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亮人生

2018-09-21 11:12刘时容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6期
关键词:阅读老师教育

刘时容

摘 要 论文采用文献研读法与比照分析法,从阅读、教育、老师三个方面诠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带来的启示。美国盲童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人生故事充分说明:没有阅读的生活暗淡无光;老师是阅读的点灯人;阅读点亮人生。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广大家长、老师和图书馆员都或多或少扮演着“阅读点灯人”的角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可谓儿童阅读指导与人类精神升华的范本。

关键词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阅读 教育 老师

分类号 G252.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6.015

王乾坤教授在《图书馆杂志》2017年第8期“悦读经典”栏目“导语”中言,他购买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作为离别礼物送给陪其逛书店的助教,文中还附了该书照片,封面上温婉端庄、聪慧美丽的海伦·凯勒直击我的心灵。所谓“荐书即荐心”[1],我一刻也没有停留,在馆藏图书中,一口气选择了该书的四个版本(版本不同,收录的海伦作品不同) 进行了阅读,阅读中几度让我热泪盈眶,许多话涌上心头。

1 没有阅读的生活暗淡无光

现代社会,阅读现象随处可见。阅读如同呼吸一般,成为人们一个近乎本能的行为。一个人只要不是文盲,就至少能读路标广告、报纸杂志、电视新闻等最基本的东西。享誉国际的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著作《阅读史》[2]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阅读”的描述:

“阅读书页上的字母只是它的诸多面相之一。天文学家阅读一张不复存在的星星图;日本建筑师阅读准备盖房子的土地;动物学家阅读森林中动物的臭迹,玩纸牌者阅读伙伴的手势;舞者阅读编舞者的记号法;织者阅读一张待编织的地毯的错综复杂的设计图;弹奏管风琴的乐手阅读谱上编成管弦乐的各种同时性的串串音符;双亲阅读婴孩的表情;中国的算命者阅读古代龟壳上的标记;情人在晚上盲目地在被窝底下阅读爱人的身体;精神科医生帮助病人阅读他们自己饱受困扰的梦;夏威夷渔夫将手插入海中以阅读海流;农民阅读天空的天气;这一切阅读都和书本的读者共享辨读与翻译符号的技巧。”

从这段精彩的文字中,我们不仅可以悟出“万物皆书卷”的道理,而且可以察到人们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既有常用的“看”和“听”,又有非常用的“嗅”和“摸”,连“分析”和“思考”也可称之为阅读。这无疑是一幅包罗万象的“大阅读”图景。研究显示,正常读者在大阅读环境中所接受的全部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其次是听觉[3]。事实上,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交往,即信息的传播。没有交往和传播,社会这个共同体就无法存在和运行。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在人類的所有行为中,“交往”行为是最合理的行为,交往需要是人的一种社会需要,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最便利、最通用的媒介就是语言,即口语。正如列宁所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重要性即使在通信卫星上天和网络媒介入户的今天,也丝毫也没有减弱[4]。亚里士多德说,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就在于他能开口说话。不会开口说话的人,称之为“哑巴”。所谓“十聋九哑”,为了帮助聋哑人顺利地与人交流,人们发明了手语。可手语对盲人却不管用,于是人们又发明了盲文以方便盲人通过触摸进行阅读交流。如果一个人既聋又哑还盲,那么他与人交往的方式就只剩下嗅和摸了。倘若是成年后的盲聋哑患者,因之前对大千世界有着正常人的感知和记忆,通过嗅摸以及分析和思考,大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对事物进行正确解读的。可若是一个尚没有记忆、不会思考、对世间万物混沌不知的婴幼儿成了盲聋哑患者,即使其长大成人,若想掌握语言这门交际工具,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美国作家海伦·凯勒(1880-1968)就是这样一个盲聋哑患者。一场“猩红热”让年仅十九个月的小海伦失去了视力和听力,说话能力也随之丧失。好在凯勒夫人用温柔的母爱和无尽的智慧让小海伦学会了叠衣服、梳洗打扮等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学会了用手和动作与人做简单的交流。尽管如此,人际交流的障碍依然无处不在。每当遇到比划半天别人仍然无法领会时,小海伦就会四处踢打、大喊大叫发泄情绪。家人心急如焚,却又手足无措,只好用毫无原则的迁就和包容来换取日子的平静,由此而养成了她肆意妄为、霸道暴躁的脾性。人们也不难理解,一个大脑正常、有着正常人情感需求和交流欲望的孩子,长期生活在无声无光无语的世界里,无法与其共生的世间万物进行阅读交流,既无法向外界传播自己的信息,也无法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其内心的孤寂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生活用暗无天日、度日如年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2 老师是阅读的点灯人

