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不出,怎么办

2018-11-02 09:01何捷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课堂评价语文素养

何捷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应该注重指向学生思维的评价方式。本文主张立足学生实际,评价在认知偏差时,使学生思维有方向;评价在散乱无统时,使学生思维更有序;评价在迷茫无助时,使学生思维变通达,力求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受到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评价 思维发展 语文素养

在观摩名师的课堂时,一线教师无一例外地发现:名师的文本解读之独特与精妙,几乎决定了课堂的成败,决定了课的品位,课的艺术效果。对于一些教师而言,学习名师的文本解读功夫成了渴盼的事。大家希望通过这一路径,探索名师的教学成功密码,抵达自己满意的教学状态。

任何事情都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真到实践阶段,解读文本却备感艰辛。原本希望通过解读文本,实现传说中的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飞跃,没想到却一直在“此山”中徘徊,云山雾罩,扑朔迷离,不知归处。于是,只能一直苦苦追寻,不断尝试“望尽天涯之路”,而文本解读的深度、高度、广度却依然无法企及。

确实,文本解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层次。观察一线教师的文本解读现状,存在着以下三个比较明显的误区。第一个误区,我称之为“有多少往事可以重来”。很多教师不解读也可以直接进入课堂,上课凭经验,扫一眼课文,就知道该怎么教。数十年如一日,倘若教材不改,完全可以这样一直教到老。第二个误区,我称之为“读你千遍不厌倦”。有部分教师是好学的,但学的方法比较简单——直接从别处拿来,不断阅读学习,之后将解读简化为记忆,照搬照抄他人的设计案例。结果是空留无限感慨,认为名师的课真是无法复制。第三个误区叫“我只在乎你”。有的教师认识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开始重视文本解读,但过分追求对内容的把握,停留在“教好这一课”上。而“这一课”无穷多,“这一课”如果仅仅是学到内容的话,意义就小了。这样微观地累积,不仅教学效果难以实现,而且还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有错误的认识,觉得“学好这一课”就是学好了语文,以为“知道写了什么”就是学到了语文。其实,连语文的门都还没进呢!

关于文本解读,我们的身边不乏理论。比如: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提出的文本解读还原论,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的文本细读法,福建省特级教师刘仁增老师的文本解读语用观,还有文本解释学,等等。这些专家、学者的专业理论,为解读提供了非常好的切人口和理论支撑,这是他们长期执着于研究文本解读后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我建议大家高度关注,在实践之前、之中更多地学习理论。学习,一定会让你对文本的解读有法可依,会让你心里有底。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文本解读经验。之所以称之为“经验”,就是说我的解读方法不一定对,仅是提供参考。为了使大家看得更加明白,我用同一个课例来说我的“四读”文本解读法。

1.第一层次的读,关注“写了什么”

解读文本,自然少不了从内容人手,这也是大家能接受的。第一遍阅读,可以读快一点,因为注意力仅停留在内容层面,对于专业的教师而言,这是需要不断训练、不断提速的。读完之后,明确文本写的是什么,同时留下最初步的阅读感受。这些感受,往往是作家要表达的意思,要传递给我们的意念。当然,不可否认有时会误读、误解,但个性化的理解应该有存在的价值,即便是误读,也有意义。有的时候感受很鲜明,因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的时候感受比较模糊,因为我们和作家的创作有“隔阂”,也许是时代相隔久远,也许是心境相差太大,这些“距离”还需要我们通过进一步阅读去弥合。这一遍的读,心可以比较纯净,态度应该虔诚,同时还可以对文本的写作背景有适度的了解,这更适合往前走一步。以《慈母情深》为例,读第一遍就知道,写的是一个热爱小说的青年,找妈妈拿钱买书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一本书的价格相对来说是很高的,但妈妈非常支持,最后青年梁晓声的愿望实现了。梁晓声先生在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时说,创作这篇文章,并不仅仅是为了写自己的母亲,而是为了向读者描绘出“我们这一代母亲的群像”,我在阅读之后,对“母亲”的形象的确产生了朦胧的认识:母亲是辛劳的、无私的、宽容的。相信在这一个点上,我和梁先生有了一定的共鸣,我也完成了第一层次的解读。

