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评价融入教学”的第三只眼

2018-11-02 09:01樊裔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课堂评价语文素养

樊裔华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应该注重指向學生思维的评价方式。本文主张立足学生实际,评价在认知偏差时,使学生思维有方向;评价在散乱无统时,使学生思维更有序;评价在迷茫无助时,使学生思维变通达,力求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受到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评价 思维发展 语文素养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涵盖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两个方面的评价。现实中,课堂评价更多的是对学业结果的评价,且多以量表呈现。课堂评价应从“为了评价而评价”走向“为了学习的评价”“成为学习的评价”。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受传统经验、应试需要等因素影响,更多地聚焦于“知识点”的评定,研发各类评价量表,并根据量表设定若干教学任务,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对其做出量表式评价,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划分为A、B、C、D若干个等级,甄别学生语文学习的优劣。如此评价不仅硬生生地割裂了课堂教学的美,且有“为评价而评价”的嫌疑。语文学习固然需要知识量的积累,但更为重要的是思维。经验的背后是思维,每一门知识的背后都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指向思维,应成为“评价融入教学”的“第三只眼”。

一、评价在认知偏差时。学生思维有方向

教学即评价,评价即教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无处不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明确依据什么目标,从怎样的视点来展开评价。课堂评价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点的传递,还要从儿童出发,站在儿童立场,让评价不仅仅是“告诉”,还是“诊断”“启发”“推动”“矫正”。

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小蜗牛》是一篇连环画课文,课文配有4幅色彩鲜艳、季节特征明显、连续的插图,这4幅插图与课文文本一一对应。笔者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设定了“通过观察图画、读读课文,初步感知画面与课文段落相对应的关系”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围绕目标展开。

【课堂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再用明亮的小眼睛去发现,这篇课文8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之间空开的距离比较大?

生:2和3。

师:哦,第2和第3自然段空开的距离比较大,是吧。还有呢?

生1:5、6、7。

师:哦?到底是第5和第6,还是第6和第7呢?

生1:5。

师(手指着):我们来看一下,第5自然段在这儿,第6自然段在这儿,第7自然段在这儿。这里的距离大,还是这里的距离大?

生1:7。

师:哪个同学明白他的意思?来说一说。

生2:我明白他的意思。他一开始说第5和第6自然段空开的距离大,后来老师指给他看了,他说第6和第7自然段空开的距离大,

师(对生1说):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1:是的。

师:同学们要认真听,好好想,这样才能明白别人的意思,

师:其实还有两个自然段也空开了很大距离,被一幅画遮住了,发现了吗?

生:4和5。

师:这个故事呀,是根据4幅图分成了4个部分。第1、2自然段写的是第一幅的内容,第3、4自然段写的是第二幅的内容,第5、6自然段写了第三幅的内容,第7、8自然段写的是第四幅的内容。

很显然,对生1来说,要判断“哪两个自然段之间空开的距离比较大”是有一定难度的。他只能模糊地表达一个笼统的范围,在认知上发生了偏差。钟启泉教授指出,课堂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终究是为了矫正课堂教学的航道服务的。课堂是出错的地方,“儿童是出错的天才”,此时的评价与教学是镶嵌着进行的,起到纠偏、矫正的目的。可以看到课堂评价的对象不止教师一人,教师固然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评价,此外,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行为要进行自评,同伴也可进行互评。

二、评价在散乱无序时。学生思维更有序

在组内合作或是交流展示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行文思路的把握、对资料的引用等,显得散乱无序,有的是同一感受的不同表达,有的是对文本脉络的颠三倒四,有的是对背景资料的杂乱堆砌。尊重学生,从被评价对象“学生”的学习发展的角度开展评价,适切的、带有温度的评价,能起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也能更好地消解量表、量化式评价给学生的冷冰冰的紧张、恐惧感。

执教湘教版语文四年级童诗《大小》,笔者引导学生体会世间万物“生命”意义上的大小,通过适切的评价将教学过程中学生零零散散的感受规整为一条线——“关注生命”,继而引领儿童感受“在生命的天平上,万物都一样重,他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促使学生的思维朝有序的方向发展。

【课堂教学片段】

师:再来读读第二小节,说说你对生命的理解。

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生1:大象和蚂蚁都有一个宝贵的生命。

生2:大象的生命很宝贵,蚂蚁的生命也很宝贵。

师:是啊,大象有一个宝贵的生命,蚂蚁也有一个宝贵的生命。

(出示: 有宝贵的生命, 也有宝贵的生命。)

师:想开去,你还能说一说吗?

