(Gila NewsCourier)报道过组建女排的情况:“有意报名亚利桑那蝎子队的居民,可以加入女排第五小组。由鲁比·切田(Ruby Kirita)教练统一指导队伍。”Gila NewsCourier, September 16, 1942, p.8.“报纸”也会及时报道体育活动、赛事举办或变更的通知,例如该营报纸曾刊登了一条柔道比赛延期通知。Gila NewsCourier, September 12, 1942, p.11.此外“报纸”还会报道一些营外重要体育赛事的结果。Granada Pioneer, September 4, 1942, p.4.

3.文娱活动

据“报纸”报道,安置营中偶尔会举行一些音乐、舞蹈等文娱活动,有时还会播放电影。《希拉新闻导报》于1942年9月12日报道:“首次‘音乐欣赏时刻活动有125人参与,于上周一晚在妇女俱乐部房间顺利举行。”Gila NewsCourier, September 12, 1942, p.11.《格拉纳达先锋报》也报道了安置营所举办的音乐欣赏活动:“葛原千秋牧师(Rev. Chiaki Kuzuhara)每周五晚上在他的房间提供的音乐鉴赏活动,现在已有超过30位音乐爱好者参与其中。”Granada Pioneer, October 31, 1942, p.5.据《希拉新闻导报》报道,在希拉河安置营还举办过舞会:“在CAS的赞助下,将于每周六晚上8点,在42号食堂至57号食堂以南的3个区域举行‘每周舞会。主办方将为热情的舞蹈者提供最新的唱片……每个人需支出5美分的入场费作为必要设备的花销。乔治·金贝(George Kanegai)将继续担任这个活动的主持。”Gila NewsCourier, September 12, 1942, p.12.《心山哨兵》则刊登过播放电影的公告:“心山安置营的首部电影将于10月24日周六在居所1区和2区为大家放映……入场费是每人10美分,六岁以下儿童免费。”Heart Mountain Sentinel, October 24, 1942, p.1.《波斯顿纪事》曾以短讯形式刊登男孩俱乐部及夏季联谊会等活动的通知。Poston Chronicle, June 1, 1943, p.1.

4.宗教活动

众所周知,二战时期日本以神道教为国教,多数民众信奉佛教。在临时集合中心期间,日裔举行任何涉及神道教或佛教的活动都是不被允许的。然而通过对“报纸”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当局在安置营中积极倡导信仰基督教,并且为信徒提供教堂,鼓励举行讲道、唱诗等活动,但也并非对其他宗教完全避而不谈。《希拉新闻导报》曾报道了教堂建成并使用的新闻:“三千多营中日裔共同見证了上周日晚上教堂的落成典礼,在微风的吹拂下,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并且也举行了娱乐节目。项目负责人史密斯(E. R. Smith)在晚会开始前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达了对佛教徒先前的公众捐献的感激之情。”Gila NewsCourier, September 16, 1942, p.6.这表明尽管当局刻意传播基督教文化,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宗教徒有所包容。同时“报纸”也在重要版面跟进并公示教堂开展服务的具体时间,为日裔参与宗教活动提供便捷。Granada Pioneer, October 31, 1942, p.4.另外,“报纸”还提到日裔可以组成宗教团体,不过也要在当局的管控下活动,且须定期向当局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如《希拉新闻导报》曾报道:“当局要求全部教会组织履行职责,一起讨论规划以及为教会活动制定章程。这个会议将于明天下午两点在52号食堂举行。”Gila NewsCourier, September 12, 1942, p.3.

二、“报纸”的刊行状况

在战时美国日裔安置营中,“报纸”发布的新闻应由重置局提供报道素材并由专门人员进行编辑,而在其刊行前后则必须经过审查并予以监管,这就使“报纸”实际上成为仅仅反映当局立场的宣传工具以最大程度取得宣传效果。此外,关于是否刊行日文报纸,在重置局内部引发了争论,通过这一争论过程的考察,亦能进一步明晰当局的办报目的及宣传宗旨。