2.第二层次的读,关注“陌生的表达”

紧接着,我会再读一遍。这一遍我更多地将自己的注意力停留在文本中让我感到“陌生”的地方。源自俄国的文学创作“陌生化”理论,这个时候对我很有启发。熟悉的表达,不用解读,也不会引发我的关注。陌生化的表达,会牵绊住我,引发我追踪深思,反复閱读。什么是“陌生的表达”在此不再和大家扯理论,只说说我的感受。读文,感觉有些地方一时半会儿读得不是那么畅快,必须停下来,读得慢,细细想,仔细琢磨,试图弄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会在一些陌生的用词上停留:会在一些陌生的写法上停留:会在一些陌生的式样上停留。再以《慈母情深》为例,文中写到“龟裂”的手。“龟裂”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会查找辞书,细致了解,这一了解不得了,上课时讲解这个词,母亲的形象就活了。又如:梁晓声进工厂向母亲要钱时,作者处理成“一句一行写对话”的形式,让我相对陌生,也引发了我的兴趣,我会仔细琢磨——这么写与普通写法有区别么?还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疲倦的眼睛望着我,我的母亲”,这种排比铺陈的写法,为什么要用?如果直接写出和这样用三次反复出现“我的母亲”,有什么区别?我感到陌生,就要去琢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一琢磨就有价值,上课的时候,这些地方就成了我和学生一起探索、一起关注的文学细节。语文课,探索并品味文学细节,就有语文味。

3.第三层次的读,发现“意义与价值”

读到第三遍,就不要浮在表面,沉下去才能发现意义,解读就有价值。这一层次的读,我们更多凭借之前的阅读经历去思考:这一篇文章在文学之海中的独特意义是什么?存在价值是什么?也就是发现“非读不可”的原因在哪里?也可去揣摩这一篇文章背后的这一类文本。这一篇文章代表这一类文本的哪些共性?能解构出这一类文本的哪些写作模型?这一类文本创作时应依循哪一种原理?这一类文本到底该怎么教?

有了这一层的文本解读思路,我们都可以通过“教一篇”上升为“教一类”,通过“教一类”实现“会写出此类中的一篇”。例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改编自他的中篇小说《母亲》。解读到第三层时,我不禁在想:关于“母亲”这一类的小说,究竟该如何选材?如何布局?用怎样的表述方式?这一篇《慈母情深》写的不外乎是儿子要钱买书的故事,故事本身这么普通,梁晓声是如何让故事感人,成为经典的?小说创作方法中,哪些方法的使用促成了经典的产生?为了让经典传承下去,我们要学到的写作秘诀是什么?思考这些,教学时就设计这些,我的教学就有了与众不同的亮点。

4.第四层次的读,即拓展对比读

当你经历三个层次的阅读与思考之后,基本上就能设计出独一无二的教学。但格局还是偏小,要想提升品位,还可以再往下走一步,进入第四层次的解读。不止于这一篇的读,读同一种类型的文。例如:关于“母亲”,大家分别是怎么写的?梁晓声用第一人称写,林子用第二人称写,还有人写胡适的母亲,用第三人称写,到底用哪一种人称写母亲比较好?这是进行同题比较读:又如:都是梁晓声的作品,不同时期的有什么差别,有什么共性。

通过比较读,可以提升对这篇文本的解读视野,发现文本的独特之处:发现同一个作家在不同作品中隐藏的共同的写作风格:发现同一个作家作品的发展脉络……当我们去做这些对比阅读的时候,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宽度、广度,同时也增加了执教的深度。

在进行了四个不同层次的文本解读之后,我们要做的是“调试”。将所有解读的结果进行综合与梳理,归纳或总结,调试学生能够接受的学习形式,调整出学生能够接受的学习内容,调和出学生能够接受的课堂教学状态。这才真正完成了从文本解读到设计的转变。

必须强调,不同的读者会看到不同的“哈姆雷特”。以上所述,仅提供了我的一些解读经验,并不是标准,也并非唯一。一种参考,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课堂评价语文素养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巧用课堂评价 提高教学效率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