全民阅读环境下,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已人所共知。可是,儿童却并不是天生就具备阅读能力的,也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阅读的引路人[5]11。安妮·莎莉文(1866-1936)老师就是小海伦的阅读点灯人。

2.1 天才教育家

2.1.1 教育理论无师自通

安妮·莎莉文于1866年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一户爱尔兰移民家庭,3岁患上颗粒性结膜炎导致视力严重受损,11岁母亲病亡进入马萨诸塞州救济院,14岁进入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开始她的求学生涯,20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21岁来到阿拉巴马州塔斯甘比亚镇的凯勒上尉家里,担任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此时的她,仅仅上过6年学,也不懂什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唯一的长处是她炉火纯青的盲人手语技巧。面对同样患有眼疾、与儿时的自己有着同样脾性的小海伦,安妮表现出了教育家的天赋。常言道,“实践出真知”,一些教育理论安妮无师自通:

第一,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所谓环境,通常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对人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力量的总和。国际环境教育界认为,人以外的一切就是环境,每个人都是他人环境的组成部分[6]。孟母之所以“三迁”就是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安妮老师虽未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但对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却有着切身的体验。当她第一眼见到小海伦时,个子高大、身强体壮、面色红润、活蹦乱跳的小马驹形象与她之前预设的苍白瘦弱、紧张怯懦的盲童形象大相径庭,安妮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凯勒夫妇给了她比正常孩子更多的关爱与宽容。可是“爱”也是一把双刃剑,缺少爱和过度爱都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凯勒夫妇因怜悯而娇宠纵容,让小海伦养成了任性易怒、无人能管的性格。除非让她学会服从,否则学习语言或其它任何事情对小海伦来说都是痴人说梦。而学会服从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必然会带来伤害,如果凯勒夫妇不忍心而出面干预的话,不仅教不会任何东西,还会在小海伦的心里播下仇恨的种子。因此,安妮担任家庭教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小海伦离开过度保护的家庭环境。在凯勒夫人的支持下,师生俩人搬到了家附近的花园老房。她们同吃同睡同玩,没有了父母的依靠,小海伦对老师的态度从最初的抗拒到慢慢地接受再到依赖和服从,花了整整两个星期。也正是在这朝夕相处的两周时间里,师生俩培养了最初的好感和信任。当她们再次回归家庭时,施教环境开始向着有利于海伦身心发展的方向改变。

第二,采用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小海伦是盲聋哑患者,让她接受教育似乎应该从盲文或者手语开始,况且盲文和手语也是安妮老师的优势。可是安妮教授海伦学习的方法却打破常规:像正常儿童一样从单词的拼写开始,将实物和单词对应起来反复练习。比如,学习第一个单词“doll”时,安妮先在海伦手上拼写“d-o-l-l”,然后指指海伦怀中的洋娃娃并让她点点头,海伦随后用手指在安妮手中模仿拼写,拼好后也指指洋娃娃。这样的练习最初在小海伦看来就是一个纯粹的手指游戏,她并不理解单词和实物之间的联系。可就是这个新鲜好玩的游戏,在她学会了几十个单词的拼写后,一次在古井小屋玩水并学习单词“water”时,海伦突然有了触电似的顿悟,瞬间明白了词语的含义。文字的交流功能就像一根魔杖,让海伦的世界一下子变得光芒万丈。所谓万物本具,只是被无知蒙蔽罢了。美国人类智力发展研究所脑科专家格伦·多曼博士认为,把正常孩子培养成天才的奥秘,就是对其大脑频繁持久地施加刺激[5]5。如此看来,正是这单纯而又快乐的手指游戏无数次反复地刺激大脑,揭开了蒙在小海伦心头的无知面纱。就在小海伦领悟到语言奥秘的那一晚,“她溜下床偷偷绕到安妮身边,亲吻安妮的面颊,又回到床上,依偎在安妮的手臂里呼呼酣睡。”[7]294阅读至此,让有着十六年从教经历的笔者潸然泪下。还有什么比顽劣孩童纯真的一吻更好的礼物呢?这无疑是对安妮老师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