(一)新闻采编流程

传播过程的第一环节是传播源制造并发出信息,在安置营这一传播源则由重置局充当。重置局将认为有必要传播给日裔的消息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发送至各安置营报纸编辑部,各编辑部再根据已有材料进行排版。重置局1943年第一季度报告中提到:“日裔从安置营报纸中所获的绝大多数信息是通过重置局起草的宣传材料而得来,这样有利于编辑更为清晰和准确地把握政策的变化。”War Relocation Authority, “Office of Reports: January 1, 1943 to March 31, 1943,” n.d., RG 210, Entry 2, Box 9, File SemiAnnual Reports—Reports Division, NARA, Washington, DC.曾在图利湖安置营报纸《图利通讯》(Tulean Dispatch)从事编辑工作的原田介三(Kaizo Harada)说:“除了体育版面以外其余绝大多数新闻都是由重置局提供,编辑们会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而不加更改,除非是在版面有限的情况才有可能删减。”Takeya Mizuno, “Censorship in a Different Name: Press ‘Supervision in Wartime Japanese American Camps 1942—1943,”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ol.88, No.1 (Spring 2011), p.130.由此可见,将要在“报纸”上发布的消息基本由重置局拟定,新闻记者实际上被剥夺了自主判断和自由采访的权利,因而导致“报纸”完全成为当局的宣传工具。

作为新闻业发挥宣传作用的重要因素,记者、编辑的观点和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纸的舆论导向。为此重置局对“报纸”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忠诚度考察和严格的筛选。应该承认,战争时期政府对新闻从业者予以目的明确的选择性任用的确是必要之举,但这在安置营内则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新闻审查与监管的力度。重置局于1942年8月17日出台的“第8号行政指令”明确规定:“报纸工作人员必须从那些忠诚而又有能力的日裔中进行选拔。”War Relocation Authority. “Administrative Instruction No.8: Supplement I: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Information in the Japanese Language,” August 17, 1942, RG 210, Entry 16, Box 6, Folder 21211#110, NARA, Washington, DC.由于编辑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各安置营对报纸编辑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实际上是为了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曼扎那安置营的一位新闻官员罗伯特·布朗(Robert L. Brown)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会雇佣支持美国及思想进步的编辑,会通过一些测试观察他们的态度及行为,以此验证他们的美国化程度。”Arthur A. Hansen ed., Japanese American World War II Evacuation Oral History Project: Part II: Administrators, Westport, CT: Meckler, 1991, pp.105, 106.同时,当局一旦发现“报纸”工作人员的不忠诚或是不合作态度,便第一时间将其解职并提出严肃警告。因此,经过严格筛选的“高忠诚度”的编辑们,为了进一步展现自己的忠诚,通常会对自己希望刊发的新闻进行“自我审查”。这样一来,会使新闻内容更加趋于当局办报的目的和意图,最大限度地迎合当局对“报纸”的要求。

总之,“报纸”的新闻采编流程具备这样的特征:获取信息渠道单一、新闻工作者忠诚可靠。如此便形成了完整的、处于当局一元化控制下的信息链,更有利于政策的传播与落实及报纸宣传作用的发挥。

(二)重置局对“报纸”刊行的管控

在被强制迁移至临时集合中心期间,日裔的言论自由被严格限制:第一,绝对禁止用日语公开表达言论,包括涉及消防、卫生、治安等相关公共事宜,未经事先许可与检查也不能使用日语;第二,不准日裔向外部出版物投稿。临时集合中心之所以允许发行英文报纸,则是当局想借此手段对各中心进行有效的管理。战时平民管理局曾表示:“随着临时集合中心人口的增加,有必要通过一些宣传手段,才能更有效地通知日裔近期的种种活动。”而为了防止临时集合中心内产生不当言论或间谍通过“报纸”等文字资料传递消息的情况发生,战时平民管理局在“报纸”刊行的每个阶段都进行着严格的新闻审查。水野剛也:《日系ァメリカ人仮収容所における新聞検閲:収容所規則と新聞検閲の一般的特徴》,《マス·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2002年7月号,第221—234頁。

