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看王玉珍
——滇剧名家王玉珍舞台艺术浅析

2018-09-11 08:06乔嘉瑞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8年8期
关键词:舞台艺术表演艺术艺术

乔嘉瑞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但综合不是各艺术门类的平均混合,它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的,失去这个中心,任何对舞台艺术的评论,都是隔鞋搔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对滇剧名家王玉珍表演艺术的研讨评论,是繁荣发展滇剧舞台艺术的一个中心环节,是对滇剧艺术传承创新的积极促进。

在云南戏剧界,王玉珍是著名滇剧表演艺术家,是我省第一个“梅花奖”得主,是公认的关(肃霜)派舞台艺术在滇剧界的优秀传人。她表演艺术的成就,既是她个人刻苦努力,砥砺磨炼的结果,更与当代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前行密切相关。她创造的舞台艺术,不是孤立的现象,研讨和剖析她的艺术成就要溯本求源,也要与时俱进,用历史的眼光、时代的眼光、辩证的眼光,在当代旦行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加以考量研析,这样才能鉴古知今、触类旁通、前继先贤、后启来者、促进滇剧表演艺术不断前进。

一、从滇剧旦行表演艺术的历史发展看王玉珍。

滇剧是我省第一大地方剧种,在二百多年的形成发展进程中,仅就旦行而言,涌现出了不少享誉全省乃至闻名全国的名流大家,他们为滇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五六十年代,是滇剧表演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当然也是旦行艺术发展的高峰期,此期间旦行的代表人物有张子谦、罗香圃、张禹卿、李少兰、碧金玉、万象贞、周惠侬等。这些名家以唱做为主,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开创了滇剧旦行艺术百花齐放的局面,尤其是张禹卿和万象贞师徒创立发展的“竹”派唱腔和被誉为“滇剧一萃”的李少兰创立的“李”派唱腔,标志着滇剧旦行的声腔艺术发展到了一个十分成熟的阶段。

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新时期,在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云南滇剧同全国戏曲艺术一样步入了又一个历史发展高峰期。王玉珍就是这个高峰期滇剧旦行艺术的杰出代表。王玉珍1966年由云南省戏曲学校滇剧科毕业,分配到云南省滇剧院工作,当年即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文革”十年,百花凋零,有着强烈事业心的王玉珍只能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坚持着基本功的训练。一声惊雷扫阴霾,三中全会后,在文化部举办的大规模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的汇演中,王玉珍主演了滇剧小戏《迎春曲》,这是她的表演艺术首次在北京亮相,颇获好评,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她为滇剧事业奋斗一生的决心。此后,她不仅在改编整理传统戏方面塑造传统人物并赋予新意取得成绩,如成功饰演了杨桐整理的《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外,又在包钢编创的《关山碧血》这出新编历史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女英雄罗霞飞的生动形象,并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主演一等奖。此后,她主演了杨明改编整理的《京娘送兄》,杨桐整理改编的《桑园封宫》和《云妆皇后》等三出折子戏合为一台晚会晋京演出,受到北京观众的赞誉,获得了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她事业上的一次巨大飞跃。这段时期,她是云南省滇剧院的主演,既坚持艺术上向上攀登,也坚持日常演出,深入基层为人民服务,努力践行“崇德、尚艺、爱国、为民”的文艺界职业道德公约,按德艺双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此期间,云南省滇剧院并非王玉珍一枝独秀,也涌现出了不少别开生面的旦行演员,如兼演花旦的武旦刀马旦魏琼芬;如唱做俱佳的青衣花旦陈爱华;如擅长表演的花旦刀马旦合惠芳;如后起之秀李丽华等。这充分反映出新时期伊始云南省滇剧院旦行艺术发展繁荣的景象。

客观地说,在众多的各有特色的优秀旦行女演员中,王玉珍是最全面的。她扮相大方端庄,个头适中匀称,嗓音高亢明亮且具有韵味,做表规范生动并武功扎实,可以说集唱念做打舞于一身,这在滇剧旦行中是实属难得的,她戏路宽广、会戏很多、能演传统戏,能演新编历史剧,也能演现代戏,并且都在水平之上。当然最为得心应手,成就显著的还是整理改编的传统戏。从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主流的角度而言(当然包括滇剧),全面全才,允文允武,既契合时代的审美需要,也是演员全面发展,适应塑造各类人物,丰富自己表演艺术手段,攀登艺术高峰的自我追求。一个演员能在唱念做打的某一方面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就非常优秀了,而在唱念做打四个方面均有建树则更是不易。综合考量,王玉珍应是滇剧旦行艺术发展史上文武全才的一个典型。纵观全省滇剧界,就文武全才而言,还无一人能出其右。学习王玉珍、传承王玉珍、超越王玉珍,是当今发展滇剧旦行表演艺术的一项任务。

