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

2018-10-24 09:25关欢何亚莉
健康大视野 2018年9期
关键词:桡动脉

关欢 何亚莉

【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方法:选取同期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对比其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长于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并发症少且轻微,可以作为脑血管造影的选择入路之一。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桡动脉;股动脉;疗效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9-198-01

脑血管病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的病种,它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为了提高脑血管病的确诊率,各种诊疗技术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应用尤为广泛。本文就两种途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情况作一对比分析[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桡动脉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45岁;其中包括患者意识障碍,术后无法保持下肢制动7例;正在接受抗凝治疗6例;双侧髂动脉严重迂曲4例;右股静脉有临时透析管2例;22例无明显股动脉穿刺造影禁忌,其中16例不愿术后平卧24 h,6例不愿会阴部暴露而选择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568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者、使用器材型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

121桡动脉组患者仰卧后,术侧上肢自然外伸、外展,与身体呈45°,由托架托住,常规消毒铺巾,选择桡动脉搏动最强、走行最直处为穿刺点(桡骨茎突上2~3 cm)。取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生效后操作者左手确定桡动脉走行及位置,应用桡动脉专用穿刺包右手持专用穿刺针,以30°进针,采用前壁穿刺法,穿刺成功后引入动脉鞘,鞘内注入肝素3000u,给予200ug硝酸甘油预防痉挛,选用5F猪尾导管和5F Simmons导管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造影[2]。术毕拔除动脉鞘,经手指按压止血后,将2块无菌纱布卷成条状纵向覆盖于穿刺点并用弹力胶布固定,再用弹力粘贴绷带绕腕1周加压包扎,松紧度以能触及桡动脉搏动为准。

122股动脉组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取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采用 Seldinger 法穿刺右或左股动脉,成功后置入5F动脉鞘,选用5F猎人头造影导管造影。术毕拔除动脉鞘,股动脉穿刺部位徒手压迫20 min后加压包扎,盐袋压迫8~12 h,肢体制动24 h。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桡动脉组中,1例因为桡动脉细小致穿刺失败,改行肱动脉穿刺入路造影成功完成手术,穿刺成功率976%;1例术中桡动脉严重痉挛致造影失败,余39例患者均完成双侧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选择性造影,造影成功率951%。股动脉组全部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2例右颈总动脉或右锁骨下动脉选择性造影失败(2例均因主动脉弓严重迂曲所致),造影成功率955%。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经桡动脉插管过程中引起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以桡动脉远端及肱动脉痉挛较多见。因血管痉挛致使造影操作难度增大,手术时间延长,甚至造成造影失败,所以造影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有效预防血管痉挛[3]。本组中桡动脉严重痉挛发生率较低,可能与术中采取以下措施有关:(1)插管前先由动脉鞘管常规注入硝酸甘油和利多卡因,以预防血管痉挛。(2)选用23 cm长鞘管、超滑导丝和较小直径(5F)的造影导管,操作时轻柔推送,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3)尽量减少导管交换次数,减少导管的操作时间。

由于股动脉解剖部位较深,术后穿刺口压迫止血困难,易出现局部皮下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术后须严格卧床与肢体制动,易引起腰背疼痛、腹胀,尤其对于高龄、肥胖、腰椎疾病患者颇感不适,长时间卧床静脉受压时,血流速度缓慢,容易形成下肢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动脉栓塞等;股动脉迷走神经分布相对较多,术后压迫止血易引起迷走反射致呕吐,甚至心率、血压下降[4]。经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的优点是穿刺部位血管表浅,管径细,周围无重要的血管、神經伴行,易于操作和压迫止血,这些特点避免了经股动脉穿刺时可能发生的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等血管和神经并发症[5]。

总之,经桡动脉穿刺造影具有局部损伤小、出血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且轻微,患者痛苦小,术后不需要限制体位及活动等优点,尤其对于术后无法保持下肢制动、严重的髂股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等的患者更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不过对于Allen试验侧支循环异常、有上肢动脉闭塞或动静脉瘘、锁骨下动脉重度迂曲、预计需要大号鞘管、桡动脉为透析备用血管等的患者不宜选择桡动脉途径。

参考文献

[1]廖耿,薛华杰,黄婉芸等.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21):19-20

[2]李东群,宋镭,何世栋.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研究[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3(2):22-23

[3]丘鸿凯,贺雄军,刘亚杰.经皮桡动脉穿刺及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对比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1):88-89

[4]林建虎,陆川,巴华君等.经桡动脉途径在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7,33(11).

[5]方存明,程久佩,胡学俊等.经桡动脉和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

猜你喜欢
桡动脉
经桡动脉腕背支与经典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对比研究
重复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急性闭塞的危险因素研究
桡动脉造影验证桡动脉变异的发生及其预测因素
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慢性闭塞危险因素分析
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及预测
带蒂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部皮瓣在拇指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经桡动脉实施冠心病介入诊疗发生经桡动脉痉挛的临床分析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