然而,对于安置营报纸,重置局的新闻管控方针则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原来严格的新闻检查转变成温和的监管,甚至还有意识地对安置营内外展现民主自由的形象。这一变化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由于当时美国社会一直存在批判战时平民管理局对日裔进行严格新闻审查的声音,认为这有违美国一贯标榜的言论自由,加之重置局也对自身形象的塑造较为重视,便促成了对“报纸”新闻检查的松动。因此,1942年5月29日重置局在其“暂定政策声明”中明确指出:“没有任何要对文字材料及出版物进行严格审查的计划。”Takeya Mizuno, “The Creation of the ‘Free Press in Japanese American Camps: The War Relocation Authoritys Planning and Making of the Camp Newspaper Policy,”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ol.78, No.3 (Autumn 2001), p.506.这标志着当局原则上取消了对“报纸”的新闻审查制度,但实际上这并不意味着日裔拥有绝对的新闻自由权。毕竟,在战争还在进行的特殊情况下,当局又不得不对“报纸”实行隐性监管,以防间谍的消息传递和反政府言论的传播。

例如,在报纸刊印前与发行后都要经过一定程度的检查。重置局曾表示:“日裔任何合理合法的诉求都应当允许畅通表达,但宣传部门必须在这些言论刊登出来前进行仔细的阅览和检查。”Takeya Mizuno, “Censorship in a Different Name: Press ‘Supervision in Wartime Japanese American Camps 1942—1943,”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ol.88, No.1 (Spring 2011), p.124.同樣,在报纸发行之后政府也要进行复查与评估。1942年7月,重置局新闻处主管埃德温·贝茨指示:“要对每一个安置营已刊行的报纸逐目进行复查,这个审查的目的是检查是否存在有异议的材料或立场,尤其关注那些没有精确传达出当局政策的条目……通过检查的报纸,检查员应当在报纸首页注上自己的姓名,并且标记出‘已审字样。”Edwin Bates, “Letter to George Dean and Elinor Bauman. Review of Camp Publications,” July 16, 1942, RG 210, Entry 38, Box 44, File 572, General, NARA, Washington, DC.可见,安置营报纸要经过至少前后两次审查,第一次是发行前由各营的宣传部门进行审查,第二次是在发行后由政府情报部门再次检查。通过检查能够确保当局对“报纸”内容的完全掌握,若遇违规的新闻,能够及时调整与改进。

总之,临时集合中心报纸有着严格新闻审查制度,而安置营报纸虽没有统一成文的审查制度,但存在监管行为。通过实施对“报纸”的监管,当局一方面能够对日裔接受和传播信息实现管控,防止间谍或煽动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当局又可以安抚普通日裔的情绪为出发点,有意用一定版面提供精神生活,采取“恩威并施”的两面手法,在进行威慑和打压的同时,也在文化、体育等领域采取舒缓与渗透的灵活方式,旨在使报纸为己所用,达到推行政策法规、提供精神生活的目的,也更有利于“报纸”传播美国文化、促进身份认同等宣传作用的发挥。

(三)重置局内关于是否刊行日文报纸的争论

通过整理安置营报纸文献可以发现,除了极少的题目或宣传标语使用了日文外,其余绝大部分内容都以英文刊印。关于“报纸”是否允许以日文刊行的问题,在重置局“第8号行政指令”中有所涉及。这一指令并未明令禁止使用任何日文,同时又表达出应对其进行严格限制的态度。一方面,重置局明确表明“官方应当通过报纸或其他媒介,为那些不会英语的居民提供日文信息。”但另一方面该指令又规定“所有的日文信息必须由官方发布的重要公告或命令逐字翻译而成。”War Relocation Authority. “Administrative Instruction No.8: Supplement I: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Information in the Japanese Language,” August 17, 1942, RG 210, Entry 16, Box 6, Folder 21211#110, NARA, Washington, DC.并且规定应对翻译者进行彻底的检查,从中筛选出“绝对忠诚”的双语日裔。该指令反映了当局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态度,而在该指令出台前重置局内部就产生过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支持在营内发行日文报纸,一部分则反对在营中使用日文。详加分析不难发现,其实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却都体现着当局的办报目的及宣传宗旨。

