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度”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探析

2018-11-28 07:35吴建荣
名师在线 2018年8期
关键词:轴对称小数长方形

吴建荣

(浙江省庆元县江滨小学,浙江庆元 323800)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效性教学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材本身的挖掘等三者关系的融洽处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其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以此来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1]。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增加一定的练习密度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这句话强调了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都要进行大量的练习,熟悉以后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地步。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正式接触数学的最初门槛,要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学好高年级的数学做好铺垫。教师每次在课堂上应设计大量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现学现练,并且加以巩固,以后遇到与此类似的数学知识就能够自主迁移,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

比如,《加与减》的内容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计算题目:6+6=?5+7=?3+9=?5+5=?13+7=?10+10=?20-10=?然后告诉学生首先算出答案,就有一支钢笔作为奖励,通过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他们快速地计算出答案:12、12、12、10、20、20、10。通过计算结果,学生可以得出:由不同的数相加可以计算出同一答案,这样会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而不是局限在一种思维模式里,认为只有6+6=12或5+7=12又或者3+9=12,从而放弃思考其他的可能性,不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导致思维僵化。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呈现一定的练习密度,不但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养成爱动手的习惯,培养学习意识,而且大量的数学练习可以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会到强、由强到精,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渗透一定的学习难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所讲的教学内容和设计的题目要难易适中,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的同时,能适当地拓展课本知识,增加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积极思考,认真理解,保证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比如,在讲到《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简到难的授课顺序,以最简单的三角形为教学案例。轴对称图形是沿着一条线折叠,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所以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学生根据定义回答:三角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比如直角三角形无论沿着哪条线折叠都无法重合;但等腰三角形因为有两边相等,沿着垂直于底边的直线折叠能够完全重合,因此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这时教师要夸赞学生思考得很周全,然后又问道:正方形、长方形、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分别有几条对称轴?学生思考后答道:都是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四条、两条、无数条。

三、设置一定的进步“梯度”

小学数学每一单元的计划制订,以及每一节课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必须呈现一定的梯度,这个梯度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学情,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让整个教学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使得教师有目标地教学,学生有方向地学习。

比如,学习《认识小数》这一节内容时,教学重点是:小数的认识;教学难点是:一个小数可以换算成十分之几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同样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教师在黑板上写下:1、0.5、2、9、0.8、0.1、0.6、10;然后让学生将所给的数字分成两类。学生观察后分出:①0.5、0.8、0.1、0.6;②1、2、9、10。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组是本节所要讲的小数。然后以米为单位为例: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10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而将一米分成100份,每份是1/100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这样让学生在“梯度”中既掌握难点和重点,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取得进步。

四、呈现一定的人文“高度”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这说明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在教学中也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数学问题。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事情,这样看待问题才会全面。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每一节课上,都要对上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回顾,并且设计一些练习题目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对每节课的数学知识都能进行自我构建,形成一个系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讲授《表内除法》这一节时,教师先在课堂上针对《表内乘法》,带领学生进行回忆并且设计练习题目:2×2=?3×4=?5×8=?7×9=?9×9=?4×8=?并请学生在课本上写下来,在课下进行批改,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欠缺,以此做出补救。这样学生在下次复习时也会重视这些错误,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会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并在其他学科中也能养成及时复习、及时改错的学习习惯,使得各门功课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五、思考一定的问题“坡度”

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来达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时思考一定的问题“坡度”是一种艺术,也是每个教师必修的功课,以此让学生能够有思路、有方向、有目标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书面、桌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所求面积,长方形面积是长乘以宽,紧接着以长为4、宽为8的长方形为例,求其面积。学生回答:4×8=32。教师继续列举:一个长方形面积为52,长为14,宽为多少?学生回答:52÷14=3;然后教师说:一块长方形的鱼塘,周长是1800米,长是宽的两倍,这块鱼塘的面积是多少?学生思考5分钟后写出:1800÷2=900(米),900÷(1+2)=300(米);300×2=600米;面积为:300×600=180000(平方米)。教师通过辅导学生解决一系列不同难度关于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并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活学活用,不断启发学生的智慧,拓宽理解的深度。按照一定的“坡度”提出有效的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更能激发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上升到更高一级的水平。

结 语

总之,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创造性地学习。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并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学会运用数学知识,真正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一强.关注细节,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7(30):19-20.

[2]樊朝霞.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7(28):45-46.

猜你喜欢
轴对称小数长方形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轴对称》巩固练习
小长方形找朋友
有多少个长方形
铺瓷砖
巧替换,妙解答
“轴对称”复习点睛
感受“轴对称”的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