2.1.2 教学艺术天人合一

人们对“天人合一”理念有着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人与天不是一种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类应该热爱生命,与大自然的旋律交相融合,与所有生命和谐共存。因此“天人合一”哲学观通常用来指导解决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近年来,一些学者将“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教育领域。洪頵认为,“天人合一”教学观蕴含三条基本原理:整体性原理、和谐性原理、顺应性原理[8]。安妮老师将这种“天人合一”的教学艺术运用自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贯彻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教育目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用整体的眼光看世界和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个体自身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亲近自然》一文中海伦写道:“在我学会算术加法和描画地球形状前,莎莉文老师就教我如何发现美:美在阳光穿过枝叶洒下万道金光的树林里,美在润泽后的每一片细嫩的草叶上,美在小妹妹柔软的小手纹路和酒窝里……莎莉文老师将我对世界的最初感知同大自然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让我感到鸟儿、花儿都是我快乐的伙伴。”[9]24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海伦失去了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却给了她体会美的心灵。为了弄懂什么是“爱”,小海伦问老师:爱是花的清香吗?爱是阳光吗?爱是太阳吗?安妮都摇了摇头。一天,当雨过天晴、太阳钻出云朵、再度散发出万丈光芒时,安妮回答:“爱,有点儿像天上遮住太阳的云朵。你触摸不到云朵,但能触摸到雨水,你知道经历了一日暴晒,干瘪的花朵和干涸的大地是多么渴望雨水的滋润。同样的道理,你无法触摸到爱,但却能感受到爱心滋养的幸福甜蜜。没有爱,生活就不会快乐,甚至连玩耍都无法让我们提起兴趣。” [10]36-38毫无疑问,一个有了爱心的人,是不愁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的。正所谓“美就是真,真就是美”(济慈),“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柏拉图),安妮老师就是用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手法让一个盲聋哑患者拥有了真善美的灵魂。

其次,实施人性化的教育内容。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天人合一”思想相信人的内在力量,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而人文情怀来自于人的诗意生活。因此,安妮老师既教海伦科学知识,也教海伦热爱生活。安妮带她参观柏金斯盲人学校,与盲童们交朋友;去海滨度假,感受大海纯净清新的气息与丛容不迫的精神;去华盛顿游览尼亚加拉瀑布,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壮美;参观世界博览会,了解人类的伟大发明;去剧场看演出,欣赏人文艺术的魅力;与心中向往的人写信交流,体会生活的幸福。海倫坦言,“我努力把别人眼中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把别人耳中的音乐当作我的乐章,把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9]114如此这般,一个满含人文情怀、致力于盲人慈善事业的“大写”的海伦就这样炼成了。

再次,运用顺应自然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能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并做出符合各种具体教育情境的教育决策和付诸实施的能力[11]。安妮老师敏锐地捕捉大自然赋予的每一个瞬间,对海伦实施随时随地的随机教育。例如,当小鸡啄破蛋壳时,安妮教授“生命”课;抓住五只小狗接二连三出生的机会学习单词的单、复数puppy和puppies;捉住蝴蝶、青蛙、蟋蟀传播生物知识;用泥沙做缩小的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用花样串珠和麦秆分堆的方法学习数学。诸如此类,“正是她的机智、善良、爱心与随机应变,以及能抓住恰当的时机寓教于乐,才使我的早期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9]36,这段记载在《阅读的喜悦》里的文字,便是安妮老师教育机智的一个力证。

