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018-10-26 11:00白灵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提高素质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白灵

摘 要:根据近年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表明,全国中小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愈来愈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学习、考试、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困扰。因此,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引起普遍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教学策略 提高素质

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体育教学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是使学生具有健全心理品格的重要阵地。我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归纳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七個方面的标准,提出了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十三种方法,并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勉,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尽一份努力。[1]

一、感知——认识的提高

体育课堂本身就是智慧型课堂,在而学—少教而学—不教而学”的循环中,着重以信息的构建能力为核心,学生通过模仿—学会—动手—创新的体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强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的交互作用,不断提高认知水平,深晓体育归根结底是追求人体健美和心灵高尚的和谐统一,激发发掘身心的内在潜能和心理调适的主动与创造性。[2]

二、认同与共鸣法

体育教师要坚持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课堂上教态亲切,管理人性化,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学练过程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注意其心理变化,及时做好思想诱导工作;课余创设丰富多彩的体育”第二课堂”活动,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享活动的乐趣。这样,与学生建立一种亲善、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间心理交流的“共鸣”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体育项目的因素培育

体育的不同运动项目,各具有培养健康心理的侧重功能。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整体的需要和个别的实际情况,根据所教运动项目着重培养的优良心理品质,制订出适宜的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其实施并与课堂教学和课余活动融为一体。[3]

四、运动竞赛法

利用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竞赛,培养社会化的健康心态。个体之间的运动竞赛可磨练意志,强化竞争力,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格;群体性的运动竞赛能帮助学生树立集体感、归属感和友爱互助、关怀包容等品质。

五、体育游戏活动法

体育游戏是种赋有趣味性、智力性、体能性和社会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运动项目。它不但可以强身健体、健脑益智、沟通感情和陶冶性情,而且内容、方式丰富,操作简单,选择性强。在体育游戏中,学生对交往、尊重、自我表现、兴趣爱好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会产生归属感、凝集力和爱心。

六、欣赏一移情法

通过观赏喜爱的体育竞赛,使人沉浸其中,转移注意力,忘却自我,放松神经,摆脱烦恼,激发另类情感和潜意识的代偿之情,形成学生对“客观自我”的欣赏、鼓舞和激励的移情效应,产生积极的情绪,达成调适的作用。

七、运用体育健心处方自我锻炼

教会学生结合自身健康状况与个人的意愿,选择适宜的体育健心处方,有针对性地运用处方进行锻炼、调控,并自我评价锻炼效果和加以修正。这样,即能提高躯体活力,愉悦身心,还可以化解不良的情绪、情感,平衡心境,构筑健康心理。

八、体育服务法

利用学校以及社区中以集体或社会融合为目的来进行合格道德教育、养成的体育服务机会,发动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通过社会化的分工合作,个人特长的展示和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的角色感,有助于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提高自信心,并激发潜意识的关爱和责任,形成学生的社会道德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健康的心理水平。

九、运动宣泄法

体育运动,尤其对抗性强或负荷较大的项目是宣泄恶劣情绪有效的手段,通过宣泄不满的心境和过剩的精力,使人体内的内啡呔的含量增加,产生欣快感,达成心理平衡,明显改善具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的低落情绪和焦躁不安的状况。

十、生态体育锻炼法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以郊游、野营、登山、游泳、滑雪、放风筝、徒步旅行、骑自行车、远足等方式,实现对学生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磨练,培养较强的适应力。同时通过人与自然的充分接触,从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和睦共处”的情境中忘却愁思,开阔胸襟,激发热爱人生的信心与勇气。

十一、疏导—升华法

性意识或性冲动是学生”心理断乳”期的突出问题。除了组织好生理、心理、性卫生和伦理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通过韵律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和有民族特色的小集体舞类活动,合理地组织男女生一起进行练习、健身,使青春期少男少女们在群体活动中自然地张扬性魅力,合理展示青春健美和活力,提高审美情趣,使异性间的性情感得到升华,培养健康的性心理。

十二、创设挫折情境—锤炼心志法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及课余体育活动中适当增加难度,逐步地最大限度地磨练学生的坚持和自制品质,也适时地人为给学生制造可接受的挫

折,使学生认识到困难、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主动克服困难、应对挫折,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意志力。

十三、文化体育修心法

修心是指通过精神活动的养生,使精神专一,丢弃杂念,保持心理平衡。修心对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是一种较好的健身法。文化体育的修心内容丰富,如下棋、坐禅、气功锻炼、智慧体操、钓鱼、打桥牌、弹琴、书画、种花养鱼、摄影、益智游戏等。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需要教师树立健康理念,有效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较好帮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心理健康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庆军.学校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2]管水法,王素青,王国均.体育课程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3(4).

[3]郑成伟.浅谈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猜你喜欢
提高素质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浅析提高国有企业政工干部素质路径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全面提高素质 和谐发展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