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课堂中的作用

2018-10-19 09:11杨春燕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唯物史观史料

历史是记录和解释人类自古至今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一门科学,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担当者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即在历史学科的讲授中,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那么一堂优秀的历史课堂,是否真的包含了这些部分呢?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为例,进行核心素养在当今历史教学课堂中的作用的探讨。

一、时空观念是基础

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历史的讲授需要有背景、时间、主体(人物)、过程、结果、影响等。在进行鸦片战争背景的讲解的时候,仅仅利用必修一学过的知识实际是不能够获得比较全面的背景的。余伟民曾经强调“时空关系的处理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如果忽略时间线索,就变成了各个不同地域空间和各种历史事件的随意或简单组合,这就违背了唯物史观和通史体例的宗旨。在正确把握历史时间的前提下,空间因素的表达也十分重要。”[1]所以在这里的讲授既要联系到初中学过的知识,也要由教师进行知识的拓展,进行时空的联系。在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中的学习建议里面就曾经讲到:本单元内容涉及很多世界史知识,学习时需要注意联系世界历史大背景,即在讲授新课的时候,要把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中国由于清政府时期,实行落后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都逐渐的落后世界发展的大势;而同一时期的英国,则相继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等,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所以在进行背景的讲授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表格的方法,让学生加强对时空观念的认知。所以在讲到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这方面,可以让学生置于相同的时间背景之下,去分析中英之间存在的差距。

首先在课本第49页单元导读中,就有“17世纪40年代,有两件大事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发生。”引起学生的思考:在东方,满洲八旗铁骑涌入山海关,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在西方,英王与议会矛盾激化,爆发内战,宣告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那么有哪些具体的事件能够说明清政府与英国在同一时间下不同空间的历史发展趋势呢?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同样也是1689年,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726—1729年,伏尔泰避居英国,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回国后发表《哲学书简》(又名《英国书简》),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即英国的政体得到了世界的认可。1785年(乾隆五十年),乾隆举办“千叟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开始在纺织行业应用。1832年(道光十二年),曾国藩考中秀才,英国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在议会中掌握权力。凡此种种,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当古老的东方还是君主专制的时候,大西洋沿岸的大不列颠帝国已经逐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步入近代。那么通过这一长串的历史史料,学生就能更全方位的了解为什么此时的中国腐败不堪一击了。

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相呼应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傅斯年曾经说过“历史即史料学”,史料是学生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研究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从材料中提炼要点,用历史名词、概念表达史实......根据历史事实推测其作用、影响。根据已知史实推测出未知史实。”[2]是对当代高中生最基本的要求。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和理性评判的能力。即学生通过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应该摈弃“满堂灌”的情况,更应该用各种不同的史料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小线头,然后让学生一点点去寻求。

在讲授到《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应用大量的历史史料,由学生从史料中得出属于自己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的史料包括地图(鸦片战争英军进攻路线图)、中国反侵略的史实(如三元里抗英等资料)或者是有关鸦片战争的影像及纪录片。当然,这种从纷繁的史料中得出最终的结论,实际上在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历史教学中屡见不鲜。而重要概念的讲述也是本课必不可少的内容。“半殖民地”指的是国家类型,是介于主权国和殖民地之间,形式上是主权国家,实际上主权及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由于政治经济的交互影响,经济上也丧失其独立性。“半封建”是指社会形态,介于封建制和资本主义之间,封建制度已破坏,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同时出现新的阶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都有政治和经济的内涵。“半殖民地半封建”既非国家类型,也非社会形态,而是指国家的特点和性质。对于概念的理解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关于社会状态的理解,离现在的学生比较远,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容易以现今的中国社会状态去对应之前的社会状态,这里一定要给学生分清,做好概念的辨析。

三、家国情怀是目标

历史学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科学,是对当下的社会实际进行不可或缺意义的研究,它更多的是指向歷史事物的价值判断。《礼记》记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宋大儒张载也曾有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么家国情怀,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即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历史,具有爱家爱国的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顾炎武曾经就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国家民族发出了时代强音。

整个近代史的学习,都是为了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学习《鸦片战争》这节课,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了解,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鴉片战争中中国遭受侵略的过程,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过程。在教授过程中,会出现例如林则徐、关天培等一些民族英雄,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学习有利于培养我们学生的这种英雄主义精神。整体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凝聚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

四、唯物史观是线索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即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于探讨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设计出一个好的结构,把教学的各要素合理安排,使它们互相配合,围绕教学重点发挥作用”[3],而唯物史观就是把握一堂课能否上好的关键。“唯物史观最鲜明的特点,即从特定的历史时代的物质生产基础,维系人基本生存与发展的生活实践,来解释时代的复杂的历史现象”。[4]

在讲授《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时候,唯物史观始终是贯穿全课的基础。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更加宏观的看待鸦片战争整个的原因、过程、影响等。例如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他的原料产地和市场,而直接原因是中国禁烟运动,导火线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等。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战败,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迈入近代社会。

总之,想要上好一堂课,不仅仅是教师知识的讲授, 更应该在过程中不断落实和实践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用核心素养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呈现一堂丰富多彩的历史课程。也是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才能够让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呈现多种的教学方法。

注释:

[1] 余伟民.历史理论与历史教学:上海市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世界通史观[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1(11).

[2] 郑林.中学生历史学科能力表现及测评初探[J].历史教学,2015(5).

[3] 郑林.中学历史教材分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4] 王邵励.史学理论素养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9).

作者简介:杨春燕(1990.03—),女,山东省滨州市,滨州市阳信县第二实验中学,2009级学士.历史学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唯物史观史料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THE DRUG WAR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