2.1.3 育人眼光卓尔不凡

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安妮就是这样一位有着伯乐眼光的老师。初到凯勒家时,未经教化的小海伦就像一头小野兽,曾经将母亲凯勒夫人锁在食品储藏室里整整一个上午,同样的恶作剧也发生在安妮身上,凯勒先生不得不用长梯从窗口将她扛出。面对这样令人尴尬而又恼怒的事件,安妮如此回应:“我想有一件事不必担心,她的小脑袋还是装备齐全,如果不嫌她刁蛮顽皮,她一个人可以抵10个小孩。” [7]278寥寥数语,却充分体现了安妮识人的独特眼光。也正是因为她看到了海伦具有与正常人同样智慧的头脑,当所有人都把海伦当成不正常人看待时,安妮坚持对她采用与正常人相同的教育。在她的教育手记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可以对她的手说话,就像我们对正常孩子的耳朵说话一样,我应该把她当作具有模仿和学习能力的普通儿童,用完整的句子和她交谈,必要时才加上手势来补充。……我现在开始怀疑所有精心制定的特殊教育方式,它们看起来像是建立在一种假定的基础上,假定每个孩子都是白痴,都需要别人教她如何思考。”[9]335不到一个月的从教经历,就让安妮懂得,每一个具有正常头脑的孩子都会自己学习,只要方法得当,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学得很好。因此,安妮对海伦充满了信心。当她看到一个未开化的大脑被自己的教育唤醒并成长,安妮意识到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上天赐给她的一个罕见机遇,如果自己有能力和耐心的话,对海伦的教育将成为她一生中最瞩目的成就。“我已决定了一件事情:必须让海伦学会读书。事实上,我们俩个都应该学会读书。我让阿纳戈诺斯先生帮我找了些佩雷兹和萨利的心理学著作,我想它们会对我有所启发和帮助。” [9]339-340记得朱永新先生曾说:“拯救阅读,请从拯救教师阅读开始。”[12]毋庸置疑,一个有了阅读自觉的教师,是很容易炼就卓尔不凡的育人眼光的。海伦也不负师望,10岁便成为历史上第二个能用嘴巴讲话的盲聋哑者,24岁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成为全世界受过最完整教育的盲聋者。因其传奇的一生以及为残疾人谋福利的慈善事业而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海伦的辉煌也成就了老师的人生,使得安妮·莎莉文的芳名因此而载入史册。

2.2 老师,为阅读点灯

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在其畅销百万册的《朗读手册》 中这样写道,一个儿童,“你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聪明;越聪明,在校学习时间越长;在校时间越长,获得的文凭越多;文凭越多,工作时间就越长,赚的钱就越多;文凭越多,在学校的成绩越高;文凭越多,你的寿命就越长。” [13]吉姆先生这段关于“阅读”产生的滚雪球似的利益描述,无疑是要提醒成人尤其是家长和老师注意,儿童阅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凯勒夫妇显然是有这个认识的,所以他们费尽周折找来了安妮老师;安妮也是深知此理的,所以“我们每天都会上阅读课,通常,我会把一些单词放在房子旁边的一棵大树上,然后花一两个小时把海伦已经认识的单词找出来。我们把这当作一个游戏来做,比看谁找得快,海伦用手,而我用眼睛。……用这种愉快的方式,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她能学到的单词数简直让人吃惊。随后我会用新词组成短句,或是用它们来讲一个小故事,一只蜜蜂、一个小猫或是一个小男孩之类的。”[9]340莎莉文老师的这段教育手记,海伦在《阅读的喜悦》里也有佐证:“在我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第二个重要步骤就是學习阅读。学会拼写几个单词后,莎莉文老师给我拿来卡片,让我组合成句子。我十分喜欢这种游戏,每次都和老师玩几个小时才尽兴,通常屋子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能被我们组合成句子。……不久,我便拿起了启蒙读物,在里面寻找我认识的字。一旦找到了一个自己认识的字,就像玩捉迷藏时找到一个隐藏的伙伴一样兴奋不已。就这样,我开始了阅读。……莎莉文老师无论教我什么,都会用美丽的故事或优美的诗词加以解释,我学起来也津津有味。我们喜欢到户外,特别是阳光充足的树林里读书学习。我最初学到的知识里似乎都蕴含着大自然的味道,混合着松脂的清香与野葡萄的果香。”[9]31-32师生俩记录的这些真实朴素的文字,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儿童阅读启蒙的过程。安妮领着海伦在大自然中学习阅读,世间万物成了她们最初的阅读对象。每当她们从外面满载新知而归时,安妮请求所有的朋友鼓励海伦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他们听,以激发海伦复述的欲望,满足她被人认可的心理。这样做既丰富了词汇,又促进了海伦智力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她的人际交流能力。阅读之于海伦的重要意义,她自己是这样阐述的:“要知道阅读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智慧和快乐,它借给了我一双慧眼、一副聪耳,可以让我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别人获得知识的方式或许不止阅读一种,但阅读却是我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10]129海伦的故事有力地说明:“阅读改变命运”绝非虚言。