建议发行日文报纸的决策者认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是传播源制造并发出信息,传播者选择加工信息并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受众并引起反应的过程,若信息以受众不熟悉的语言传播,则会使得传播效果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营中有三分之一的“一世”,他们绝大多数仅能以日语进行自我表达与交流。同样问题也存在于数千“归米”“归米”(英文“Kibei”)是指出生在美国、拥有美国国籍,但曾经回到日本接受教育或在日本生活过的二代日裔。身上。若安置营报纸全部为英文而不允许使用日文,则会妨碍他们的正常生活并且不利于报纸宣传作用的发挥。日裔美国公民联盟在向米尔顿·艾森豪威尔递交的请愿书中写道:“如果可能的话建议当局允许刊行日文报纸,这样可以帮助那些无法读懂英文的绝大多数第一代日裔获取信息,使他们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涉及他们生活的最新法规政策。”Mike Masaoka, “Letter to Milton S. Eisenhower,” April 9, 1942, RG 388, Entry 1, Box 1, Folder 080, NARA, College Park, MD.值得一提的是,《希拉新闻导报》在“第8号行政指令”出台后不久曾报道过即将出版日文专栏以及增设翻译部的消息:“近期关于是否出版日语增刊的讨论,史密斯先生做了如下的答复:‘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出台一个明确的、不容置疑的政策,以许可日文出版物的发行。”Gila NewsCourier, September 12, 1942, p.2.之后的一期报纸刊登短讯提到:“战时重新安置局新闻处的埃德温·贝茨先生表示:‘《希拉新闻导报》将会很快成立一个专门将重要新闻翻译成日文的部门,在此之前,请大家自行将我们的报纸内容翻译给那些读不懂英文的人。”Gila NewsCourier, September 16, 1942, p.2.同时,该报当期也以漫画的形式鼓励“二世”“二世”(英文“Nisei”)是指出生在美国、拥有美国国籍并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二代日裔。将报纸内容翻译给不懂英语的“一世”。由此可见,当局关注并重视营中的部分日裔由于不懂英语而难以全面了解政策,从而阻碍信息传播、影响宣传效果的问题。另外,部分决策者建议发行日文报纸还出于使日裔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并阻止谣言在营中蔓延的目的。一位日裔美国公民联盟的负责人解释说:“在安置营使用日语的群体中流传着关于世界局势和战后方案的种种谣言,若有日文报纸想必可以抑制谣言的存在。”Takeya Mizuno, “Press Freedom in the Enemys Language: Government Control of JapaneseLanguage Newspapers in Japanese American Camps during World War II,”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ol.93, No.1 (March 2016), p.209.

反對刊行日文报纸理由主要有三:第一,当局认为日文报纸并非必需。重置局官员M.M.托齐尔指出:即便是“一世”,在没有任何母语出版物的情况下也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并且可以通过询问他们懂英语的孩子来获取任何重要的信息。这样看来,发行日文报纸“昂贵且或多或少是一种奢侈的服务”。M. M. Tozier, “Letter to John Bird,” May 9, 1942, RG 210, Entry 16, Box 441, Folder 71110#1, NARA, Washington, DC.米尔顿·艾森豪威尔也持有相同观点:“每一个安置营都希望发行油印报纸……日文也是允许的,虽然这可能并没有任何必要。”Takeya Mizuno, “Press Freedom in the Enemys Language: Government Control of JapaneseLanguage Newspapers in Japanese American Camps during World War II,”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ol.93, No.1 (March 2016), p.210.第二,若许可发行日文报纸,当局将面临无法监管的难题。托齐尔说:“我们很难完全正确地将日文翻译出来并且无法监管语句中的隐蔽含义。”M. M. Tozier, “Letter to John Bird,” May 9, 1942, RG 210, Entry 16, Box 441, Folder 71110#1, NARA, Washington, DC.若不对内容进行有效监管,“报纸”则无法发挥为当局服务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成为异端思想产生与蔓延的源泉。第三,若允许发行日文报纸则会破坏政府长期以来对日裔“美国化”价值观的引导。托齐尔强调:“发行日语报纸会增强‘一世潜在的日本传统文化情结,并且有可能会阻碍‘美国化进程。”M. M. Tozier, “Letter to John Bird,” May 9, 1942, RG 210, Entry 16, Box 441, Folder 71110#1, NARA, Washington, DC.从第一代移民来到美国时起,政府就有意识的进行文化渗透,通过文化宣传等手段将日裔“美国化”,使其完全抛弃原有乡土情结,成为一个真正拥有美国精神的公民。当局曾经为了推进“美国化”,要求日裔在营中尽可能多的使用英文。早在1942年4月24日,加利福尼亚州某安置营代理主管E.F.克雷斯曾建言:“应当让日裔越来越频繁地提供英文的近况报告,作为日常性的使用……这样做可以使日裔离开安置营之时,已成为一个完全美国化的公民。”E. F. Cress, “Letter to Milton S. Eisenhower. Plan for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to the Japanese Evacuees,” April 24, 1942, RG 210, Entry 16, Box 429, Folder 69033, NARA, Washington, DC.由此可见,反对以日文刊行报纸的理由也都处处体现着当局办报的管控与宣传目的。当局首先判断即便只发行全英文报纸,也不会对其宣传效果造成过大阻碍,在此前提下,又考虑到若是许可日文报纸则会为其带来麻烦及产生不良效果,因而最终决定“报纸”不使用日文刊行。

