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影响因素研究

2018-09-28 01:29
关键词:个性特征人士关怀

信息无障碍是指任何人(无论健全人士还是残障人士、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方便、无障碍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赵英、傅沛蕾:《我国信息无障碍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分析》,《情报探索》2015年第5期。并且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对于不同人群应有平等的机会和差异不大的成本。*周晓英、唐思慧:《政府网站信息无障碍设计的内涵、政策与举措》,《情报科学》2008年第8期。信息无障碍体现了每一个公民平等地享受现代信息科技成果的权利,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弱势群体进行价值补偿、构建公平社会的实现路径之一。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一个社会不仅旨在增进它的成员的利益,而且也有效地受着一种公开的正义观管理时,它就是良好的社会。张九童根据罗尔斯的平等性原则与差异性原则,界定了信息技术对残障人士的价值补偿的内涵,将其描述为残障人士凭借对科技成果的运用,将科技的力量内化为残障人士的主体能力,使残障人士本质力量由潜能转化为现实,促进残障人士在实践中实现人的本质,其中残障人士的主体性是以科技对残障人士的辅助为前提的。*张九童:《科技进步对残疾人的价值补偿》,《滨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残障人士属于社会脆弱群体,融入信息社会有一定障碍,无法较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应该对其进行价值补偿。从公平视域来看,应对残障人士的弱势地位进行提升,积极营造无障碍的信息环境,帮助他们融入信息社会。信息无障碍是对残障人士进行价值补偿的一种重要路径。

根据对有关研究的分析,影响残障人士信息无障碍的因素有社会环境、用户自身因素两个层面。社会层面如网络资源、信息费用、网络设施等,用户层面如信息素养、情感、心理等。然而已有的研究均未从用户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以下,本研究将从用户和社会两个层面,就个性特征、信息素养、支出成本、社会关怀、生理条件、技术环境、网络稳定性7个方面,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上网时间、地域、年收入、残障类型、残障等级和上网费用作为控制变量,全面探索建设信息无障碍环境的影响因素,以期能对残障人士信息无障碍建设有所助益。

一、变量提取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从信息的获取、利用、障碍这三个方面入手,考察残障人士信息无障碍的程度。信息获取是考察用户在获取网络信息时是否存有困难;信息利用是考察用户能否较好利用网络信息;信息障碍则考察用户在获取和使用网络信息过程中对困难的感知程度。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用户和社会两个层面提炼出了7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测量指标。其中,用户层面为个性特征、信息素养、生理条件、支出成本四因素,社会层面为技术环境、网络稳定性、社会关怀三因素。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上网时间、地域、年收入、残障类型、残障等级和上网费用等可以通过影响潜在变量从而对信息无障碍产生作用,因此将这9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一)生理条件

不同类型残障群体的生理条件存在差异,对于信息无障碍的影响程度也会不同。徐漪认为造成信息无障碍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原因、基础设施落后类的基础条件以及经济状况,生理原因指由于身体机能的丧失、退化,或尚未发育成熟而导致在信息获取和使用上的障碍。[注]徐漪:《信息无障碍:理念、现状、消除——以残疾人为研究视角》,《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第7期。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

H1 生理条件会正向影响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程度

参考徐漪等的研究,以肢体残疾、感官认知、认知水平和沟通障碍4个方面为生理条件的测量指标。肢体残疾在信息设备的操作上存在不便,从而阻碍了获取和使用信息。感官感知则是由于视力或听力等的弱化或丧失对获取和使用信息造成了阻碍。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等导致对信息、设备操作等的理解能力欠缺。沟通障碍则是由于言语及读写能力、表达能力较为薄弱,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