阅读和写作本为一体却又是一个互逆的过程[14]。如果说阅读是一个接收外界信息的过程,那么写作就是一个向外界输出信息的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安妮老师对此心领神会。事实上,海伦的阅读就是从单词的拼写入手的。从学写单个的词到写句再到写文,历时仅三个半月。在“少女书信”[15]一辑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海伦写作的成长历程。海伦自己也说:“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得上用刚刚学会的文字,来表达稍纵即逝的印象和感情更美的了。就像让变化多端的幻想,去塑造掠过心灵空间的观念,并且为它涂上多样的色彩。”[7]72人们也正是通过她的文字才了解了她对世间万物的看法。听说读写作为语言学习的四大基本功,由于海伦听力的完全丧失以及说话能力的欠缺,她的求学过程全是通过读和写完成的。无论是在剑桥女子中学还是在哈佛大学,安妮老师一边听课一边将听到的内容飞快地写到海伦手上,海伦快速将其输入大脑,回家后凭记忆用打字机整理听课内容,完成练习、考试和论文。就这样,通过老师的眼耳,海伦用手完成了她的学校教育课程。可安妮本就微弱的视力却因用眼过度而在50多岁时双目失明。看来,在海伦的大学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建议校方给莎莉文老师颁发学位的要求实属应当。“如果没有老师,没有她长年累月在我手中温柔地书写,我的那些所谓的才华、我的那些远大理想和我那幸福的人生就都如同史前的化石,只能永久地长眠地下。”[10]48海伦的心声不正是“老师为阅读点灯”的真实写照吗?

3 阅读点亮人生

文化名人于丹曾说:阅读就是阅人阅己阅世界。海伦将其假如的“三天光明”也正好献给了人、己和世界。

3.1 阅人

一生呆在黑暗世界里的海伦,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除了她自身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外,也离不开那一双双托满阳光的手,是无数伟大而平凡的人们将她的缺陷转变成了美好的特权,共同成就了一段人生传奇。因此,在其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海伦想把她的第一天光明献给身边温柔善良的人。她第一个要阅的便是安妮·莎莉文老师,是她用爱心和智慧教会了海伦阅读的本领,使她有幸能够看到大千世界。第二个要阅的是聋哑语的发明者、世界电话之父贝尔博士,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柏金斯盲人学校的校长才将莎莉文老师推荐给了凯勒夫妇,使得海伦从此睁开了心灵的眼睛。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先生则是海伦想要阅的第三个人,从他身上,海伦体会到了人情的温暖,生命的可贵。在华盛顿担任瑞士总领事的约翰·赫兹先生是海伦要由衷感谢的另一位长者,他给予的爱就像她寂寥人生中的歌声,黑暗世界里的光明。当然还有为她呕心沥血的父母,在盲聋儿童是否具备学习能力都受质疑的时代,是他们的坚强后盾,才使得海伦能够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从而让她有了闪光的人生与耄耋的寿命。此外,教人崇尚爱与善的布鲁克斯主教、患难与共的朋友赫顿夫妇、热心助人的威廉·苏夫人、出版家佛兰克·克勃特、糖业公司老总史波林先生、汽车大王福特先生、钢铁大王卡内基先生,甚至连美国第30任总统柯立芝先生,都与海伦的人生发生过或长或短的交集。正是这些或声名显赫或平凡普通的人们,让海伦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并焕发出对国家的无限热爱。“我想说,事实上美国既有繁华的商业,也有慷慨的慈善。……这里的一切体现了工业和公益的完美结合,财富和思想的和谐统一。……在这里,盲人可以学习用指尖认识世界,聋哑人可以学习开口说话,智障者也可以学习恢复智力。看到这些,还有谁会执意认为美国只是一个拜金的国家呢!”[10]192阅读至此,泪水再次打湿了笔者的脸庞。要是人人都有一颗这样的爱国灵魂,又何愁国家不会强大呢?

