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研究

2018-09-10 00:10尚长春
高教学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

尚长春

摘 要:文章针对桂林理工大学2017级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探讨了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并进行教学实践和课后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但学生平均收获偏低,仅有7.4分(10分制)。根据学生反馈及笔者的教学体会,对导论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专业导论;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2-0110-03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eshmen of the 2017 level applied statistics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s, and carries out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investigation after cla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introductory course, but the average students' harvest is low, only 7.4 out of 10 in average. According to students' feedback and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introductory course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achieve teaching goals.

Keywords: applied statistics;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s; teaching practice

一、概述

(一)大数据及互联网融合背景下专业导论课程定位

专业导论课程是桂林理工大学应用统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的一项重要举措[1],是应用统计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重点囊括四大内容:大学四年学什么、怎么学、统计应用的落脚点在哪里、如何对自身定位[2],课程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和引导性,对培养新生的学习兴趣、专业自信和统计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融合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与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也越来越明显,专业应用不断深化升级,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需求逐渐变革,使得新形势下统计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3],如何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对统计专业的学科概况、发展前景、就业方向、课程体系、统计思想、常用统计方法、统计计算等具有一定的认识,而且深入了解统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培养服务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4]。

(二)专业导论课程开设面临的困难

1. 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我校专业导论课程始于2009年,当时课程设置48课时,教学内容偏难,教学效果反映并不好;2015年培养方案修订后,全校专业导论课统一调整为16课时,课时较短,教学内容由教学负责人灵活安排。总体而言,我校专业导论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办学经验欠缺,属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且导论课多以学生关注重点及新生的专业盲区进行专题教学如就业问题、学科竞赛等,但专业导论涉及内容较为繁杂,承载的内容泛而广、且囿于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有时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2.较难指定教材。应用统计学专业是集多学科为一体的大交叉学科,专业细分方向较多,且不同高校的师资结构导致培养方案有所差异;专业导论是一门目标明确、体系庞杂的课程,所以导论课的性质、专业方向、师资结构以及培养方案的不一致导致很难有一本关于应用统计学专业导论的专著出现,没有专门的教材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盲目性和困难性。

二、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实践

(一)学情分析

经过笔者的调查,发现有一定量的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并未选择应用统计学专业,大一新生对统计学表现出不理解或理解片面的状况,且大多学生认为“统计就是会计”、“统计和会计差不多”、“统计就是整理数据,做数据报表”等错误或片面思想。此外,新生刚开始接触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高难度的数学使新生无法从高中生活快速融入大学生活,逐渐产生“统计就是数学”的错觉,“数学不好学、数学就业难”等不健康的言论对学生心理及学习造成负面影响,逐渐对本专业丧失信心并迷失方向。专业导论重在“导”字,有引导、疏导之意,疏导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树立专业自信,步入专业殿堂。

(二)专业导论教学内容设计

我校自2002年開设统计学本科专业以来,一直注重数学与统计学思想结合,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统计分析应用能力。2009年开创“应用性、实验性、案例性”一体化的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并把统计学专业建成广西重点学科和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把应用统计实验室建成广西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4]。2015年在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对统计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1],教学平台也在不断升级,建设商务大数据实验室,引进八爪鱼数据抓取、SPSS数据分析软件等;教学体系也在不断改革,结合大数据与统计理论思想,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数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熟练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具备应用统计方法和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笔者针对应用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师资结构及教学平台,结合2017级新生的学情分析及课程定位,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设置如表1。

Chapter1主要介绍校内构建的教学平台和资源(实验室资源、教师资源、软件资源、数据库资源等)、统计学科发展历史[5]、现状、前景[6]、细分方向及相关领域,了解我校统计专业在广西区乃至全国的地位等,并解读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及所享有的资源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Chapter2主要介绍就业方向及相关学科竞赛。学生对就业方向的不了解导致对专业丧失信心,本专题通过解读企业的招聘信息,结合统计专业方向,向学生展示当前企业所需的统计人才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基本素养,并结合相关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来培养该方面的能力。Chapter3和Chapter4主要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统计方法,统计源于生活,此专题在于从生活中培养统计思维,从案例中掌握统计方法的使用。Chapter5主要介绍常用的统计软件及R语言,编程能力一直是统计专业学生的“软肋”,但在大数据和互联网融合背景下,统计学与数据科学的结合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计算机能力的统计专门人才迫在眉睫[2]。

三、专业导论结课调查研究

笔者以2017级应用统计学专业157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针对专业导论的学习效果,进行不记名调查。

调查显示:85%的学生对专业导论课比较感兴趣的,且73%的学生觉得学完专业导论课,自己对统计学的认识较为深刻。可见,专业导论课的开设对大一新生来说具有显著的意义,导论课的教学内容也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此外,为了详细度量学生的课程收获,笔者设置10分制度量(0代表完全没有收获,10代表收获非常大),根据调查结果,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出每位学生的平均收获约为7.4分,偏低。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两级分化严重,虽然(6分以上)的学生占83%,为绝大多数,但有6%的学生表示学完这门课完全没有收获。此类学生本应重点调查,但为获得学生的真实想法,本次调查不记名,所以无法跟踪调查,但从学生的反馈中也可窥一斑。

