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教材,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效率

2018-09-11 09:46谢珊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农村小学

谢珊

摘要:《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目前的农村小学中大多数学校将其视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再加上其教材内容本身比较叙事化,浅显无趣,所以许多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空洞说理,使得《品德与社会》成为一门孤立于其他学科,脱离于生活经验的“四不像”课程。为此,笔者认为只有用活教材,充实内容,引进生活,指导生活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用活教材;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

作为国家未来与希望的小学生,他们品德的培养与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将深深地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在儿童阶段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对生活的认知、体验、感悟教学,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规范他们的行为,让他们认知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将生活实践与道德品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他们有朝一日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个性和行为习惯的有为青年,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案例分析

本案例以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教材中的人人遵守交通法规一章为要求列举的案例,案例如下:六岁的萌萌一天和几个小朋友在去给地里干活的妈妈送钥匙,在即将穿过马路的时候几辆汽车飞速的驶向他们,由于来不及避让,六岁的萌萌被卷入了车底,从此失去了双腿……

通过以上的案例,要让学生意识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使其了解一些交通规则,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教育身边的人遵守交通规则,并上升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品德的培养。教师要巧妙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拉近学生生活与课堂教学的距离,使教学真实,更加鲜活,具有针对性,使学生印象深刻,与生活接起轨来,让品德教学课堂更具有吸引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老师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材如何使用,怎样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如何引导开放性的教学这三个主要问题。

1.在使用教材方面

(1)教学内容简单,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教学中老师仅仅照本宣科,没有发散性的思维,没有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也没有创造性地活跃课堂,让大家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更好地领悟书本知识,毕竟书本知识是有限的,而且跟现实生活完全不同,所以老师的教授内容要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不能把握住教学是为了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个性化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更有甚者,将教学目标抛诸与脑后,按着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渐渐地就脱离了教学的初衷。

(2)不能进行科学性的教学,各个教学单元没有很好的衔接。对于课堂的讲课时间并没有科学地划分,存在着拖堂、连上的情况,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让他们厌倦课堂,不能专心地听讲,这样下去,小学品德教学的效果更差,更不利于学生品行的塑造,只會他们更早地远离课堂。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每章节的内容,没有前后联系起来,只是孤立地讲授,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以至于教学的内容零散,不统一,不能有效地反应教学的核心,更使教学无法进行下去。

2.在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方面

(1)在结合实际生活时没有注意到个性化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各有差异,在教学中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一概而论,要把握每个人的特殊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受益匪浅,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

(2)列举的现实生活事例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些老师的观念比较传统,对于自己列举的生活事例平淡无奇,跟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完全相悖,这样只会让老师感觉自己一个人在讲课,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无法让学生集中精力,对每个人的德育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文明习惯也不会得到提高。

3.在老师开放性的教学方面老师包办的太多,指导的程度低。对于教学任务及课堂作业,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总是在课堂上将答案直接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创造力的发展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养成了懒惰的习惯,思想僵化,停滞不前。老师为了应付教学考察和测评,对学生每个人的指导不到位,只是一概而论,不能进行特殊性教学,指导性不高,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实践方向不明确,这样就会使教学目标与实践内容背道而驰。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坚持学生为本的主体的同时,立足于课堂内外的结合,使其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1.合理制定并落实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制定各单元和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把注重学生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机的整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的切身利益为基础,利用生活中榜样的例子来影响学生,改善小学生的品德。这样通过先模仿学习后创新发展,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勇气面对困难。虽然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教学代替了原来单一的思政教学模式,但其基本属性没有改变,学生的品德修养更为重要,它是人的最基本特征。一个缺少道德情感的人是不完整,因此,让师生都融入到课堂的真情实感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一直以来是品德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目标的侧重,针对教学效果进行课堂评价,评价标准要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的获得为标准。课堂效果除了与教学方法有关之外,与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有关,因此要注意老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注重老师与学生人格的平等,是有效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高效地实施教育活动的前提和保证。细节决定成败,学生的良好品行将有利于老师课堂教学的发展,达到师生共赢的局面。在教学的课程中,有些内容有比较明显的品德教育,这样老师对于教学目标把握的更准,教学更容易,但是有些内容却不是,这时老师要有辨别的能力,对症下药,才能把握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有的放矢。