三、“报纸”的宣传作用

“报纸”为我们探究安置营中的真实日常生活提供了一扇重要窗口,同时通过分析“报纸”内容,也能进一步佐证当局办报目的及其宣传作用。前已述及,当局办报有明确的目的性,且“报纸”的刊行是在当局的严密管控之下,因此“报纸”所登载的内容某种程度上正是当局愿意传递给日裔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日裔需要了解的各种政策法规、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国文化的认同。

(一)对日裔实施言论引导

当局监管下的报纸,是政府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发挥政策宣传的作用,同时也起到纠正对立思想、重申政府价值观的效力。例如在亚利桑那州的希拉河安置营初期运营阶段,营中存在很多不满声音,日裔普遍认为被强制迁移并集中管制是不公正待遇。该营报纸《希拉新闻导报》于1942年9月就以较大篇幅对“大规模拘禁是否不公平”的话题进行了探讨:“代表团成员争辩说:‘在这个国家中的德国人和意大利人都没有遭受类似的迁移重置,而只针对日裔采取行动是不公平的。由于这些欧洲人在美国大量通婚,因此对于徳裔和意裔的大规模迁移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隔离日裔看起来像是一种歧视,但事实上美国联邦政府是出于对其安全和幸福的保证而考虑的。由于珍珠港事件的发生,若是日裔仍旧居住在原地,则会发现普通公民是不同情、不合作的,只会把日裔当成异类对待,即便是美国出生的日本人,对当地人来说也是不熟悉的。对于这些日裔,只有安置营能够为其提供一个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也能对潜在的间谍和破坏者进行看管……大规模拘禁不是惩罚而是仁慈,任何一个忠于美国的日裔都无疑应该感到欣慰和感激。”Gila NewsCourier, September 16, 1942, p.2.可见,“报纸”并没有避谈敏感话题,而是直言不讳地表达出当局的观点,并给予明确的解释。站在日裔的角度去解释迁移政策实施的理由,让日裔认识到重新安置对于他们来说存在有利的一面,从而接受现状、减少抱怨、积极生活。

(二)向日裔展开心理攻势

心理战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以人类的心理为战场,有计划地采用各种手段,对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施加影响,从精神上磨灭敌方斗志并消除敌方对己方所造成的心理伤害。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方面实际上将日裔视为潜在的敌人,因而认为有必要在安置营中通过“报纸”实施心理战。以增强“同理心”的方式作为宣传手段,是瓦解对方防备心态的重要方法。“报纸”运用此方法增加日裔的参与度,一方面能够吸引日裔阅读报纸,从而达到预期宣传效果,另一方面更易激发日裔产生对美国政府的忠诚感。通过设置感谢信专栏、登载日裔信件、报道日常喜讯等形式,“报纸”拉近了与日裔的距离,使之成为其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从而更有利于当局对日裔展开心理攻势。