(二)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包括行为习惯、心理特征等,先天或后天造成的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了残障人士有别于健全人士的个性特征。T. D.Wilson提出的信息查询行为模型认为从信息的需求到查找行为的整个过程,受到环境、心理等各个因素的影响;[注]T. D.Wilson and C.Walsh, “Information Behaviour: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Vol.33, No.4, 1997, pp.551-572.马嫱研究了视障人群的心理特征有孤独、敏感、自尊心强、同情心强、自卑、偏执、敌对、抑郁、焦虑等;[注]马嫱:《基于信息无障碍下的视障人群网购系统中的产品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程苑认为来自发送者的沟通障碍是影响沟通的障碍因素,沟通障碍是指语言表达能力欠佳,个人信誉不好。[注]程苑:《信息沟通中的障碍因素》,《管理观察》2008年第20期。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

H2个性特征会正向影响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程度

参考马嫱等的研究,以保守心理、畏惧心理、自卑心理、抱怨心理、挫折感、求助心理、网络态度、动作习惯、思维习惯、情感习惯作为个性特征的测量指标。保守心理指不愿意尝试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畏惧心理指在获取和使用网络信息时因为自身能力、担心安全等原因而产生害怕的感觉;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环境下,残障人士信息能力的提升速度跟不上技术的更新,以致更加没有勇气去获取网络信息,产生了自卑心理;获取信息失败后,他们很受打击,会有挫折感,会敏感和焦虑,会责怪他人或自己,体现出抱怨心理;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残障人士更倾向于寻求别人的帮助,表现出强烈的求助心理;网络态度是考察在使用网络时能否保持较为稳定、平和的态度;动作习惯是指操作设备的习惯与一般人是否一样;思维习惯考察是否愿意使用网络信息、当前的信息技术及设备;情感习惯则是考察是否讨厌使用网络信息。

(三)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人们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Belkin提出的知识非常态理论指出,信息需求产生于知识非正常状态,由于用户的知识结构和他们的信息需求之间存在鸿沟,所以用户无法准确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注]N. J.Belkin, R. N.Oddy, and H. M.Brooks, “ASK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Part I. Background and Theory,”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Vol.38, No.2, 1982, pp.2161-2164.吴跃伟认为利用信息的主要障碍包括信息获取技能障碍、信息组织障碍和信息发布障碍。[注]吴跃伟:《网络环境下科研用户信息利用障碍分析》,《现代情报》2007年第3期。吉宇宽的研究表明,信息素质是导致信息公平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理论修养,对信息的获得、分析与鉴别、组织与整合、开发与利用以及控制能力等。[注]吉宇宽:《信息公平障碍因素研究》,《图书与情报》2007年第6期。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

H3信息素养会正向影响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程度

参考吉宇宽等的研究,以信息意识、信息收集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信息控制能力、信息发布能力、检索语言能力、设备操作能力8个方面作为信息素养的测量指标。信息意识是对网络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信息收集能力是指能否通过各种渠道、设备和方法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当用户在网上获取到了信息,需要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判断和筛选,这就是信息鉴别能力;信息存在被重复利用的宝贵价值,对收集或用过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整理和备份,体现的是信息整合能力;信息控制能力是指自觉抵制垃圾信息或有害信息;信息发布能力是指能否通过网络发布各种信息;查询某一信息时需要输入一定的检索词或语句,体现出检索语言能力;设备操作能力指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

(四)支出成本

人们在从网上获取和使用信息时是有支出成本的,每个人的支付能力、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超出了承担能力,他们就会选择放弃。Pirolli提出的信息觅食理论认为,在寻找和消化信息的过程中,使用者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觅食策略,从而达到消耗的时间、金钱、精力等和获得的信息之间的平衡;[注]P. L. T. Pirolli, “Information Foraging Theory: Adaptive Interaction with In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Vol.61, No.10, 2010, pp.61-71.李欣颖通过构建用户信息行为意向、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的回归方程,发现时间、精力、费用等会对用户信息行为产生影响;[注]李欣颖、徐恺英、崔伟:《移动商务环境下O2O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5年第7期。Brooks指出资金的不足会阻碍人们使用网络信息资源;[注]S. Brooks and P. Donovan, “Developing Nations, the Digital Divide and Research Databases,”Serials Review, Vol.31, No.4,2005, pp.270-278.邓碧侠指出信息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收入高低是其消费信息的影响因素。[注]邓碧侠:《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情报探索》2012年第2期。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