二、从全国百花齐放的地方剧旦行表演艺术看王玉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学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戏剧艺术尤其是地方剧艺术得以蓬勃发展。以1983年首届“梅花奖”成功举办为标志。中青年戏剧表演人才破茧而出,应国运而生,一拨接一拨,一代接一代,形成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磅礴势态。其中地方剧人才的涌现尤为突出。这是地方剧队伍十分庞大所决定的。20世纪80年代初至世纪末这二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战略机遇期,也是战略发展期,到2000年要实现国民经济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和任务。宏伟的蓝图鼓舞着全国各条战线的各族儿女,学习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为现实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在这个奋发有为的时间段里,往小里看,往云南戏曲界看,王玉珍是代表之一,往云南滇剧界看,王玉珍是优秀代表。她在云南省滇剧院担任主演,担任领衔主演,取得一系列成绩和个人最高成就正是在这一段时期。那我们往大里看,往全国戏曲界中的地方剧艺术界来看,王玉珍是一个什么地位呢?首先要肯定的是,她毫无疑问的是全国地方剧旦行演员中的佼佼者,是名副其实的表演艺术家。她与北京市青年河北梆子剧团的刘玉玲,河南省许昌市豫剧团汤玉英、山西省太原市晋剧团高翠英、四川省成都市川剧院的刘芸、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的白淑贤、江苏省锡剧团的倪同芳、上海沪剧院的马莉莉和郑州市豫剧团的虎美玲等,是同时代人,基本上属于同一年龄段,都是“梅花奖”获得者。把王玉珍同她们放在一起相比较,不仅是对王玉珍个人表演艺术的理性分析,更是对滇剧旦行表演艺术从新时期到新时代发展走向的一种考量和展望。有人说不同剧种没有可比性,我要说:“有比较才能鉴别”这句话,虽不适用于一切事物,但同质事物是一定适应的。同样是戏曲艺术,同样以歌舞演故事,同样用四功五法塑造人物,这完全可以比较,可以鉴别。王玉珍同以上名家相比,她们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世纪末的地方剧风云人物,都是本剧种出类拔萃的当家演员,

都为本剧种旦行的表演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树立了标杆。不可否认在这一批表演艺术家中,成就最高,影响突破剧种而在戏曲界具有广泛认知度的是河北梆子的刘玉玲,豫剧的虎美玲,龙江剧的白淑贤和川剧的刘芸。现以白淑贤和刘芸与王玉珍作一比较,她俩都是“二度梅”获得者。白淑贤的代表作除传统戏外是新编红楼剧《荒唐宝玉》和新编历史剧《木兰传奇》。刘芸的代表作除传统戏外是现代戏《红梅赠君家》、《山杠爷》和新编历史剧《田姐与庄周》。她俩在新创剧目方面成就是很大的。新创剧目立得住、传得开、打得响,既是演员技艺精湛的表现,也是剧种传承创新日趋成熟的标志。王玉珍也有代表性的新编剧如《关山碧血》、现代戏如《迎春曲》,但《关山碧血》是双主演,《迎春曲》是小戏,影响均没有白淑贤和刘芸的代表性剧目大,这是王玉珍与白、刘二位的差距所在。为什么在同一时期,以王玉珍为代表的滇剧旦行表演艺术没有以白淑贤为代表的龙江剧旦行表演艺术和以刘芸为代表的川剧旦行表演艺术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大呢?是王玉珍不如刘、白二位勤学苦练吗?不是的,王玉珍是公认的勤学苦练的典型。除个人禀赋不同外,有两点客观因素十分重要,就刘芸而言,她学习传承的川剧艺术是我国的大剧种,传统深厚、源远流长。旦行表演手段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并且具有创造表现现代生活手段的可变基因。这在刘芸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该说这是滇剧与川剧的差距。就白淑贤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戏剧艺术的生态环境十分良好,方针正确促进了龙江剧的健康发展。当我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徘徊在对剧团是推向市场,死活由之,还是有条件地支持或实行转岗分流合并撤消时,黑龙江省鲜明提出了“打造龙江戏剧艺术精品”的口号,并实施了相应的配套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戏剧工作者为艺术献身的积极性,于是白淑贤的代表作《荒唐宝玉》《木兰传奇》应运而生。这是滇剧与龙江剧的差距。以王玉珍为代表的云南滇剧这朵山茶花、同以刘芸为代表的四川川剧芙蓉花和以白淑贤为代表的黑龙江剧丁香花,各有芬芳,风采不一,都以各自的独特美,装点了祖国的戏曲百花园,衷心期望滇剧艺术在新时代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三、从学习借鉴和传承关(肃霜)派舞台艺术看王玉珍。

