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让学 智慧引思

2018-11-28 07:35
名师在线 2018年8期
关键词:加减法所学过程

陈 红

(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小学,江苏盐城 224000)

引 言

“让学引思”教育理念是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相关专家对当地学校提出的教育改革新要求。其中,“让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课堂的时空维度中要保证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活动正常开展和切实发生。“引思”就是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过程。总体来说,“让学引思”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尤为如此。

一、课前“让学引思”策略

利用课前学习可以体现学生本位的学习模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前主动学习,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小学数学课前学习就意味着上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针对下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循序渐进设计“引思”内容。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激发学生思考的潜能。课前引导有问题引导、复习引导等多种方法。

问题引导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难易适当的基础性问题,激发起学生温故而知新的认知动机,有效地巩固以前所学知识,通过所学知识进一步探索新的内容和领域,把“让学”和“引思”理念落到实处[1]。例如在进入长方形面积的学习步骤之前,教师可以进行如下问题引导:利用几个长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三个或以上的长方形,在观察和计算的过程中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关系。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这个规律:每次摆出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和排数与长方形的面积密切相关。这个课前实践探索活动,对于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复习引导重在课前的实践和完善,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设计二者相互关联的复习题,换句话说就是新的课题设计要与旧知识有关系。这一教育理念早在前秦孔子那里就开始了实践。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把握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新知识的良性学习开启道路,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建立在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课前复习引导环节,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整数和小数加减法让学生实践和练习,使学生在学习加减法计算过程的基础上,思考相同数位对齐的计算规律,为小数、整数、分数加减计算法则融会贯通的学习过程奠定基础,为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习规律和模式开辟道路。

二、课中“让学引思”实践

1.小组互动教学模式

数学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的核心内容,首先体现在互动学习过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创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这是数学学习过程的最佳模式。例如,小组合作可以体现互动学习模式。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引导,使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爱上这个学习模式,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共同发展。又如,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的探究性题目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把31根同样长短的火柴分别摆出不同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四边形……摆完之后,记录下最多摆出多少根,以及每次剩下多少根,最后要学生用数学算式表达出自己摆出的结果。这个过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通过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具备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总结,使学生充分认识除数、余数、被除数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互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2.在疑问中开启的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质疑,在质疑中不断辩证创新。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认识能力不足,针对学生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教师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帮其扫清障碍,通过合作探索、质疑解惑、深入思考的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质疑解惑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问题;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解疑。对于典型问题或者是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借助集体讨论的方式予以解决,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启发点拨解决问题,还可以以做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总之,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充分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兴趣特点皆可选择。

(2)巩固归纳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出疑问、解释疑问,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全面化、完备化,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验证教学效果。在课堂疑问探索阶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3)教学评价过程。教学评价过程要多元化、生动化,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策略,注重情感、价值观、知识体系等多元化、生动化的评价模式,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互渗透的方法,要欣赏学生的成功,感受学生的快乐,分享学生的思想,正确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经过。

三、课后“让学引思”过程

课后学习的好处颇多,具有巩固性、检测性、拓展性、探究性、延伸性等良性特征[2]。教师要在课后设计一些有规律和迁移性的练习题,指导学生在条分缕析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力衔接、有效融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后设计的拓展性、探究性强的题目,可以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学生的思维习惯。在课后引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多提供些知识拓展性的题目,布置一些实践调查型的任务或者安排一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数学技能阅读,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无穷奥秘,在实践之中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十分有效。

例如,在学习“升与毫升”这一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观察各种容器,认识它们的容量,或者采用自制的容量器进行实地试验。这些课后实践将丰富学生的生活,同时可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认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课后问题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运用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写数学日记等作业,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体会到数学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这样不但巩固了课本所学到的知识,拓宽了视野,赢得了学习效率,还可以使思维达到一定的高度。

结 语

总之,“让学引思”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选择,对于多元化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丰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丰富了数学课堂,塑造了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从而使数学教学过程得到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杨红干.让学·引思——《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与思考[J].教育视界,2016,(12):34-37.

[2]万永霞.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吉林教育,2016,(41):32.

猜你喜欢
加减法所学过程
做好田野加减法 优质产品多起来
非所学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非所学
环保督察:洛阳做好绿色“加减法”
加减法的由来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