H4支出成本会负向影响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程度

参考邓碧侠等的研究,综合考虑金钱、时间、精力三个方面,选取网络费用、信息费用、终端费用、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5项作为支出成本的测量指标。网络费用调查残障人士的上网费用是否在其所接受的范围内;信息费用考察网络信息的购买所需支付的费用对他们而言是否高。终端费用了解购买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的费用对他们获取和使用网络信息产生怎样的影响;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则分别测量他们会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五)社会关怀

社会关怀指用户感知到的社会各界对残障人士信息无障碍事业的关注程度和支持情况。当感知到社会关怀程度很高时,残障人士会更方便地获取和使用网络信息。Ingwersen提出的信息查找模型将社会环境、文化、情感状态、访问网站的界面等纳入到模型中,并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用户的认知;[注]P. Ingwersen and K. Jrvelin, “The Turn-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Retrieval in Context,”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Vol.43, No.2, 2005, pp.821-822.付凯芳认为社会环境包括地域、政策、经济发展状况、设备等。[注]付凯芳、孟立辉:《高校用户信息行为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教育探索》2013年第9期。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5。

H5社会关怀会正向影响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程度

借鉴付凯芳的观点,参考Donnermeyer、Noce等的研究,将社会关怀的测量指标划分成文化氛围、语言障碍、资金缺乏、通信设施落后、地域限制、政府支撑、企业支持、制度可操作性和教育排斥9个方面。文化氛围测量残障人士周围的人们对网络是积极还是消极态度;语言障碍考察他们在访问网页时是否有语言不通而无法访问的情况;资金缺乏、通信设施落后、地域限制分别调查是否存在因资金缺乏、通信设施较差、所在地域而阻碍他们获取和使用网络信息的现象;政府支撑调查政府有否为不同的残障群体获取和使用网络信息提供很好的保障;企业支持考察他们是否享受到了企业专门提供的信息产品;制度可操作性测量残障人士是否感受到国家为保障他们信息权利而发布的法律法规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教育排斥了解残障人士在求学过程中是否受到排斥。

(六)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指网络信息的呈现、展示、编排、审核等是否存在技术上的问题。蒋卓然指出信息获取影响因素包括信息提供方、信息接受方、信息环境三个方面,其中信息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技术环境等;[注]蒋卓然等:《基于DEMATEL方法的信息获取影响因素分析》,《情报科学》2013年第7期。杨雪指出网络设计(界面、导航、交互、反馈)的合理性和用户自身心理会对信息感和认知障碍产生影响。[注]杨雪等:《网络用户信息感认知障碍问题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15年第4期。新型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更新过快,让信息能力、知识水平等本来就很弱的残障人士来不及适应,造成他们被新的信息技术边缘化,带来了新的信息障碍。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6。

H6技术环境会正向影响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程度

参考蒋卓然等观点,以信息源多样性、信息冗余性、信息发布随意性、信息时滞性、网页易读性、网站结构合理性、技术更新快慢和信息无障碍技术普及度作为技术环境的测量指标。信息源多样性考察多样的信息来源是否会干扰残障人士获取想要的信息;信息冗余性调查他们是否觉得网上有很多无用信息;信息发布随意性探讨随便发布网络信息是否影响了他们获取真实信息;信息时滞性考察能否及时获取最新信息;网页易读性调查对于网上信息的理解程度;网站结构合理性测量他们感觉网上信息呈现是否混乱;技术更新快慢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否造成了他们新的信息障碍。信息无障碍技术普及度考察目前的信息产品是否服务到残障人士,是否让他们都知晓或使用了相关技术,比如读屏软件、盲人键盘等。

