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科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2018-10-16 01:19陈强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9期
关键词:素养培养课程建设小学科学

陈强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激发科学兴趣、发展科学精神的关键时期,亦是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就如何开展课程教学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科学;科学老师;课程建设;素养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启发学生科学精神的基础课程,早期实施科学教育有利于开启学生认识科学的大门,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认知方法、正确的自然观,在为其童年生活增添光彩的同时,积极发展其个性,充分挖掘并发挥其创造潜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高课程教学趣味化

在科学教育方面,学生是否愿意持续学习科学这门课程主要取决于其对科学的兴趣和喜爱。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决心和信心。

以“新的生命”为例。这一单元内容是对三年级所学的“植物”“动物”内容的一种延伸,亦是对后期(五、六年级)教学的一种铺垫,该单元内容比较关键。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花的构成,并且能够区分完全花与不玩全花,并且了解蚕豆种子的具体构造。此处以“花的构成”为例着重说明。在讲述该知识点时,笔者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图片的方式展示了“油菜”的整个生长过程,在查看完图片之后,笔者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根据图片演示推测下花的变化过程。在看完图片之后,有的学生认为油菜的生长过程包含三个时期:萌芽期、生长期和成熟期;也有的学生表示油菜的生长过程包含四个时期:种子期、萌芽期、生长期和成熟期。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教师带领学生重新观看了图片,并独立阅读和浏览本节所学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图片式教学不仅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带着问题开展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思考

有疑有惑,才能够不断进步。发现问题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索问题的第一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学生们好奇心重、探索欲强、求知欲旺盛等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够带着问题探索学习,并且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以此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以“光的反射”为例。在正式讲课之前,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镜子,迎着阳光轻轻晃动镜子,教室墙壁上相应出现光斑点,笔者提问:刚刚看到的光斑如何形成的?有的同学表示光斑是太阳射进来形成的,有的同学表示和镜子有关,很显然他们的回到都不能算完全正确,于是笔者对同学们说“你们的答案还不完全正确,有的同学回答得快接近正确答案,不过依旧差一点点,下面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并且认真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思维始于动作,若将两者的联系中断,那么思维就失去了发展动力。”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手脑并用。

以“放大镜”为例,同学们对放大镜并不陌生,即便从未真正接触过,也从电视或者其他方式看到过放大镜,为了让同学们加强对放大镜的认识,笔者将全班同学们按照座位远近分了6个小组,并向每个小组发放了一个放大镜,要求各组成员运用放大镜看人、看物和看课本,通过亲身操作观察周围世界,加深对放大镜的认识,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促使学生意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对于未解决的问题需要基于实践操作进行探索和验证,逐步提高科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小学科学教师而言,要想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激发科学热情,应学会从自身做起,不仅要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擅长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科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开放度,还要不断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提高专业技能,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梳理,以此为学生呈现一堂高水准、趣味化且高效性的科學课堂,以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喜爱,继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促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科普童话,2017(39).

[2]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宁夏教育科研,2011(03).

猜你喜欢
素养培养课程建设小学科学
注重情境直观探寻规律本质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试析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