关肃霜是我省戏曲界的一面旗帜,同时也是我国戏曲界的一面旗帜。她生活工作在我国西南边疆,却长期统领着我国京剧旦行表演艺术的风骚,这充分表现出她技艺的精湛与高超。传承发展她的艺术是我省戏曲界的一项任务。同时也是我国戏曲界的一项任务。云南戏曲要发展,关肃霜这个品牌不能丢,而且要更好地传承发展与创新。王玉珍是关肃霜的徒弟,是关派艺术在滇剧界的传人,得到过关老师的悉心指导与真传,为关派艺术跨剧种传承做出的积极的贡献。关肃霜舞台艺术最大的特点是文武全才,这不是一般的文武全才,是精湛而高超的文武全才,这一点王玉珍在滇剧界做到了,她的《战金山》白素贞有关肃霜的白蛇身影;她的《云妆皇后》有关肃霜穆桂英的神采;她的《关山碧血》罗霞飞有关肃霜《七剑十三侠》侠女的风姿。她年轻时的志向就是要做滇剧界的小关肃霜,从她的技艺师承来看,称她为滇剧小关肃霜当之无愧。

文学界有一个分析人物的美学术语叫“共名说”。就是说很多性格相似的人享有同一个名。如生性鲁莽,办事荒唐的人,我们称他像“李逵”一样;生性孤傲,心眼较小的美貌女子,我们称她像“林黛玉”一样。“李逵”“林黛玉”就是一类人的共同名。值得我们云南文艺界骄傲的是,关肃霜以她精湛的技艺在戏曲界享有了这样的共同名。凡是武功了得,唱做出众的戏曲女演员,人们都称她为“小关肃霜”。这个“共名”不仅适用京剧界,而且适用整个戏曲界。上文提到的太原晋剧团的高翠英,由于文武全才,技艺超群。又学习了关肃霜“靠旗挑枪”的技艺,人们便称她为“晋剧关肃霜”,之后她又把“靠旗挑枪”等技艺传给同样是文武全才的优秀晋剧演员苗洁。这是关派艺术在山西的传承发展。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关肃霜舞台艺术在全国的巨大影响力。

为什么要学习传承发展关派舞台艺术呢?因为关派表演艺术体系是先进的,最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体系之一,它超越了京剧界而在整个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当前以贵州京剧院侯丹梅进北京成功演出关派剧目,成功录制像音像关派剧目,以黑龙江京剧院邢美珠为主要传承人成功举办关派艺术学习班,以及云南省京剧以李晓玉为主演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大范围内巡演关派名剧《铁弓缘》为标志,关肃霜舞台艺术的传承发展正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也是我们以关肃霜为旗帜,推动云南戏曲事业向前发展的大好时机。王玉珍不仅是云南地方剧艺术界学习传承关派艺术主要代表,也是全国地方剧艺术界学习传承关派艺术的代表之一。在云南滇剧界,关肃霜还有几位徒弟,如陈月娥、吴岚、王润梅、何丽飞等。其中吴岚在领导和同行的支持下,曾把关派名剧《铁弓缘》移植成滇剧并进京演出很受好评。不久前,这出戏又由云南省滇剧院的优秀旦行演员王劲松学习演出。这出关派名剧将会被很好地传承下去。学习关派艺术,对地方剧旦行表演艺术而言,是一种借鉴,也是一种丰富,更是一种促进和提高,是终身受益的。王玉珍在滇剧领域学习传承关派艺术,关派艺术又丰富和发展了王玉珍在滇剧领域的艺术成就,它们之间就是这样一种辩证关系。从王玉珍身上我们既看到了关派艺术的深远影响,也看到了一个表演艺术家,博采众长的重要的实践精神和意义。就此而言,王玉珍也为后来者树起了一面旗帜。

三看王玉珍,剧坛长精神。笔者以为,她是云南滇剧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开创一代新风的全才型表演艺术家。学习她的敬业精神,传承她的精湛技艺,既是繁荣滇剧的题中之意,也是推动滇剧发展的一项任务。

宜 之 油画 水仙

猜你喜欢
舞台艺术表演艺术艺术
第30届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活动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获奖名单
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纸的艺术
浅谈壁画形式在舞台艺术中的运用
节奏是表演艺术的情感脉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