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2018-10-16 01:19王羽宇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9期
关键词:生态课堂构建初中语文

王羽宇

[摘 要] 生态课堂以人为本,原汁原味。它以生命活动为本质,让学生自由成长,师生教学相长。这样的课堂充溢着勃发的生命力、闪光的灵感、碰撞的思想和激荡的情感,能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原生态的和谐美。

[关键词] 生态课堂;初中语文;构建

生态课堂对于初中语文学习而言是生态教育场所,它是科学知识、情感方式、人情态度的和谐统一,是充分展现出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由生长的原汁原味的课堂。

一、依托生活,巧妙联结

构建生态语文课堂,教师就要在文本与学生生命体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分析文本内容的特点,去探寻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相似点,以此为契机,融合内容与生活于一体,拉近它们之间的距离,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使语文教学流光溢彩。如《羚羊木雕》一文,主要阐述的故事是“我”与父母之间因缺乏沟通而产生的矛盾,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恰逢初中生正面临着逆反心理滋长的青春期,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的遇见过文中类似的情况,都会有话要说,有感而发。于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敞开心扉,互相交流心得,自己率先分享了青春时期的故事,学生为之动容。学生见老师如此坦率,一个个也放下包袱,打开了话匣子。就这样,在巧妙的联结中,学生与文中的作者产生了精神共鸣,本文的主题也得以深化提升。

二、关注生命,求美求善

人文教育应该是所有课堂教学的第一要旨,语文课堂更是一个主阵地,求真固然重要,求善、求美更是关键,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升人文教育意识,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足迹,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这也是教育本质属性的基本诉求。因此,我们要精心挖掘教学资源,促生更多生命成长元素,形成生态课堂。初中语文课堂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芳草地。教师要抓住良好的历练契机,为学生的求美求善辟出一块良田。如《我的母亲》一课,学生先自主阅读文本,接着教师组织了一个“我与胡适比母亲”的对比活动,引导学生可以從生活、学习、思想成长等方面切入,分析异同点,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有学生道出自己的母亲如胡适的母亲般关心自己的学习,但从未这样狠劲地打过自己。最后教师引导: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唯一不变的是爱孩子的情感。胡适的母亲的教育方式不是最科学的,但爱孩子的那颗心是炽热的。由此,学生对善、对美多了一份理解,收获了文本之外的许多东西,毋庸置疑,这对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起着促进作用。

三、动态生成,自由生长

生态语文课堂充盈着自由生长的因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行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守着预设的流程,应更多关注学生中异样的声音,珍视“节外生枝”,善待“偏离轨道”,这样的课堂才显得更灵动,更具有生命力。如在教学《桃花源记》,引出文中一个成语时,有不少学生写了“世外桃园”。此时,教师没有按照预设教案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话锋一转,故作姿态向学生“讨教”出纠错方案来。果然不出所料,有学生道:桃源就指桃花源,题目是“桃花源记”。也有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渔人进出的是桃花源,而不是桃花园。还有学生以为:写“桃园”也许是受了《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的干扰吧。这个小插曲,虽是对错别字的纠正,其实也是对文本的再加工,生成性资源的巧妙利用,反而让教学更加丰满。学生的思维偏离轨道并不可怕,它所带来的契机,教师要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重新审视问题,让他们在讨论交流中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老师在学生生命里埋下一粒自由成长的种子,学生就会还给教师一种灵性的召唤,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智慧的灵光。

参考文献:

[1]仇媛媛.构建生态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2016(12):16-17.

[2]陈令光.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4):61.

[3]朱娜.语文“生态课堂”建设探究[J].语文天地,2017(01):34-35.

猜你喜欢
生态课堂构建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