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18-10-24 02:00张雪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渗透

张雪美

[摘 要]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教师培育学生情感与人格的重心和关键。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可以:撷诗引歌入课,唤醒家国情怀;对话、牵手历史名人,渗透家国情怀;弘扬乡土教育,提升家国情怀;找寻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升华家国情怀。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渗透

[中图分類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5-0074-02

家国情怀是一种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乡土观念的精神认同感,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展现出来的不懈追求。历史学科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然而,长期以来,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几乎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全部,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培育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召唤,我们逐渐意识到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具有积极向上价值体系的学生才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灵魂,那么,如何将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培育融入历史课堂教学呢?笔者结合实践,做出以下尝试。

一、撷诗引歌入课,唤醒家国情怀

文学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很多文学作品都烙上了浓郁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引入一些文学作品,有助于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在执教《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讲到两岸关系多年来被一湾浅浅的海峡隔绝时,笔者引入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对故乡、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令人不胜痛惜,他个人的悲哀也正是国家的悲哀。通过赏读《望大陆》,学生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自然生发出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们常说,岁月如歌,历史如歌。一定时期的历史上的大事,总是同一些歌曲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的很多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历程,如北伐战争期间的《国民革命歌》、抗日战争时期的《保卫黄河》、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军歌》,改革开放时期的《春天的故事》等。荀子在《乐论》中曾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因为音乐不仅通过听觉器官“接于肌肤”,而且可进入内心深处“臧于骨髓”,如春风细雨一般影响人心。如在《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一课的导入中,我把歌曲素材与历史教学整合起来,选择了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那慷慨悲壮、激越昂扬的歌声,如泣如诉的曲调,连着中华民族的亡国之恨、丧家之痛,唱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融入了民族情感和血液的歌词,跳动着时代脉搏的旋律,唤醒了学生心底勿忘国耻、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

二、对话、牵手历史名人,渗透家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上下五千年浩瀚的画卷上,留下了一串串彪炳史册的名字:“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我自横刀向天笑,肝胆相照两昆仑”的谭嗣同……还有“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是秋瑾报国的决心;“振兴中华”“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毛泽东对历史的叩问……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代舞台纵横驰骋,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然而历史教材的简约性和综合性,使这些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大为失色。触“境”方能生情,我们不妨根据历史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多方面创设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向学生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如在执教《辛亥革命》中黄花岗起义这一内容时,笔者和学生一起分享了被称为100年来最感人的一封情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信中,作者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相互交融,既令人断肠落泪,又撼人魂魄,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献身精神,以国家和民族前途为念的顶天立地的家国情怀,让他25岁的短暂生命燃烧出壮丽和永恒,穿越岁月风雨,涓涓流淌至今……

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在感情之间的调节与启发中使学生了解其意义和方法,便是知的教育; 使其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努力与奉行,便是意的教育。”在走近名人、解读名人、感悟名人的同时,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同步进行,在这种知情意合一的教学情境下,学生怎能不为之动容?

三、弘扬乡土教育,提升家国情怀

学生最为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的家乡,他们对有关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及山水草木等,都有着特殊、深厚的感情,所以乡土教育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也利于学生注入情感,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良好素材。如在教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课时,在导入环节,笔者出示了位于海门三厂镇西首的标志性建筑——大生集团的钟楼图片,引出一个世纪前家乡的名人——状元实业家张謇。没有家,哪有国?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起始于桑梓,张謇也不例外,近代南通的历史发展是和张謇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引领学生参观张謇故居、颐生酒厂、大生纱厂、南通纺织博物馆、更俗剧院等,使学生在近距离触摸历史的过程中,感知张謇30年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御侮图强的历程。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游走于张謇先生的精神世界,感动于他的家国情怀和担当,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国家的热爱,增强了他们建设家乡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找寻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升华家国情怀

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却与现实血肉相连,要把历史从冷冰冰的时间黑窟窿里解放出来,我们就得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让历史与现实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如教学《钢铁长城》一课,在讲到中国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历程时,笔者适时地插入了2015年震惊世界的也门撤侨行动。先给学生出示两张照片,一张拍摄于叙利亚与土耳其交界处的难民营,照片中一个小女孩全身僵住,眼中写满恐惧,她高举双手表示投降,嘴唇也因害怕而抿起;另一张照片,则是一个健康阳光的中国小女孩,被海军姐姐牵着小手,踩着轻松的步伐,迈向接她回家的中国军舰。两个小女孩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五星红旗成为中国人民的护生符,中国舰队被誉为“诺亚方舟”,彰显了祖国是人民的最强后盾。这一对比毋庸置疑燃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放眼当今世界,在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提高国际地位,才能使国家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科索沃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再到日前美国导弹对叙利亚的袭击,世界局部战争的发生让我们目睹了一幕幕人间惨剧,一些人流离失所,他们的家国破败不堪。这些都引发了学生对国家命运的深思,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从而自觉地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和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结合起来,升华了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报国强家的志向,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手段,切实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历史学科真正成为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的沃土。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渗透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