生:猫有一个宝贵的生命,老鼠也有一个宝贵的生命,

师:不论强弱,生命同样宝贵。

生:狮子有一个宝贵的生命,蚊子也有一个宝贵的生命。

师:我们可以再想开去,不仅关注强弱这个角度,如孔雀。

生:孔雀有个宝贵的生命,乌鸦也有一个宝贵的生命。

师:不论美丑,生命一样宝贵。

师:再看。(出示:大灰狼有生存的权利,也有。)

生:大灰狼有生存的权利,山羊也有生存的权利。

师:一个强,一个弱,但生存的权利是一样的。

生:鲜艳的玫瑰花有生存的权利,不起眼的野草也有生存的权利。

师:无论外表相差多大,生存权利都一样。

師: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尊重,再来读读第二小节。

(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

师:生命如此宝贵,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文字:真的,真的,好好儿看的话,大象和蚂蚁,大小都一样。)

(指名多名学生朗读诗节)

师:如果前面的“看”关注的是外表的大小,那这里“好好儿看”关注的是什么呢?(出示全诗,圈出三个“看”)

生:关注的是它们存在的价值。

生:好好儿看,我们关注的是生命。

师:是呀,站在生命的角度看,大象和蚂蚁大小是一样的。(板书:一样)

师:谁再来读读这一小节诗,让我们感受到大象和蚂蚁的生命真的是一样的。

(指名读、齐读)

师:看看这幅图,你一定有话想说。(屏显天平图,左边大象,右边蚂蚁。)

生1:大象和蚂蚁的体重竟然是一样的,太奇怪了。

生2:为什么天平是平的?

师:能理解吗?(出示:在 的天平上,大象和蚂蚁。)

生1:在生存权利的天平上,大象和蚂蚁是一样的。

生2:在生命的天平上,大象和蚂蚁都一样。

师:说得好。咱们继续交流。(出示:在的天平上。)

(天平上先出示肥猪和小猫图,继而天平上空空如也)

生1:在生命的天平上,肥猪和小猫都一样。

生2:在生命的天平上,狮子和蚊子都一样。

生3:在生命的天平上,苍鹰和麻雀都一样。

生4:在生命的天平上,所有的事物都一样。

师:在生命的天平上,万物都一样重,它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带着对宝贵生命的尊重,我们再来读这首诗。

这里的课堂评价是“归纳”,更是“启发”。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可以把“教育评价”视为“把握一判断一应用”的循环往复。显然,课堂评价让“生命”这一概念从文本中凸显出来,在阅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思考表达,感悟渐进深远,散乱的感悟由一根主线串起。当然,这样的评价需要教师课前对文本的深度解读,需要教师课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广泛涉猎。

三、评价在迷茫无助时。学生思维变通达

儿童深刻领悟文本的能力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由于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等的影响,对文本的领悟可能会呈现“浅近”的倾向,有时甚至迷茫无助。此时,同伴、教师的评价能起到点拨引领的作用。理想的课堂评价因为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既是学习活动又是评价。如此,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判断,成为自我监控: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便于诊断、调控,促进学生发展。

笔者执教苏教版语文六年级古诗《示儿》,课堂上儿童对古诗的理解显得较为迷茫,总在边缘处徘徊,此时的评价鼓励儿童以比较法实现通透阅读,体会古诗主旨,

【课堂教学片段】

1,出示古诗,启发比较。

师:(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两首诗)同类古诗我们往往可以放在一起比照着阅读,同样是抒发爱国情感,你能发现这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自主阅读,发现异同。

生:通过阅读,我发现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人杜甫刻画了自己狂喜的心情。

师:能体会到诗人狂喜的内心,很不错。能具体说说看吗?