(七)网络稳定性

网络稳定性指用户获取信息过程中所面临的网速、信号、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情况。Zimmer等指出,用户在对信息源进行选择时会受到其可获得性和信息质量的影响;[注]J. Christopher Zimmer, Raymond M. Henry, and Brian S. Butler, “Determinants of the Use of Relational and Nonrelational Information Sourc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Vol.24, No.3, 2007, pp.297-331.Kim发现网站的安全性、可用性等对信息获取会有明显的作用;[注]Sang-Man Kim, and Jae-Young Oh, “Health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Online and Its Influence on Intention to Visit a Medical Institution Offline,” Information Research, Vol.16, No.4, 2011, p.19.姚维保指出,在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保护会对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造成障碍。[注]姚维保:《我国信息资源公共获取障碍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年。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7。

H7网络稳定性会正向影响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程度

参考姚俊身、姚维保等的研究,以信息安全、可信度、实用性、知识产权、网速和信号强弱为网络稳定性的测量指标。信息安全考察使用网络时是否存在担心病毒、隐私等不安全问题;可信度和实用性了解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是否可信、能否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知识产权调查是否遇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信息行为的失败;网速和信号强弱考察网速的快慢和信号的强弱对使用网络的积极性有没有影响。

(八)控制变量

一般来说,控制变量与研究的目的无关,但是却会和自变量一起影响因变量。Savolainen、邓小咏等在研究中均提到了人口统计学指标会对信息获取和使用行为产生影响。[注]R. Savolainen,“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Approaching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he Context of ‘Way of Life’,”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Vol.17, No.3, 1995, pp.259-294;邓小咏、李晓红:《网络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探析》,《情报科学》2008年第12期。综合这些成果,选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上网时间、地域、年收入、残障类型、残障等级和上网费用作为控制变量,用于探讨在这些变量下的不同组别间信息无障碍是否存在显著差别。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残障类型、残障等级存在差异时,残障人士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时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不同地域的网络设施设备、经济情况等可能存在差异,可能使得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存有差异。上网时间不同,对网络的熟悉、接受、喜爱程度等也存在差异,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也可能存在影响。年收入、上网费用不同,在获取和使用网络信息时可能存有不同态度和可接受度,从而可能导致信息无障碍感知程度的差异。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8:控制变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上网时间、地域、年收入、残障类型、残障等级和上网费用会对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产生显著影响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为检验以上8个假设是否成立,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实证。

问卷正文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残障类型、残障等级、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上网的主要时间段、地址、年收入、每月上网费用;第二部分为影响因素,包括:个性特征、信息素养、支出成本、社会关怀、生理条件、技术环境、网络稳定性模块,每一模块下的问题以测量指标为可观测变量设计;第三部分为信息无障碍感知程度和建议,是从宏观层面调查用户在获取和使用网络信息时的整体感知度,并通过开放性问题了解用户所期望改善的障碍。

(二)数据收集

考虑到残障人士在阅读问卷、理解问卷甚至肢体行动等方面可能存在问题,调研均采取“一对一辅助回答问卷”方式,即一个调研者一次面向一个调研对象,为调研对象阅读问卷、帮助勾选等,同时结合面对面访谈以收集残障人士的相关情况。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主要依赖四种途径:征集寒假回乡的高校学生进行有偿回乡调研;请专业的调研公司进行有偿调研;前往残联寻找目标人群发放与回收问卷;前往残障人士运动员训练场地进行调研。回收问卷后,负责人随机电话回访,以确认问卷的真实性。本研究共收集到真实问卷321份,剔除无效问卷(问卷填写不完整、规律性作答、所有答案选择相同)17份,得到有效问卷304份。共覆盖我国东部34.2%、中部14.5%、西部51.3%共24个省的残障人士,城市样本占比50.0%,农村样本占比50.0%。

