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在锡剧演奏中的运用

2018-11-14 12:42
剧影月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锡剧扬琴和弦

锡剧,俗称“无锡滩簧”,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由无锡、常州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的发展而成,其后又陆续吸收了江南民间“采茶灯”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成为正式的舞台艺术。“无锡滩簧”先进入上海,接着“常州滩簧”也进入上海,在上海逐渐合流而同台演出,所以一度被称为“常锡文戏”。

新中国成立后,锡剧从原来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长江三角洲。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陆续组成了四十余个锡剧团,一跃成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被誉为“太湖一支梅”,列为江苏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锡剧主要有三大曲调:簧调、大陆调、玲玲调。这些曲调柔和轻快,富含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另外锡剧还从苏南各地的民歌中整理出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调和特色的江南民间小调融合进锡剧唱腔,如《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伴奏乐器有板胡、月琴、琵琶、唢呐、扬琴等,极具古韵。新中国成立后,锡剧开始整理改良传统曲目,如《双推磨》《秋香送茶》等,在音乐和表演上都作了重大改进,同时,也新编了一些现代剧,如《红色的种子》《姑嫂练兵》等,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本是件外来乐器。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随着中西经济和文化的频繁交往,早期扬琴经由海路和陆路两条线路传入中国境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民间为说唱伴奏,曲艺伴奏,期间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精华,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后来,一些民间艺人将一些器乐合奏音乐改编成为扬琴独奏曲,扬琴便开始有了独立的音乐作品。

首先扬琴在乐队中的作用:扬琴加入了锡剧乐队后,多数[清板]特别的[大陆调][玲玲调]中的[清板]就有琵琶和扬琴一起来完成伴奏。这种形式使锡剧的[清板]有了立体感,而琵琶和扬琴之间经过长期的磨合,就会产生一定的默契,同时也会形成一中自然的互补。特别是在一些传统唱腔的即兴伴奏中简繁疏密恰倒好处,轻重缓急手法一致,这种珠联壁合,黄金搭档式的伴奏,为演员的[清板]演唱起到了增光添彩的作用。因为扬琴的特有性能,因在特定的情况下,有时就有扬琴单独来伴奏,起到独挡一面的作用。

其次在人物情绪上的推进作用:在扬琴伴奏过程中,演奏员可以根据曲目中的人物情绪,加入一些短轮,分解和弦及点状流动和弦弹奏技巧,可以凸显出锡剧的情绪,演奏出较为美妙的旋律,在提高伴奏欢快氛围的基础上,发挥活泼艺术特色的优势。例如《窦娥冤》就是伴奏的旋律下行,并且伴奏的节奏较舒展,风格特别委婉,可以达到柔和深沉和浓郁的抒情效果,演奏出人们的内心活动。

而《大儒还乡》其中一唱段,主要因为该剧情的速度较快,唱腔简洁、明快,因此扬琴演奏员在演奏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重运竹的轻重有序,虚实相间的优势,同时,可以利用齐竹,柱式和弦等扬琴伴奏技法,顺势渐进,使整部剧听上去抑扬起伏,干净利落,恰到好处。

最后再说一说扬琴剧情推进上的作用:在许多时候,演奏者通过由慢渐快地逐步过渡到轮音,使打击乐与扬琴的结合,铿锵有力,并在极高涨的情绪中结束全曲。这种常用的技法经常运用在剧情或高潮收尾之中。例如:在大型锡剧《风雪寒梅李三娘》中风雨夜寻子那场戏作曲家在利用连续上、下行的旋律进行与半音阶上、下行进行描绘了“风雨交加”的环境同时,不协和的和弦也象征着封建势力和黑暗势力的狰狞;“风雨”是一个情景交融的乐段,简短的主题乐句和大量的半音进行,表达了风雨交加的环境和人物内心的兴奋紧张,力度变化复杂又要衔接自然,演奏上必须熟练自如,不能有半点模糊之处。结合灯光舞美和演员精湛的表演力,才能更好地向观众展现这一情境。再例如,《好人俞亦斌》戏中一幕主题曲的设计非常有特色,和弦音色饱满,这可以使演奏者的表现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将乐器的性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也最终完成对整个人物的塑造,将故事的发展推向最高点,使听众产生强烈的震撼。

总之,扬琴伴奏在锡剧中发挥着良好作用,是促进地方戏曲快速发展的依托,只有将具有效应用在锡剧中,才能发挥它烘托气氛,突出风格特点,深化主题的优势,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

猜你喜欢
锡剧扬琴和弦
浅析中国扬琴重奏的现状与发展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建构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思考与实践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锡剧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研究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江阴锡剧的传承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