生: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当时大部分老百姓妻离子散,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而此时“剑外忽传收蓟北”,诗人的内心是掩映不住的狂喜。

师:表达他狂喜之情的诗句,你能来吟诵吟诵吗?

生(齐诵):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示儿》呢?交流交流。

生:《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诗。陆游一生爱国,渴望祖国统一,但这一强烈的愿望直到临终都没有实现,因此他嘱咐自己的儿子,等祖国统一时一定要在祭祀时告诉自己。

师:通过对比着读,我们感受到了杜甫之“喜”,陆游之“悲”。欣喜若狂是爱国,满腔悲情也爱国。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比较,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对诗人的情感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比较阅读在古诗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放在同一个古诗单元学习的两首古诗,一喜一悲都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但由于古诗离学生年代久远,其中情感难以体会,学习时体会难免浅近,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尽可能提供教师、学生自我以及同伴“主观”“客观”的评价,这对学生理解的深入、思维的通达大有裨益。以上教学中,教师、同伴适时的评价引领儿童在两首古诗的比较阅读中深刻体悟诗人的情感,激发儿童对比阅读的兴味,丰厚了儿童的古诗词积淀。

四、评价在体会表达时。学生思维更深刻

语文学习不仅仅在于积累,更指向实践运用。在感悟了文本的表达方式之后,我们往往会选择和课文表达紧密相关的阅读语段或是呈现相关表达要求,引导儿童以“阅读理解”“读写结合”等方式来进行语文实践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能会抓不住要旨,教师要以儿童的眼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充分预设,评价中呵护儿童的多元理解,鼓励儿童的奇思妙想,引领儿童向深处行进。

笔者执教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课尾拓展阅读,引导儿童悟得写法。请学生“比较比较,说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的写法和《剪掉一半的窗帘》这篇散文中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这一环节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画龙点睛,儿童由此发现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写法,也可以表达相同的主题,为归纳单元主题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片段】

师:读完下面这篇短文,你会对德国这种奇丽的景象有更深刻的感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篇短文,在有感受的地方圈圈画画。

(出示《剪掉一半的窗帘》,生默读)

师(插话):我发现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有的人对文中的对话很有感受,有的人对下面作者的感受颇有感受,有的同学已经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了批注,这样的阅读方式,颇好。

师:交流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生1:我从作者和女主人的对话中,感受到德国人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生2:我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感受到一个人快乐不如大家都快乐。

生3:我认为德国人把窗帘做成“半吊子”模样,也是很奇特的。

师:比较比较,说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的写法和这篇散文中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生:季羡林先生是通过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为我们写出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德国的一道奇丽景色。在《剪掉一半的窗帘》这篇散文中,我发现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大段采用了对话描写。

师:作者与德国女主人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剪掉一半的窗帘》是一道奇丽的景色,是一种美丽的境界!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写法,也可以表达相同的主题。这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是一种启发。

师:那假如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块组成一个学习单元,你会给这个单元确定一个怎样的主题呢?

生:我为人人。

师:你是从思想上来为它确立了主题。

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师:这是先贤孟子说过的话。

生:还可以取个主题叫分享。

师:在德国,分享已经成了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评价要讲究策略,以启发为主,不应是简单的“对”与“错”,也不能是“粗暴”地“告诉”。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学习中整体协同发展的,需要同伴、教师通过观察、倾听、解释等来进行描述,进行课堂评价。工夫在课前,功夫在课堂,教师的形象、气质、基本功,教学艺术,化为对学生无痕的评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要改变目前量表式的、单一的、对知识点的评价模式,让评价与教学过程充分融合,期待评价如“春雨”般润物无声。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得出判断,从而做出有助于下一步的学习决策,实现评教一体。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课堂评价语文素养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巧用课堂评价 提高教学效率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