2.有效处理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的内容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本课程涉及到的思想品德,历史,政治,地理等知识,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文化认同,道德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具体做法有以下两点:

(1)扩大教学地理范围,灵活教学。老师应该在采用开放式教学时,突破场地的限制,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将课堂设在教室之外,走出教室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光看课本效果更好一些,因此不要受到教学场地的局限,要选择合理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讲课中,必须突破原来的固定的思维,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设计高效有趣的课堂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看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由发挥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拓展自己的认知思路,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道德思维发展的能力。思想决定行动,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我创新的能力。

(2)结合情境模拟,融入相互交流。针对有关课程内容,可以采取知识竞答、讲故事等多种情境模拟表演,这样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能充分参与其中,积极表现,顺其自然地发展,从而深化道德意识,内化学生的品德,对老师的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正面的引导和反面的警示的方法,让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学生主动的去做,使得课堂成为信息交流的场所。在利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交流,才能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获得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体系,又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

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1)注重对学生生活观察能力的培养,课程接近生活。课堂教学离不开生活的观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眼界,积极思考,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只要我们善于观察,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出发,做一个有心人,帮助学生多角度感悟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对于课本上的知识事例,我们可以还原事件本身或者利用模拟场景的方式,深入浅出,将深刻的问题普通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化抽象为具体,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感人事件,从情感上和行为上影响学生的言行。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社会实践。小学品德教学活动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我们除了利用本学科知识之外,还可以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教学可以分组进行,这样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校应该提供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生活,逐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在实践中,要应用各种方法,提高实践的可行性,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广泛接触实践和社会,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3)充分利用相关的课外知识。在适当的范围内 要做到过渡自然、内容贴切。由于小学生的教学内容有限,不能太深,涉及的常识过深,就会脱离教材本身。他们正处于启蒙的阶段,对她们的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不能太高,不让会违背课程教学的性质,更有可能变成了一节常识课,这对老师的能力要求很高。老师在讲解相关内容时,涉及的常识要贴切文章主题,要自然,没有生拉硬拽的痕迹,在进行小学品德教育时渗入常识,在进行常识教学时融入品德教育,二者有机结合,恰到好处,才能收到综合教育的良好效果,让学生在谈认识、谈感受的同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在融合常识性教学时,由于知识点较多,必须要将内容讲的准确,没有基础性的错误,不然会误导学生,对于他们以后的实践活动会有错误的指导,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后期的发展。

4.重视相关教学材料的准备

(1)老师提供相关素材的同时指明获取材料的方法。老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提供相关素材,让学生自己探讨,自己整理出中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可以提高上课的效率。但是老师提供的资料范围要大一些,内容要多一点,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有压力,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催促他们更加有效地探讨问题,学生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由于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高,年龄小,自己去收集材料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获取材料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这样学生的目标性更强,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下去,让学生都能有一个满意的收获,不至于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老师明确要求的资料加上自己亲手准备资料。老师根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求,给学生说明材料准备的内容和用途,这样让学生有目的的准备资料。这样的要求,目标很明确,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就会收到较好的结果,这样师生都能学到很多东西,人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既突出了个性,也迎合了大家的共性,非常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课堂的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和互动的场合和平台。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防止学生的盲目性,老师自己收集资料,可能会得心应手,效率跟高,而且老师对学生的个性比较了解,找的资料更丰富,准备更充分,教学过程能顺畅进行,也有助于对学生针对性地指导,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综合以上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阐述,可以看出理论要应用于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教学只有融入到生活中,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世界,用他们最熟悉、最普遍的日常生活情境去呈現现实问题,引导他们用发现的眼光观察生活,引导自己用独特的方式去解决生活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可以改善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道德修养,引出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与体验。

参考文献:

[1]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人民教育》2002年增刊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宇光;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刊

[4]马乃根、丛立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建议》,《人民教育》,2002年增刊

[5]侯冬梅、刘艳芳;浅析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渗透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6]王爱娟; 浅谈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6)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东藩小学311250)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农村小学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湘西州农村小学“营养餐”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