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列车活塞效应对车站排热风量的影响

2018-10-19 06:50吴经伟臧建彬
制冷 2018年3期
关键词:风井进站排风

吴经伟,臧建彬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上海 201804)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铁已成为人们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地铁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车轮与铁轨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在正常运行阶段,无论是惰性运行、加速运行还是减速运行,车轮与铁轨摩擦生热都是必不可免的,其中以列车减速进站的制动行为的产热量最大。据统计,列车产热的67%都分布在车站隧道。此外,除了车轮与铁轨的摩擦生热外,地铁列车中的空调冷凝器热量通过空调排热风扇直接散发至车外。摩擦热与空调冷凝热直接进入地铁隧道,由于地铁隧道的“自恢复”能力有限,若未对多余的热量进行排除,不仅会导致隧道内的空气温度升高,还会导致隧道内土壤温度升高,当空气温度超过40℃时,空调系统将启动自保护,导致空调系统停止运行。因此,在当今地铁设计中,为排除列车的排热,在列车停靠在车站时的发热部位设置排风系统和活塞风道,通过机械排风和自然排风的方式来保证地铁隧道环境的稳定。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时,受隧道壁面的限制,会产生“活塞”效应,活塞效应的出现会对隧道内部的压力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运行列车附近,表现得尤为明显。隧道内部的压力变化,必然会对车站机械排热系统的排风量自然通风量产生影响,为此,本文针对活塞效应对地铁车站隧道通风换气的影响展开研究。

图1.1 计算模型(上游隧道+站台+下游隧道)示意图

1 研究方法

1.1 数值方法

本模拟计算采用RNG k-ε模型。与标准k-ε模型相比,RNG k-ε模型具有更好的精度,能够充分考虑湍流涡旋,提高旋流求解精度;此外RNG理论为湍流Prandtl数提供了一个解析公式,而标准k-ε模型使用的是用户提供的常数,并且RNG k-ε模型提供了一个考虑低雷诺数流动粘性的解析公式。这些特点使得RNG k-ε模型比标准k-ε模型在更广泛的流动中有更高的可信度和精度。此外该模型在工程应用上的准确性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试验验证,精度可靠,相对于大涡模拟等,计算量要小很多。因此在本例中,湍流模型采用RNG k-ε两方程模型展开计算。

1.2 几何

为消除边界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建立计算模型时,将计算域稍加扩大,车站隧道长200m,前后各连接盾构隧道长200m。计算域总长600m。站台、轨顶风道、轨底风道、排热风室及活塞风道的尺寸均来自于某地铁站结构图纸。具体模型见图1.1至图1.3。

2 动态运行分析

计算中将列车运行状况分为三个部分:进站段由18m/s减速至0m/s,耗时15s,减速度为1.19m/s2;而后列车停于站内供人员上下车辆,停站时间为30s;最后列车加速出站,由0m/s加速至18m/s,历时13s,加速度为1.31m/s2。

全过程中上下游风机排风量及上下游活塞风井风量列于图2.1至图2.8中。其中正值风量表示隧道内有流体流入,负值表示该风口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情况,并有气体流出计算域,下同。

图1.2 列车停于站内模型示意图

图1.3 站台段模型示意图

图2.1 列车运行时上下游风机风量示意图[1]

图2.2 列车运行时上下活塞风井风量示意图[1]

观察图2.1可以发现,在列车运行全过程内,下游排热风机排风量大于上游风机排风量,且在列车进站过程中,风机排风量先减小,后增大;停在站内时风机风量稍稍增加;出站过程中风机排风量则逐渐减小。

活塞风井排风规律则与排热风机相异,在列车进站过程中,上下游活塞风井均从向外排风变为向内进风,但由于下游活塞风口位置靠后,出现明显延时效应,即为活塞风作用。停站时下游活塞风口一直保持进风状态,而上游活塞风口则向外排风,这是因为停站时车头前依然受到强烈活塞风影响,隧道内风速大,压力低,活塞风口压力大而向内进风,车尾处活塞风效应降低,风速小压力大通过活塞风口向外排风;加速出站时车尾出现负压,上游活塞风口向内进风,而下游活塞风口则由于空气挤压作用向外排风。活塞风井风量变化较大,对隧道内的压力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活塞风井排出的空气可以带走部分热量,有利于隧道的降温。