1.鼓励读者向编辑部来信

“报纸”鼓励日裔提出意见与建议,“营中的读者们可以说出自己对爱的赞美和遗憾的忏悔,或是说出对他人的称赞和不满。请你写信给我们!”Gila NewsCourier, September 12, 1942, p.2.编辑通过接收并刊登来信的方式,一方面方便當局及时掌握日裔的内心动态,为宣传内容的调整做出预案。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报纸”与日裔的互动性,提高日裔阅读报纸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从而更有利于“报纸”传播作用的落实与宣传效果的提升。

2.设感谢信专栏

感恩是个体用感激情绪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一种人格特质。从心理学角度可知感恩是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重要积极心理,并且它可以通过不断的引导而得以激发。感恩也是美国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因此在安置营中,当局通过在报纸刊登感谢信的方式,鼓励与提倡感恩的心态,从而引导日裔产生积极的生活观。例如,《希拉新闻导报》于1942年9月16日刊登了广田吉津古(Yoshitsugo Kooda)的感谢信:“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对朋友们的感激之情,你们真是太善良并富有同情心了。我们再次深深地感谢能出席这次葬礼的朋友们。”Gila NewsCourier, September 16, 1942, p.6.《波斯顿纪事》也登载过教堂的回馈信,对那些给教堂写感谢信的日裔做出统一回复:“教堂收到将近800封感谢信,感谢大家的支持,这是教堂联盟共同的努力。”Poston Chronicle, January 7, 1943, p.3.

3.登载反映积极心态的日记

《曼扎那自由新闻报》(Manzanar Free Press)在1944年1月1日,专门出版了一份《新年号》(『新年號』)刊登日裔所写的新年愿望或日记。例如大桥角道(Kakudo Ohashi)写下了这样的新年愿望:“我希望自己能活到下个世纪,见证世界和平的到来。”谷崎(Tanisaki)则说“每个在安置营的日裔都非常期待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个快乐的未来必将到来,就像地球不停旋转一样无可置疑。”Manzanar Free Press, January 1, 1944,《新年號》, pp.1415.又如福源(Fukumoto)的日记这样写道:“我们已经在曼扎纳安置营度过了两个新年,的确时间飞逝,我为自己在这两年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足迹而感到遗憾,然而我们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比如兄弟友情、自我牺牲精神,以及经历了许多困难,不幸的移民情绪和其他悲伤的事件填补了我们的空白,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已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现在,我们重新看待这些经历,扪心自问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让我们一起鼓起勇气忍耐现在的环境。”Manzanar Free Press, January 1, 1944,《新年號》, p.6.由此可见,“报纸”通过直接刊登日记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日裔对当局的同理心,使之在日常阅报中不自觉地产生积极的生活观,充分发挥“报纸”的心理战功能。

结语

战时美国日裔安置营报纸是反映营中日裔生活的重要材料,也是美国开展宣传战的有力工具。当美国政府决定对日裔进行大规模强制迁移之时,就不得不将出台抑制日裔骚乱暴动、疏导其不良情绪等方案列入决策日程,同时也急需建立一个连接当局与营中日裔的沟通桥梁,以便及时准确地向日裔传递最新政策法规。报纸能起到快速传播新闻与政策、进行有效宣传与引导的功能,成为决策者首先考虑引入安置营的传播媒介。通过对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日裔安置营报纸的基本内容及刊行状况进行梳理和考察,我们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报纸”是当局有力的宣传工具,承担着为被集中管制的日裔提供精神生活、为当局传递政策信息的职责,具有作为宣传战手段的特殊运作机制。战时当局为最大限度地取得宣传效果,而对“报纸”的采编流程、刊印内容、使用文字等方面进行适当管控与监督。这反映了战争期间美国政府既要尽力维护其一贯标榜的民主及自由形象,又要限制对美国不利的负面消息、最大限度地利用媒体积极传播“美国化”的思想与态度的新闻理念之嬗变。此外,“报纸”具有实施言论引导、传播美国文化、促进身份认同、展开心理攻势等宣传作用,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日裔在被迁移管制期间爆发大规模骚乱暴动并使其总体呈现出忠诚于美国政府的行为特点。

[责任编辑:冯雅]

猜你喜欢
日裔美国报纸
约翰·冈田的《不-不仔》对族裔身份的观照
在美亚裔中日裔最不支持特朗普
确实不容易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非常魔典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