三、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利用问卷调研的数据对所提取的信息无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利用SPSS进行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正态分布检验,利用AMOS22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之后,再进行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304位残障人士(男性占比58.2%,女性占比41.8%)年龄范围为16~65岁,涵盖了所有的残障类型。其中肢体残疾的最多,占59.2%;其次是听力残疾,占16.8%;视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分别占14.5%、3.6%、1.6%、2.0%、2.3%。残障等级以三级(中度)残疾的最多,占37.5%;其次是四级(轻度)残疾,占33.9%。43.8%的残障人士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在1~3小时,其中60.5%在空闲时间上网。62.8%的残障人士年收入为0~5万,65.8%的残障人士上网费用为0~100元。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反映了被测量特征的真实可靠程度。信度分析比较常用的方法是Cronbach α信度系数法。依此,笔者对量表整体和各个影响因素变量的量表、信息无障碍因变量的量表分别进行了信度检验,各个变量的α系数值均超过0.7这一可接受水平,具有比较好的信度。

效度指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量出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通常采用因子分析来检验问卷的效度。在做因子分析前,要先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阵。笔者利用SPSS分别对影响因素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检验,7个自变量和因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7,影响因素问卷的总体KMO为0.932,因变量问卷的总体KMO为0.75,并且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值通过了显著性检验(ρ<0.05)。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信息无障碍是本研究所设置的因变量,经过探索性因子检验后发现信息无障碍的3个测量项目能够提取出一个因子,且该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4.304%,大于50%。

通过对影响因素量表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表明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所提取的7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5.362%,符合大于50%的要求,能够很好解释原有变量包含的大部分信息。共聚成的7个因子,确定了残障人士信息无障碍的影响因素包括个性特征、信息素养、支出成本、技术环境、网络稳定性、社会关怀和生理条件。[注]由于篇幅所限,本部分表格没有显示,有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采用AMOS22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标准化估计值,不存在负的误差项方差,说明验证性因子分析界定没有问题,可以收敛识别。使用修正指数(MI)进行调整,适配度参数呈现良好的状态。卡方自由度比值(CMIN/DF)为1.403,小于2;CFI值为0.966,大于0.9;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为0.036,小于0.08;TLI值为0.959,大于0.9;IFI值为0.967,大于0.9;虽然GFI值等于0.872,AGFI值为0.837,但是综合所有的适配度参数检验判别标准,表示适配度较好。

然后对残障人士的网络信息无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设定了“信息无障碍影响因素指标→个性特征”“个性特征→挫折感”“信息素养→信息意识”“支出成本→信息费用”“技术环境→信息冗余性”“网络稳定性→网速”“社会关怀→政府支撑”和“生理条件→沟通障碍”的未标准化系数为固定参数值1,所以不用对这7个参数做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其余所有路径的显著性概率值均小于0.001,临界比全都大于2.58,达到了判定标准,说明个性特征、信息素养、支出成本、社会关怀、生理条件、技术环境、网络稳定性所包含的测量项目能够较好地测量这些潜在变量。

综上,在进行相关分析前,将以上8个潜在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进行剖析,个性特征、信息素养、支出成本、技术环境、网络稳定性、社会关怀、生理条件和信息无障碍的峰度绝对值在0.040~0.775之间,小于3;其偏度的绝对值在0.038~1.139之间,小于10。因此,个性特征、信息素养、支出成本、技术环境、网络稳定性、社会关怀、生理条件和信息无障碍这8个变量是符合正态分布的。

(四)相关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是用来研究一个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否对观察变量产生了显著影响。对控制变量,根据变量划分的维度选择使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来进行差异性检验。而潜在变量即个性特征、信息素养、支出成本、技术环境、网络环境、社会关怀、生理条件采用相关分析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来探究该变量和信息无障碍的相关程度。

1.控制变量的相关分析

由于性别为二分类变量,选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参数检验,方差同质性的Levene检验未达显著(F=0.116,显著性为0.734>0.05),假设方差相等时,t检验的显著性为0.051>0.05,未达显著,表明男女被调查者在信息无障碍程度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对年龄、文化程度、上网时间、地域、年收入、上网费用、残障类型、残障等级分别进行方差同质性检验,残障类型达到了0.05的显著性水平,利用SPSS方差异质的四种事后比较方法,发现:肢体残疾的群体在信息无障碍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听力障碍的群体,平均差异值为1.694;肢体残疾的群体在信息无障碍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精神障碍的群体,平均差异值为3.900;其余残障类型的群体之间在信息无障碍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除残障类型外的7个控制变量,显著性均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对它们进行方差分析,其中年龄、文化程度、上网费用、残障等级的方差分析的显著性依次为0.274、0.569、0.516、0.696,均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上网费用、残障等级的用户群体在信息无障碍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对达到方差分析0.05的显著性水平的上网时间、地域、年收入、残障类型进行事后比较,发现:

(1)上网时间为3~5小时和5小时以上的群体在信息无障碍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上网时间为1小时以内的群体,平均差异值分别为2.326、1.877;其余组内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地域为西部的被调查者在信息无障碍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地域为中部的被调查者,平均差异值为1.343;地域为东部和西部之间以及地域为东部和中部之间的无显著差异。

(3)年收入为5万~10万的群体在信息无障碍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年收入为15万~20万的群体,平均差异值分别为3.828;其余不同年收入群组间无显著差异。

综合上述控制变量与参数检验结果可知:上网时间、地域、年收入、残障类型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信息无障碍。

2.潜在变量的相关分析

对潜在变量个性特征、信息素养、支出成本、技术环境、网络稳定性、社会关怀、生理条件采用相关分析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来探究这些变量和信息无障碍的相关程度,结果如表1。

表1 残障人士潜在变量与信息无障碍的极差相关表

注:**表示在显著水平为0.01时(双尾),相关显著

7个潜在变量与信息无障碍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显著相关(显著性均为0.000<0.01),本研究提出的H1-H7这7个研究假设均成立。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可知:除支出成本与信息无障碍负相关外,剩余6个潜在变量与信息无障碍都是正相关。按照与信息无障碍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小排序,7个潜在变量依次为个性特征、生理条件、社会关怀、技术环境、信息素养、网络稳定性、支出成本,所对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99、0.670、0.508、0.455、0.449、0.394、-0.362。

(五)多因素分析

在已知影响信息无障碍的相关因素的情况下,为进一步了解哪些因素影响程度较大,及其对信息无障碍的共同作用关系和程度,需要进行多因素分析。在此,笔者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目的在于从数个自变量中找出对因变量最具预测力的自变量,以构建一个最佳的回归分析模型。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时,被选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预测力会达到显著性。考察7个潜在变量与信息无障碍的回归关系之前,需先排除控制变量的干扰。将相关分析中有关的4个控制变量与7个潜在变量一道纳入回归模型后,采用逐步回归法对变量进行筛选,经过4次调整得到最终模型,回归模型和系数均显著(入选标准α=0.05,剔除标准α=0.1,显著性检验的F值=102.400,显著性概率为0. 000<0. 001),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残障人士信息无障碍影响因素逐步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控制变量中上网时间解释了1.1%的变异量,排除控制变量后,个性特征、生理条件、社会关怀、网络稳定性与信息无障碍显著相关,并能显著解释信息无障碍的变异量,如表3所示。

表3 残障人士信息无障碍影响因素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摘要表

回归分析结果表中包含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与标准化回归系数,由于非标准化回归系数(B系数)包含常数项(截距),无法比较自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因此通常将原始回归方程转化为标准回归方程。下面是根据回归结构构建的标准回归方程:

信息无障碍=0.367×个性特征+0.365×生理条件+0.189×社会关怀+0.088×网络稳定性+0.011×上网时间

在控制上网时间、地域、年收入、残障类型的情况下,从标准化的回归系数看,回归模型中4个自变量的β值分别为0.377、0.360、0.190、0.085。4个β值均为正数,表明个性特征、生理条件、社会关怀、网络稳定性对信息无障碍的影响均为正向,且这4个变量是按照影响程度的高低进行排列的。而技术环境、信息素养、支出成本这三个潜在变量未进入回归模型,虽然是影响残障人士信息无障碍的相关因素,但不是关键因素。

