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校专利保护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

2018-09-13 03:30郭清蒋健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中国地质大学发明人学术论文

文/郭清,蒋健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专利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而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而言,高等院校是科学研究的沃土,具有优越的科研条件,现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载体,对高校的专利申请量及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加强对高校科研成果的专利保护,促进高校研究成果与产业的对接,进一步加快国家创新战略的推进。

1 专利申请情况统计分析

1.1 申请量分析

图1 申请量年变化趋势图

1.1.2 申请量与武汉其他高校比较

为了全面分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专利申请量情况,对湖北重点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的申请量进行统计对比,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华中科技大学的申请量居于前列,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申请量也远远高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仅湖北工业大学的申请量略低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专利申请量的统计结果表明专利申请的数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综合实力。

1.1.3 专利申请量与学术论文数量比较

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近年来的专利申请量与学术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分析,进行比值处理,得到二者比值情况如图3所示。在2 010年之前,专利申请量与学术论文数量的比值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状态,学术论文数量明显多于专利申请量,这表明在早期专利普及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学术成果多以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在2010年以后,专利申请量与学术论文数量比值逐步上升,尤其是2015年以后,两者比值呈倍数增长,这表明随着专利制度的健全和推广,

1.1.1 申请量及其年变化趋势

专利申请量反映了高校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自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专利法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累计专利申请量为2262件。对其申请量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2001年之前,申请量极少,累计申请量不到50件,其主要是缘于国内知识产权概念并未普及,缺乏专利意识,导致申请量偏低;从2001年到2007年,申请量呈现波段缓慢增长态势;随着2006年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以及国家专利制度的逐步完善,申请量在2007至2014年间得到稳步提升;近两年,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一步推进,申请量急速增加;从2006年到2016年,年申请量增加了近9倍。高校师生对学术研究成果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注:学术论文数量仅为CNKI数据库中学术论文数量)

图2 与湖北重点高校申请量对比图

图3 专利申请量与学术论文数量比值统计图

1.2 申请类型分析

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262件专利申请的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包括发明专利1414件、实用新型571件、外观设计279件,申请类型具体分布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发明专利申请最多,占据了总申请量的60%以上,其次为实用新型,占总量的1/4,外观设计最少,约占总量12%。

图4 专利申请类型统计图

1.3 技术领域分析

1.3.1 申请中各技术领域分布情况统计

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262件专利申请按照国际专利IPC分类表中领域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部的占比如图5所示:其中,G部关于物理领域的申请文件最多,占比33%;C部关于化学、冶金领域的次之,占比22%;B、E部关于作业运输和固定建筑物的申请占比大致相同,均为14%左右;A、F部关于人类生活必需品和机械照明的申请占比大致相同,均为5%左右;D部关于纺织造纸类申请最少,只有7件。

图5 各领域分布情况

1.3.2 各技术领域与武汉其他高校对比分析

同样地,分析湖北主要重点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在各领域的申请量占比,并进行对比,结果如图6所示。在五所高校中,由于这五所均为理工科院校,故其在C(化学、冶金领域)、G(物理领域)、H(电学领域)部的申请量均明显高于其他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G部的申请量占比仅次于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较武汉理工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高出许多;在C部的申请量占比中,则是武汉理工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较为突出;在E部的申请量占比最高。结果表明,各高校均有自己的强势专业和领域,但在各领域申请数量统计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仍占据领先地位。

图6 与湖北重点高校申请领域对比图

1.3.3 申请密集技术领域与该校强势专业关系分析

通过调研了解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特色专业(见表1)主要为地质勘探类和涉及珠宝鉴定的宝石及材料工艺学,而上述特色专业在国际专利IPC表中对应的是G部物理和C部化学冶金,其中关于G部的申请多达759篇,占到整个申请量的1/3,尤其是关于小类G01N借助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的申请量为279件,该分类号下对应的多为珠宝鉴定的相关申请;C部申请量为506件,占比1/4。这一结果表明,申请密集技术领域与该校特色专业相一致。

表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色专业排名

1.4.1 发明人集中程度

发明人集中程度是指统计时间内该高校前十位发明人的专利申请量之和/统计时间内某高校申请总量,其数值体现了该校创新中主要发明人专利产出的密集程度。依此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发明人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该校发明人集中程度为30%,反映出较高的专利产出密集程度,具体结果如图7所示,并进一步统计以上各发明人所在学院(见表2)。其中,严春杰和王焰新的申请量要明显高于其他发明人,严春杰为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其与发明人陈洁渝、王焰新、朱小燕、韩利雄等共同申请多篇专利;王焰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长,引领该校技术创新;鲍建国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和环境学院副院长,其针对耐氯菌株的系列申请量多达11篇,形成了良好的专利布局;其余发明人的专利申请数量比较一致,均在25~35之间。

图7 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发明人

1.4.2 排名前列发明人所属学院统计

排名前十的发明人中,有4个来自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3个来自工程学院,2个来自环境学院,1个来自计算机学院,其中,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专利申请多对应于C部和G部,与申请密集技术领域相一致。另一方面,分析得出各院系之间合作不多,除校长王焰新均与其他人有合作申请之外,其他发明人之间的合作均很少。