笔者通过分析将学生反馈归结为四类:一是教学内容较多且停留在概念层面,内容应有深度更丰富一些,涉及理论时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二是多讲案例分析,用实际案例来解释统计方法;三是增加实践性操作,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成就感更强;四是多注意与学生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视频、音频等),动画和声音比数学公式和文字更能刺激到学生的神经细胞。

四、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针对以上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反思,有些许心得,供同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探讨

1. 深入解读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虽然本学期在课堂上也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介绍,但只讲解了基本内容,并未详细讲解课程涉及内容、课程预备知识、课程之间的关联。此外,研究方向的不一致,选修的课程也应有所差别。如经济统计要选修《经济社会统计》和《计量经济学》课程[7];保险精算可能要选修《随机过程》和《保险精算》课程;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方向要选修与统计软件和数据挖掘相关的课程等。因此,对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深入解读能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更深入了解,以便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提前选好方向并为之奋斗。

2. 精简内容,以点带面,切记面面俱到。专业导论囿于课时安排,内容多必然导致不精。因此教学内容应适当精简,尤其是统计概念和统计方法,涉及概念和理论较多,一味地唐僧式的讲解只会将学生推向“低头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毫无益处。学生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理解不应该是教师讲出来的,而应该是学生从案例中问问题和启发而来。教师应抓牢专业导论的“导”字,以案例和问题为导向来进行教学,以案例为基础,循循善诱,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案例和问题中抽象出或者理解所要涉及的统计概念和统计方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

3. 增加大学四年学习规划内容。通过对结课论文的审阅,发现新生不会做大学四年学习规划。学生的学习规划书可以简单总结如下:“大一认真上课、大二过四级并多参加社团活动、大三过六级并准备考研、大四准备考研实习找工作”,千篇一律,没有可执行性,且没有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专业方向来进行详细的规划,这种规划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归根结底,一是学生没有系统学习生涯规划课程;二是学生对专业细分不够了解,这也是深入解读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原因。因此,增加学生大学四年生涯规划课程至关重要,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规划来。

4. 增加课程论文撰写规范内容。通过对结课论文的审阅,发现大一新生对论文的理解还停留在高中写叙事文的阶段,部分学生交上来的论文虽然也有课程要求的内容,但错别字明显、字体大小不一、格式混乱、文笔随意,像记流水账,这是科研论文所不能允许的。专业导论结课论文应该是学生大学生涯的第一篇课程论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专业导论课程应增加科研论文撰写规范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科研论文的写作初窥门径。

(二)教学方法探讨

1. 优秀学子沙龙讲座。导论课重在“导”字,教师讲授在新生的心理上可能会产生“距离感”,达不到“导”的目标;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更能引起心理共鸣。因此,引入优秀学长学姐沙龙讲座可能是有效途径。针对统计学相关的学科竞赛如市场调查大赛、数学建模比赛、统计建模比赛、创新创业竞赛、“互联网+”竞赛等等,邀请比赛获奖者,讲解自己的准备工作及获奖经历以及项目内容;如市场调查大赛,如何选题、如何设计调查方案、调查分析、撰写报告等,学生可直接与优秀学子对话,寻求成功秘诀,沙龙结束学生需撰写心得体会。

2. 小组教学法。统计学学科是交叉学科,其发展方向较广如经济统计、生物医学统计、数据挖掘方向等,在确保学生对统计学科各个方向后,可针对学生兴趣进行方向分组,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划分成组,对于课堂问题和课后作业以组为单位进行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给出讨论报告;并以组为单位,以专业兴趣方向为导向,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计划以及短中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组内成员必须分工协作、团结一致,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的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打下基础。

3. 考核方式。上课签到、课堂表现10%;小组成员团结合作制定一份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计划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计划,以PPT的形式汇报展示,小组计分(成员须亲自查阅资料撰写笔记,并记录讨论日志)15%;专题讲座心得体会15%;结课论文占比60%(包含个人对统计学的认识及相关案例分析)。

五、结束语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专业导论课对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理解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意义非凡。我校自2015年专业导论改革以来,学生反馈良好,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都起到了正向的推动作用,也基本达到了导论课程的“过渡和引导”的教學目标,但仍有不足,笔者针对2017级新生进行调研,提出自己对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体会,供大家探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校统计专业会逐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导论教学体系,为课程教学提供更严谨、更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蒋远营,张浩敏,王想,等.应用统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设计[J].高教学刊,2016(17):83-85.

[2]蒋远营,吴群英,王想,等.统计专业教学中融合计算机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统计与管理,2016(10):14-16.

[3]耿直.大数据时代统计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统计研究,2014,31(01):5-9.

[4]吴群英,蒋远营,张浩敏,等.大数据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43):101-103.

[5]方国斌,马慧敏.“统计学”教学中的渗透式统计史教育[J].统计与决策,2017(09):2+189.

[6]赵彦云.互联网统计与广义统计学[J].统计研究,2018,35(06):3-10.

[7]洪永淼.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J].统计研究,2016,33(05):3-12.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
立足课堂,因学施教
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分析与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