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挖掘·施策

2018-10-24 02:00蔡安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蔡安源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这一素养有利于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有利于学生形成未来报效国家的使命担当。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富有家国情怀内涵的历史素材,突出家国情怀的价值取向,彰显有家国情怀的伟大人物,以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

[关键词]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5-0070-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什么是家国情怀呢?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新课程标准强调,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思想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人性层面的人文关怀、认识视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那历史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中为什么要强调家国情怀呢?

一、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意义

1.有利于强化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从未断脉,根源在于其强大而丰富的思想文化基因,而这些基因的内核恰恰是绵延不息的家国情怀。如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体现的就是仁人志士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1842年林则徐被流放伊犁的途中,不惧个人生死,发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心声,体现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强烈意识……可以说,古圣先贤的家国情怀既是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又是浸润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素材。

2.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既扎根于中国历史,又立足于当今中国实力。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和中外历史对比中寻找“四个自信”的历史依据。近代以来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志士对于“走什么样的路”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开始了接力棒式的探索和实践,从学西方器物到学西方制度,从照搬苏联模式到最终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经一个半世纪之久,一路坎坷曲折,最终拨云见日!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正确道路。历史同样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四个自信”是立足历史,放眼古今,览阅中西,面对现实得出的客观认识。

3.有利于担当时代使命。历史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思想的教化,对个人发展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启智于行。时代在变化,每个历史时期的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但是人性相通。我们应该回归人性,还原历史真实,并在历史的真实中得到自己的有益感悟。如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天下情怀;林觉民“舍小家为大家”的人间大爱;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等等。这些历史往事,无不彰显着人性的光芒,无不体现着报效国家的使命担当,无不是滋养家国情怀的教育沃土。

二、如何挖掘家国情怀素材

1.宏观把握历史轨迹,突出家国情怀的主旋律。翻开中华文明史,我们可以从久远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中生成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从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到当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中生成民族创新精神的认同感;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的民族融合,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选择历程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与执政能力的认同;从中西方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2.微观剖析历史人物,彰显家国情怀的主色调。人是社会的主体,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的社会行为,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无不彰显他们的价值取向。抗蒙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忠心,优秀党员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革命初心,抗日名将杨靖宇“只有战死的将军,绝无投降的懦夫”的殉国决心等,都是赤诚的爱国心。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剖析历史人物的重要意义,就是要“以人为镜”,就是要彰显家国情怀,就是要实现立德树人。

3.挖掘乡土历史素材,传递家国情怀的正能量。家国情怀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即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因此身边的历史、乡土的气息对学生来说具有天然的亲近感。我校侨声中学地处晋江东石,郑成功收复台湾前曾在此建立水师基地——东石寨。“古寨遗址今犹在,报国丹心照后人。”东石籍爱国侨领黄秀烺,年轻时远赴南洋,成为富商大贾。因为深厚的家国情怀,他壮年时举家归国,修路造塔,乐善好施,后来在祖籍地东石古檗村造出中西合璧之家茔墓园——古檗山庄。近代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给他的赞誉墨宝,让这座古檗山庄,至今享誉海内外,为此我校历史组编撰了《走进古檗山庄》一书。这些乡土历史,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又是历史变迁的缩影,还折射出了家国情怀,是很好的历史教育的素材。

三、如何打造突出家國情怀的课堂教学

1.通过情感讲述,突出家国情怀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无论怎么改革,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不会改变。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课堂中少不了教师对历史生动的陈述、因果的分析。教师用声音、肢体、表情等语言,穿越时空,在历史的特定背景中,人性地分析和讲述历史人物,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传递出可供借鉴的价值取向,在学生的内心世界种下光明的家国种子,让家国情怀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2.通过主题教学,突出家国情怀的思想内涵。教学主题的设定,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是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是基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教师可在教学中找出具有家国情怀内涵的内容,通过问题导向,使学生在课堂中生成对爱国志士的敬仰和对家国意识的认同。如以“民国时期救国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为主题,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各领域的爱国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以及最终的结局,了解他们强烈的民族独立追求与壮志未酬的历史反差,从而激起学生报效国家的浓厚情怀。

3.通过课堂互动,突显具有家国情怀的伟大人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具有家国情怀内涵的史料,提出问题,利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观点。互动是一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教师通过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从而及时加以引导。如: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对自己的前途有哪几种选择?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选择?如果按照你的选择会是什么结果?谭嗣同又是如何选择的?他心怀家国,拒绝了逃亡日本的帮助,发出了“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之豪言,最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用自己的血让人们认识了清朝的腐朽,使更多的国人产生了用革命的方式改变中国现状的想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家国情怀是我们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大国,面对各种冲击而必须保有的民族底色。列宁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才能激发起年轻一代未来自觉地成长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所需的栋梁,所以历史教育理应充分重视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