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视角下的地方戏多元借鉴与思考

2018-11-14 12:42
剧影月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扬剧锡剧淮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掷地有声地指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党中央也再一次从战略高度出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明确为我们新时期文艺工作者必须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对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更需下定在面临新形势问题下,不畏闯关的决心。重任在肩,即便荆棘密布,我们也必须勇于担当、大胆探索,敢为人先。

江苏孕育着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传统地方戏艺术精品异彩纷呈,层出不穷,颇具特色。历经世代艺术前辈的辛勤耕耘与艰辛付出,舞台戏剧作品始终稳居国内前列,魅力蜚声海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扬、淮、锡等剧种成为地方传统戏瑰宝里闪耀的璀璨明珠,也是最早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苏传统戏曲。

江苏人口密集,不同区域的文化风俗迥异,伴随地理位置的流布,剧种的传播也风格别具,韵味十足。如淮剧流传于民风淳厚的苏北地区,而扬剧在物华天宝的苏中区盛行,锡剧则诞生在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这三个剧种自身都有鲜明的演唱特点,舞台表现力各领风采。

近年,淮剧和锡剧陆续推出的一系列作品在戏剧非遗保护传承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舞台地方戏已经成功的走出了江苏,在全国范围内崭露头角,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根据中央出台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具体部署,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工作中要不断拓展和开辟建立地方戏演出市场的新途径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在全省大力开展艺术生产的同时,要不断虚心学习兄弟剧种创作的得益经验和举措,兼容并蓄,借鉴魁首优势为己用,汲取已获得的成绩体会,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切实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将扬剧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扶植地方戏的非遗保护传承才不算是一句空话或套话。基于此,如何留住原汁原味的地方演唱音韵,同时在此蓝本上大胆进行曲调创新,设计创作出符合现代舞美欣赏需求,并富有舞台张力的好作品,是摆在戏曲艺术编创人面前亟待攻关的课题。

一、积极打造剧目创编后备队伍,形成优势互补。

曾几何时,扬剧也有过让其它剧种同行羡慕不已的上乘期。建国后,以王鸿、袁振奇、韦人、张宝桢、苏位东、刘葆元等为代表的扬剧剧作家群体坚持笔耕不辍,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既接地气,又与特定时期文艺主流意识相称的难忘作品。扬剧人先后创排出了《百岁挂帅》《白蛇传》《碧血扬州》《珍珠塔》《恩仇记》《二度梅》《挑女婿》《断太后》《夺印》《皮九辣子》《王谯楼磨豆腐》《玉蜻蜓》等传统剧目。时至今日,仍被界内专家和戏迷票友奉为经典的传唱之作,其中的《百岁挂帅》《夺印》等戏更是被其它剧种竞相移植、改编。扬剧传统戏一度的创排能力在华东地区处于领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受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在一段时间里,镇江扬剧出现了巨大滑坡的低迷孽境,究其原因有四:一是缺乏专业的扬剧编导团队,遗失了进行大型剧目的创排能力,表演承接梯队脱节,演艺人员整体队伍出演明显力不从心;二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专业队伍萎缩,一些剧种流派传承的老艺术家、老演员因年势已高,大多退出舞台演绎。而部分青年骨干演员因演出机构合并纷纷改行,传统戏后继乏人现象严重;三是自发的民营传承组织从受众面上难以发挥进一步保护和传承的作用,为生存而进行着维系式个体演艺。四是保护经费严重不足,人员培养及新人才的引进、舞美设计运行等受条件瓶颈限制,显得举步维艰,后劲不足。

尤其近年,镇江扬剧在选取剧本创编和导演时,我们更多的还是依赖于第三方的引入。如果想实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传承的意愿,仅靠几部优质剧目、仅靠几位知名演员的单薄发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必须要修足内功,激发起本土内部潜藏的创作资源,内修外攘,只有这样,扬剧这潭清泉才能不竭地潺潺而流、喷珠吐玉、甘甜四溢。

值得借鉴的是,现今的广大淮剧演职人员能耐得住寂寞,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依然对淮剧艺术初心不改,创作中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不辍努力,是其剧种能在当今社会演艺大潮中站稳脚跟,遥遥领先的成功根本。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他们扎根于苏北地区的土壤,沉醉于不断的摸索创作和编排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淮剧的市场份额和美誉度在国内戏剧舞台不断攀升。尤其进入新千年以来,淮剧界相继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编导、主创人员,正是这种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孕育出《小镇》《留守村长留守鹅》《菜籽花开》等一台又一台高质量的淮剧作品,新作如雨后春笋般相继问世,构成了江苏地方戏表演一道亮丽风景线。

诚然,艺术是没有界限的,人才和资源的合理流动确实也无可厚非,创编人才的缺失正是限制扬剧发展的最大掣肘,也是非遗传承过程中急需面对的重点事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扬剧只是一个地方剧种,观众对于剧情构架、声腔模式、演员的表现方式等都形成了地方概念化的套路思维。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保留其特有的艺术精髓,提炼和加工融合现代舞台美学观和意识流的良品,在唱腔做派等方面,适当取舍,并注入其他剧种的艺术格调,以人为重要传承载体,进一步包装、设计与创新。