以下将对列车进站——停站——出站三个过程依次展开详细分析。

2.1 进站

图2.3 列车减速进站时上下游风机风量示意图

图2.4 列车减速进站时上下游风井风量示意图

在列车减速进站过程中,上下游风机排风量均呈现减小后保持不变的趋势,从0s到8s,车速从18m/s减到8.4m/s,上下游排热风机排风量受活塞风的减弱而减小,8s到15s时由于列车位置已经在站内靠近停车位置,活塞风对各个风口的影响更小,故上下游排热风机的风量保持恒定而稍有增加。对比上下游风机排风量,下游风机的排风量比上游风机排风量大,主要是上游排风口距离列车较近,风口风速大而静压小,与排热风室的压差小故排风量小,加上随着列车由上游隧道深入车站,大量气体随列车运动被推向下游方向,这不仅增加了下游风机的排风量,也使得下游活塞风井排风量大幅上升。

图2.5 列车停站时上下游风机风量示意图

图2.6 列车停站时上下游活塞风井风量示意图

受列车进站过程活塞效应变化的影响,上游活塞风从开始的排风到进风又变为排风。运动到2s时,上游风井处隧道内风速大而静压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风井开始进风,运动到13s时,车速降低,活塞效应减弱,隧道风速和风井风速降低,随后隧道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该风口又恢复排风状态。下游风井从0~5s是排风状态,5s以后随着列车进站的深入,下游活塞风速增大,隧道内压强减小,风井进风。对比两种排风方式,在列车减速过程中,风井排风量要大于风机排风量,二者共同排出隧道内热量。

2.2 停站

列车停止运行后,隧道内活塞风减小,风口扰动减小,风机排风能力增强,上下游排风机风量逐渐增加。上、下游风机最大排风量分别为9.4m3/s、13.7m3/s,总风量依旧是下游风机大于上游风机。

从图2.6可以看出列车停站时,上游活塞风口一直处于排风状态,而下游活塞风口则处于进风状态,进风量随时间减小。这也可以解释上游排热风机排风量小于下游排热风机排风量,因为上游活塞风口也起到了排风的作用,故上游排热风机排风量会少于下游排热风机风量。

2.3 出站

图2.7 列车出站时上下游风机风量示意图

图2.8 列车出站时上下游活塞风井风量示意图

列车加速出站过程中上下游风机风量均先减小后增加。运动的列车使得隧道内风速增大,静压减小风机排风减小,下游风机风量减小的速率更快,是因为列车加速的比较快的时候车尾正好在下游风口处,车尾负压使得下游风口更难排出空气。

列车出站过程风井风量变化明显,上游风井从排风变为进风,下游风井从进风变为排风进而又进风。在列车行驶过程中,列车尾部产生负压,造成上游风井处内部压力降低,成为进风口;随着车速增大,车头挤压空气,下游风井处排出了被挤压的空气,当车身经过下游风井后,挤压作用减弱,风井外隧道风速变大,静压减小进而变为进风口。

3 结论

(1)当列车进站时隧道内风速波动很大。总体而言,上游风速要比下游风速大,下游风速与上游风速的变化趋势相近,但时间上有一些延迟。

(2)列车加速出站过程中上下游风机风量均先减小后增加,上游活塞风口从排风变为进风,下游活塞风口从进风变为排风进而又进风。

(3)列车停站后,隧道内活塞效应减弱,上下游风机风量均有所增加,上游活塞风口一直处于排风状态,而下游活塞风口则处于进风状态,进风量随时间减小。

(4)在列车运行全过程内,下游排热风机排风量大于上游风机排风量,且在列车进站过程中,风机排风量先减小,在到达某个位置后,又开始增大;停在站内时风机风量稍稍增加;出站过程中风机排风量则逐渐减小。

猜你喜欢
风井进站排风
建筑排风隔热外窗冬季结露机理与防治
进站口上下行载频切换时引起ATP制动问题分析
基于STM32的室内有害气体自动检测与排风系统
地下车库CO浓度分布及排风方式的实验研究
春运期间北京西站共有154.8万人次刷脸进站
地心游记(四)一位向导
行车对数和位置对活塞风井通风特性的影响
立井壁后注浆技术在白象山铁矿风井的实践
基于活塞效应的地铁隧道风井设置优化方法
某铜矿通风系统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