四、讨 论

在对控制变量的相关分析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上网费用、残障等级对信息无障碍无显著影响。尽管残障人士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上网费用、残障等级不同时,他们所需的信息内容、面临的障碍类型存在不同,但是对障碍感知度差异不明显。其中,残障等级差异较大时会影响信息无障碍,然而本次调研的对象是残障人士上网人群,能够使用信息网络的残障人士的残障情况不会严重影响上网行为,因此残障等级不会显著影响他们对障碍的感知度。

控制变量中的上网时间、地域、年收入、残障类型对信息无障碍有显著影响。在上网时间方面,时间为3~5小时和5小时及其以上的用户在信息无障碍上的得分要明显高于时间低于1小时的用户。上网时间越多,有更多机会去学习如何使用网络信息,障碍相应便会减少。对于地域,西部地区的无障碍感知程度的得分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可能是因为对于残障人士而言,中西部地区在各方面相差不大,而西部的消费水平更低,人们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因此得分也更高。在年收入方面,收入为5~10万的残障人士的得分要显著高于15~20万的残障人士,收入较高的残障人士在信息获取和使用上的需要量和获取量之间的差距远大于收入较低者,也就是说收入较高的残障人士不满足感更强,因此在无障碍上的得分更低。对于残障类型,肢体残疾比听力残疾、精神残疾的得分高,这是因为能够使用上网工具进行上网的肢体残障人士的残障等级基本不是很高、因肢体原因造成的障碍并不大。

在对潜在变量的相关分析中,个性特征、信息素养、支出成本、技术环境、网络稳定性、社会关怀、生理条件与信息无障碍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生理条件、个性特征、信息素养、社会关怀、技术环境、网络稳定性会正向影响信息无障碍,支出成本会负向影响信息无障碍。生理条件主要指残障情况。残障人士在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时会受到身体残障的阻碍,从而影响信息无障碍感知程度。个性特征指使用网络信息的习惯以及接触网络信息时的态度、思维和情感,当残障人士愿意接触网络信息,使用网络信息时有较好的习惯,障碍便会减少。信息素养指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当这种能力较强时,获取和利用信息的障碍就相对较少。社会关怀指的是社会群体的支持和帮助,支持和帮助越多,残障人士感知到的障碍便会减少。技术环境指网络信息的呈现、展示、编排、审核等是否存在技术上的问题,当网页信息的呈现能够让人们很好地理解和寻找时,残障人士所面临的障碍就会减少。网络稳定性指网速、信号强弱、网络安全等情况,网速、信号越好,网络越安全,残障人士更容易获取和使用网络信息。支出成本即获取和使用网络信息中所需要的花费,随着时间、精力、金钱的花费变小,障碍也会变小,无障碍感知程度越高。

在多因素分析中,控制上网时间、地域、年收入、残障类型的前提下,有个性特征、信息素养、支出成本、技术环境、网络稳定性、社会关怀及生理条件7个自变量;经过逐步多元回归之后,只剩下个性特征、生理条件、社会关怀、网络稳定性4个自变量和上网时间1个控制变量被纳入回归模型中,而地域、年收入、残障类型、信息素养、支出成本、技术环境未被纳入回归模型中,这6个变量在信息无障碍变异的解释度较小,未达到纳入模型的水平。或者是由于这6个变量与其他纳入回归模型的5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且其解释力度较小,故被排除在回归模型之外。

对于个性特征、生理条件这两个变量,它们均属于人本身的属性,对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均有显著影响,符合赵龙的研究。[注]赵龙:《罗尔斯正义论视角下的信息技术对残疾人价值补偿》,《科技视界》2015年第6期。在个性特征方面,保守心理、畏惧心理和自卑心理来自于残障人士内心的害怕,无法适应新事物和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反差感,造成了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阻碍了他们对网络信息的积极响应,这三方面在个性特征上占有很重要的作用。生理条件是由于残障人士的某些组织或功能存在障碍或者丧失而造成的限制,主要包括沟通障碍、认知水平和感官感知等方面的原因。沟通障碍是由于言语残疾问题导致的沟通交流或言语表达能力差,不能明确表达出自己的信息需求。认知水平则是因为智力或精神残疾导致认知水平薄弱。感官感知是缘于视力或听力的弱化、丧失等造成不方便获取和使用信息。这三方面原因的重要性相差不大。