二、充分发掘利用自身创编源泉,抱团取暖取长补短。

本着保护延续的核心理念。既要做到不丢失扬剧的本原,也要做到在不断的传承传播中的舞台吸睛。当然,从第三方引进优秀编导有着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对于艺术表演的真知灼见,但是这种认知不见得完全就是和扬剧的本土文化、风俗特色所相符的,扬剧的事情还是应该由扬剧人自己来做。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该闭门造车,相反,我们更应该吸收其他优秀剧种的丰富传承见地,多交流、多取经,以博采众长来丰满自己的本土剧目的羽翼。只有沿着这条思路,才能将一些好想法付诸于实践。

我们知道,作为地方剧种,在当今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的大社会中,艺术的生命力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作为弱势群体,如果还存在各自为阵、厮守自家一亩三分地、执念于固步自封的地方本位思想,将会对整个地方剧种的传承和保护起到极其负面的不利。纵观如今扬剧界,虽常有一些演职人员的横向交流,不同地域的剧团之间也有一些演出上的互动,但相比于锡剧,我们协同发展、抱团取暖的意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扬剧内部的潜质和动能并没有完全被释放。

值得称赞的是,省内的六家锡剧院团早在2015年就组建了锡剧联盟。他们牢固树立大锡剧的经营理念,通过在苏南各地巡演明星版《珍珠塔》,积极促成青年演员的跨地区拜师学艺,一线知名演员参与县级剧团的新戏排练,成立长三角戏曲传承互通平台,以陆续举办优秀青年演员系列专场、锡剧流派演唱会等形式,加强各地锡剧院团、戏迷之间的常态化的合作和交流。运作至今,已有数十家锡剧院团响应并积极参与其中,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形成剧种互助模式,协同联手发展。

从锡剧抱团取暖的成功做法,对我们扬剧起到了得力的参考和学习作用。纵观镇江扬剧近年所取得的不菲成绩,有目共睹。随着江苏镇江市政府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责任担当意识的加强,不拘一格地大胆引进地方传统戏传承领军人才,带动梯队突破困境,促使现今镇江扬剧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日新月异,《花旦当家》《完节堂1937》《红船》等一部部优秀的剧目前后入选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地方戏突出贡献奖、省文华优秀剧目、表演奖等,这些屡获的殊荣打破了镇江扬剧在全国地方戏舞台上的寂静,成为省内地方戏创新的标杆。如果说要做到更上一层楼的话,我们必须立足扬剧市场的实际情况,加深区域联合,携手打造,形成实现南京、镇江、扬州地区扬剧界的齐头并进,构建“三足鼎立”的良好传承纽带。

三、协同联手形成区域一体化格局,共谋地方戏传承发展。

在戏剧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我们有工作的起点,但永远不会有终点。我们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宗旨出发,整合内部的资源和骨干力量,通过各种媒介宣传,进一步扩大扬剧的受众面和社会知名度,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有机会切身感受到扬剧优美的曲调和动人的台风。如果能实现这样的期盼,扬剧艺术就能在全新的舞台上得到更加绚丽的绽放。

从目前扬剧整体呈现的状态看,特别是从镇江地区剧种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在精品艺术工程项目、骨干演员的打造等方面确实任重道远,更待厚积薄发。我们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去做,还有很多保护传承的功课值得思考研究。

首先,凭借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快车,实现三地扬剧的一体化协作,怎样使扬剧这个剧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和人才的互通,让三地的扬剧从业者,在保留各自鲜明艺术特长的基础上,怎样取长补短,为各地扬剧地方特长剧目的弘扬与拓展,提供全力无私的支持,并搭建好演出协作平台,这都需要大局观念的共识。

其次,相关职能部门应将创作人才的培育提上议事日程。扬剧是传统的地方曲目,在角色扮演中不仅需要为观众呈现所熟知的一线演员,更需要舞台感染力强,功底深厚,扮演拿捏得当,表演给力的演出团队的整体配合。怎样找到高水平的剧本创作、编导、舞美、音乐等人才,恰恰是我们在打造每一部新作中常常最为苦恼和纠结的问题。可以认为,相关的主管部门应从政策层面对此加以倾斜,尽快出台相应的筹划策略,在资金、前后台筹备、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多渠道孵化运作和打造支撑,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区域合作团队。

最后,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日益便捷,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交流平台,全方位的学习兄弟剧种的有利做法。研习兄弟剧目特长,广泛吸纳各界人士对于戏剧艺术的意见和建议。将他们的成功经验得法引入我们的日常实践专业中。当然,这样的引进一定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和反复检验,切不可不合实际地班门弄釜,盲目追随。

综上所述,扬剧发展的春天如约而至。作为新时代的扬剧工作者,要想在争奇斗艳、门类众多的地方传统戏中能达到呼之欲出,一枝独秀地粉墨登场,演绎出曲尽其妙,令人回味的好剧目,就更需要正视自己的弱项与不足,我们做的是要开阔胸襟,打开视野,吐故纳新,通过对扬剧地方戏的融汇贯通,精心包装和整合,使百年扬剧更加韵味醇厚,华彩俊逸,自成一格。我们坚信,经过新思想、新理念的不断渗入,精心打造下的扬剧“非遗”地方戏传统艺术今后一定会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扬剧锡剧淮剧
淮剧还好吧
建构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思考与实践
锡剧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研究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江阴锡剧的传承与普及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分析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