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多元支架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

2018-11-28 07:35徐梅英
名师在线 2018年8期
关键词:计时周长长方形

徐梅英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光明中心小学,福建南平 353400)

引 言

小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各方面能力正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学习数学知识时,需要一定的外因帮助,才能达到知识核心。因此,教师要多元观照课堂教学因素,利用创新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创设协作程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优化评价形式,找准学生能力提升点,强化学生数学品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建导入支架,激活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情境设计除了要关注趣味性,更要注重实用性。教师根据教情和学情实际展开相关设计,以提升教学情境应用效率。教师创新教学情境,努力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着手,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情境设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等特点,为学生呈现视频、动画或者生活案例等,获取学生认同感。学生的数学思维被激活,学习内驱力十足,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值得期待[1]。

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一天的时间》,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计时法,学会与普通计时法相互换算,并能够准确推算时间差。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妙妙的一天,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找出几个时间点:妙妙上第一节课、午饭、下午回家和看新闻联播时间,并强调利用视频中的时间回答。时间信息醒目,学生能够迅速找到上午8点、12点、17点、19点。此时,学生对后两种计时办法比较好奇,教师顺势讲解24时计时法。学生通过比较,得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所表示时间的关系。教师随机让学生计算第一节课到午饭经历几个小时等。

二、创建互动支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只依靠记忆和练习,动手实践、探究和交流更必不可少。教师为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探索的机会,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数学经验,创设课堂协作环节,列出具体操作步骤,同时可以使用竞赛活动,使学生更愿意融入课堂探索。这样学生才能在协作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尽快建立学习认知体系。

如学习《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重在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有序、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探索数学规律。教师侧重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索搭配规律的过程,设计游戏活动。课堂展开后,教师提问学生:教师如何点名才能不漏掉任何一个学生?学生回答一排一排或者一列一列的,这样有秩序,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任何学生。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同桌之间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活跃课堂氛围,接着让学生小组之间把可能的搭配情况列出来,提示学生可以设计出表格,这样看得清晰,也不会遗漏。随后,教师给出衣服卡,上衣2件,裤子3件,让学生用连线的方式,列出搭配情况。在协作程序的引领下,学生进行探索,明确搭配中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

三、创建评价支架,强化学生数学品质

教师要优化评价形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凸显评价科学性和灵活性,给学生带去更多启迪和醒悟,为课堂教学注入鲜活动力。

如学习《长方形周长》,课堂展开后,师生先明确周长的概念,紧接着一起探究长方形的周长,教师给每个学生一个长为10cm、宽为6cm的长方形,让学生想想用什么办法,可以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的学生迅速用尺子测量,得出周长是32cm。教师及时表扬这个学生,虽然有时长方形边长超过学生尺子时,这种办法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这表明学生积极思考了,适当的赞扬很有必要。又比如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公式时,直接用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这种敢于迁移、尝试的精神同样值得表扬。在两个活动中,教师随时关注学生表现,对学生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并让同组学生互评,为学生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结 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科特征设计教学环节。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创新教学情境、创设协作环节、优化评价机制等,观照多元制约因素,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学习,顺利启动学生数学思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全面塑造学生数学品质。

[参考文献]

[1]刘天星.新课改下数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7,(5):175.

猜你喜欢
计时周长长方形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畅游计时天地
圆的周长
腕表计时2.0
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化
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吗
小长方形找朋友
计时工具
有多少个长方形
铺瓷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