社会关怀对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有显著影响,符合Kim的研究。[注]Kim and Oh, “Health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Online and Its Influence on Intention to Visit a Medical Institution Offline,” p.19.Kim指出缺乏来自政府的财政或机构支持是阻碍信息无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政府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推动实施等增加对信息无障碍的支持力度。社会关怀主要来自于政府支撑、企业支持、制度可操作性等。政府在保障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事业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支撑网络信息无障碍呈现良好发展状态的源动力和推动力。企业对信息无障碍的支持程度也十分重要,在开发信息产品或提供信息服务时,应充分考虑残障人士的需求和特殊限制。切实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也会促进残障人士更好地获取和使用网络信息。

网络稳定性对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有显著影响,符合陈婧的研究。[注]陈婧:《弱势群体公共信息需求与障碍的实证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15年第3期。网络稳定性主要从网速、信号强弱和信息安全等方面影响残障人士获取和使用网络信息,从它们的重要性来看,网速>信号强弱>信息安全。虽然网络运营商在不断改进网络服务,但仍存在很多信号尚未覆盖或信号微弱的情况,网速常不稳定或者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残障人士的积极性。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也会加深他们对网络病毒、隐私、诈骗等问题的担心,从而不敢轻易接触网络信息。

技术环境未被纳入回归方程模型中,说明技术环境不是影响残障人士信息无障碍的关键因素,这一点不符合张九童的研究。[注]张九童:《科技进步对残疾人的价值补偿》,《滨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可能是由于张九童的研究只是针对信息技术这一个因素,而我们的研究是包括技术环境在内的多因素。笔者认为,虽然技术环境是影响信息无障碍的相关因素,但是相较于其他因素来说,它不是关键因素。同时,可能是由于依靠技术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残障人士借助科技成果,努力克服先天不足,但是其生理条件等与残障人士本身有关的属性仍是制约其是否能有效使用这些辅助手段的关键。

此外,信息素养、支出成本未被纳入回归模型中,原因在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信息素养、支出成本上被调查者未感受到太大障碍。残障人士身体条件的特殊性,使其更关注与身体相关的个性特征、生理条件等因素,而较少地关注自身信息素养。政府已推出的网络提速降费等措施,使得残障人士在信息支出成本方面并不认为有太大负担。

五、结 论

本研究探索了信息无障碍的影响因素,以用户因素(个性特征、信息素养、生理条件、支出成本)和社会因素(技术环境、网络稳定性、社会关怀)为潜在变量,提炼了这些潜在变量的测量指标,并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上网时间、地域、年收入、残障类型、残障等级和上网费用作为控制变量,发现7个潜在变量和控制变量中的上网时间、地域、年收入、残障类型都是相关变量,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无障碍程度。进一步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在控制上网时间、地域、年收入、残障类型的情况下,建构了标准化回归方程模型,个性特征、生理条件、社会关怀、网络稳定性4个变量被纳入回归模型中,说明这4者是影响残障人士信息无障碍的重要因素。生理条件、个性特征均属于残障人士本身的属性,可改善的程度有限,重点可以提高的是网络稳定性和社会关怀两个方面。网络稳定性主要通过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当网络稳定性的改变到一定程度后,它就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社会关怀比网络稳定性影响程度更高,它反映的是社会对残障人士信息无障碍事业的关注程度和支持情况,更多地体现在服务方面,具有较大的柔性和弹性,可改善空间很大。因此,加强社会关怀可以显著提升信息无障碍水平。在一定的条件下,社会关怀可成为决定信息无障碍程度的关键,可以重点加以改善,通过增加社会关怀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各种非盈利性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帮助残障人士平等、方便、无障碍地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行列中来,以提升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水平。

猜你喜欢
个性特征人士关怀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WHEELS IN MOTION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关于对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
苏轼散文的个性特征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
《斗牛士之歌》的曲式结构与演唱特点分析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