3.2 阅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哲学元命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认识自己的目的在于改变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融入社会去获得幸福,实现人生的价值。那么如何认识自己呢?有人说,认识自己就是认识生活的本质,因为人不能存在于真空,人始终因生活而存在,所以阅己就是阅生活。正如安妮老师所体悟的:“海伦最大的发现不在于蝴蝶扑翅,也不在于浩瀚的地球,她的最大发现是找到‘自我。” [7]301也正是在这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中,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海伦逐渐认识了自己。因此,海伦想把她的第三天光明献给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她来到了美丽繁华的大都市纽约,在横跨伊斯特河的钢铁大桥上,看河上成群结队的船只以及为生活而忙碌的人们;在塔楼林立的市中心,看闪闪发光的楼顶、鬼斧神工的堤岸;在帝国大厦顶端俯瞰全城,思考现实与想象的差别;在城中繁忙的街角静观来往的行人,感受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宽阔的第五大道上,欣赏人群中窈窕淑女晃动的彩色裙子,流连于橱窗里精美的服飾,像万千女性一样做一天爱逛街的时尚达人。此外,公园大道、贫民区、工厂、儿童游乐园、外国人聚集区都是海伦想要一探究竟的地方。因为生活里既有阳光明媚,也有坎坷伤痛,人只有深刻地审视社会,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所以我们既要看充满幸福的世界,也要看遭受疾苦的民间。

3.3 阅世界

当代哲学大师卡尔·波普尔提出“世界三”理论,他认为:“世界一”是物理的世界,“世界二”是精神的世界,“世界三”是客观知识的世界。物理的世界就是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精神的世界以产品的形式外显,客观知识的世界则储存在图书馆的文献中。因此,海伦把她的第二天光明献给了博物馆和图书馆,以便快速有效地阅读“世界二”和“世界三”。事实上,早在海伦13岁时,便和莎莉文老师、贝尔博士一同参观了世界博览会。在充满异域风情的集市上,埃及的木乃伊、微缩的金字塔和开罗城、威尼斯的环礁湖、法国的青铜器、古墨西哥遗址、远古时代的粗糙石器、哥伦布航行时的圣玛利亚旗舰等各种人类创造的奇迹,都以展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使得海伦能以手指触摸的方式阅读人类勤劳智慧的结晶。如果说自然博物馆里记录了人类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那么艺术博物馆则是考察人类精神世界的圣地。于是,海伦来到了艺术博物馆体味意大利原始画派的宁静与现代画派的狂野,欣赏拉斐尔、达芬奇、提香、伦勃朗的经典大作,研究格雷考、柯洛的神来之笔……,通过这些宝贵的艺术珍品来探索人类的灵魂。此外,收藏在图书馆里的各式图书,作为人类打开通往美好世界大门的钥匙,自然也不会被海伦忘记。“我要怀着敬畏之心仔细翻阅我读过的盲文书,更想看看健全人阅读的书籍。回首无数个漫漫长夜,是这些书在我的内心深处搭建起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我穿越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那一条条深邃的航道。”[10]226-227的确,阅读作为海伦知识习得的唯一方式,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两者在海伦人生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读者诸君都知道,这“假如”的三天光明,对海伦来说,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然而,这三天光明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却是那么真实地存在于她的心中,存在于她的文字里,就像那些事物出现在一个耳聪目明的正常人面前。而这一切,皆缘于阅读。是阅读让她有了一个哲学的头脑,有了用心灵发现真理的权利,从而在精神世界里过上了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也是阅读让她用思想和灵魂主宰了自己的生命,从而有了灿烂辉煌的人生。基于此,笔者诚挚邀请广大家长、老师、图书馆馆员们,快读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吧,因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你们都或多或少扮演着“阅读点灯人”的角色。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正遭受逆境,也请读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吧,相信你一定能够从海伦的人生中汲取力量,焕发精神,敞亮前行!

参考文献:

江富军.荐书即荐心:打造中学班级图书角[N].图书馆报,2013-11-29.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阅读史[M].吴昌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7.

李宁,李屏.心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7-29.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

朱淑华.儿童阅读推广概述[G]//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北京:朝华出版社,2015.

张兴.教育通论[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61.

海伦·卡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M].李汉昭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洪頵.“天人合一”和谐教学观下的课堂生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海伦·卡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M].包卉,译.北京:同心出版社,2011.

海伦·卡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M].陈晓颖,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张淑清.教育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08.

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6.

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沙永玲,麦奇美,麦倩宜,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5.

张廷文.从语文读懂世界[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560.

海伦·卡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M].张卫峰,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151-219.

猜你喜欢
阅读老师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老师,节日快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