表2 申请量排名前十的发明人情况

1.4.3 发明人的专利申请与学术论文数量比较

对其排名前十的发明人专利申请与已发表的CNKI论文数量进行对比,结果如图8所示:总体来说,专利申请量和CNKI论文数量的相关程度较高;其中,严春杰、任伟、雍睿、王洪权四人的专利申请数量大于CNKI论文数量,表现出了较好的专利保护意识;但也存在发表论文数量远远多于专利申请量情况,尤其是蒋国盛,其在CNKI发表153篇论文,但其专利申请量仅为36件,说明其专利保护的意识还不够。

图8 专利申请量和CNKI论文数量对比

2 高校专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水平的落差

目前,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的重要性已被高校人员所认识,相关管理人员对建立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制度的需求也相当明确。而其中相当多的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并未进行相关知识产权知识的学习,使得对于许多基本问题的认识仍存在初级阶段,造成知识产权保护道路上的阻碍,比如在期刊上将技术进行公开,而后再进行专利申请,使得专利申请由于技术在期刊上的在先公开而不具备新颖性导致驳回,以及对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或技术成果的界定、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的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认知不足;这些均造成高校人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与其保护水平的不相适应。

2.2 高校技术论文与专利的比例失衡

由1.1.3以及1.4.3小节的分析可知,尽管近年来高校师生对学术研究成果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但是专利申请量与学术论文数量的比值最大也在18%以下,论文数量较大,而发明创造专利数量相对比例过小。从论文数量而言,表明了高校具备优越的科研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从专利数量的角度来看,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仍是与国家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此外,从过低的专利申请量与学术论文数量的比值中也可以看出高校成果汇报中“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其他省市高校中也普遍存在。高校的科研考核机制中,较少纳入专利申请指标,导致科研人员主攻方向是论文等。现行科研管理政策是以成果鉴定的档次和发表的论文数作为结题的标准,并不考核专利申请数量;且在考核中,普遍认为专利保护创新成果方面存在着“专利申请周期长,不如论文审核见刊速度快”的局限导致技术最终以论文发表居多以实现规定期限内的成果汇报。

2.3 高校传统激励机制存在缺陷

为促进专利发展,高校纷纷制定了专利政策以鼓励专利申请,虽然专利奖励政策对促进高校专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专利申请量,但该政策仍旧是一种传统的激励机制,并未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其仅仅成为了一种获取科研经费资源的手段,专利成为了科研项目成果中附产品的存在,使得高校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出现偏差,对于为什么要申请专利,专利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等并未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使得这种激励机制与专利制度建立的初衷大相径庭,不利于高校专利的健康发展。

3 高校专利发展策略

3.1 培养专门人才,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针对高校专利管理和保护专门人才匮乏的局面,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证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顺利开展,打造专业队伍;同时对高校科研人员及学生进行普及教育,开展相关课程的学习,提高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保护水平,强化其竞争能力与创新意识;另外,还可增设人才培养途径,增加培养投入,定期进行在职培训、进修等方式造就更多专门人才,同时以特色政策吸引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改变现阶段高校专利管理和保护专门人才不足的状况。

3.2 树立正确的专利意识,推进专利实施和产业化

专利制度设立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全面有效地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利益,使得在这种制度环境下专利权人的智慧成果得到回报,进而激励发明创造;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而言,通过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促进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专利制度的更高目的[1]。因此,目前高校应淡化科研考核机制中的成果观念,强化专利意识,将创新专利技术、科研产出、专利技术拥有量、核心专利数量等纳入创新能力考核指标,通过宣传教育,帮助高校科研人员和学生正确认识专利意义,将申请专利与提升技术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等联系起来,而不再仅仅是希望通过专利申请来获得科研经费等,正面发挥专利在科学发展以及推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学会运用专利制度,实现产业转化,在市场中获得更多利润,获得长期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专利奖励政策的正面激励引导作用,对专利权状态稳定、专利创造水平高、专利实施效益好的相关专利人和发明人给予奖励。

结合湖北省地方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专利发展道路,湖北省众多的高校对于湖北省的专利研发是一个极大的优势,特别是将企业生产与高校的基础研究相结合,针对企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以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学校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解决专利转化困难的问题,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综合优势。

3.3 有效利用专利信息平台

目前,各种专利信息平台的建立使得专利检索更为便捷,在科研立项时,对与本课题相关的技术不仅需要在学术论文网站进行检索,同时也需要在专利文献中进行检索,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根据检索结果,充分了解现有技术的发展脉络,做到知己知彼,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继续研究,避免了重复劳动和时间的浪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课题的创新方向和计划要求,成为可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步骤。

3.4 建立专利指导机制,实现技术的全面保护

除了对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外,还应建立专利指导机制,例如在课题组中设立专利咨询顾问,密切跟踪科研课题,从项目立项时的查新检索,到项目进行中及时了解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帮助调整研究方向,在课题组取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时,选择合适的时机申请专利,保证专利申请的及时,以及在专利申请时,通过准确撰写权利要求,让专利得到最为合理的保护范围,以及在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时,实施专利战略,构建最佳专利布局,将核心专利保护起来,控制该技术领域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地质大学发明人学术论文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职务发明人权益受限原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浅析专利发明人错填漏填变更手续的审查依据
向地球深部透视——记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徐敬领
An interpretation of “East Meets West: An Infographic Portra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logy
追踪参考文献
独立发明人为产品创新铺路斯平玛斯特公司打造爆款玩具自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