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策略初探

2018-11-28 07:35陈丽婷
名师在线 2018年8期
关键词:小丽数学知识意识

陈丽婷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362300)

引 言

数学应用意识是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心理倾向性。生活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当学生遇到一些问题时,能积极主动地从数学思维的角度出发,从而解决问题,这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设计应用问题,借助实践训练,帮助学生深度挖掘数学知识内涵,启动探究思维,激活应用意识,进而形成独特的数学能力。

一、引入生活实例解析概念内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数学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影响。数学概念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晦涩难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例,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感知。借助生活中的小知识,学生学习定义、概念的积极性,更容易被激活[1]。

在学习《图形分类》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如脸盆、镜子、水杯、书本以及其他图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品的几何图形。这时学生就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图形知识来解决问题。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立体图形,什么是平面图形吗?”学生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此时,教师以多媒体展示的生活物品为例,为学生讲解概念,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更加高涨。借助生活中常见实物进行概念学习,学习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二、设计应用问题获取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内心产生疑问时,心理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学习知识的意愿更加强烈。问题是连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纽带。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借助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精心设置例题,成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可以此为突破口,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例题的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应用之广泛。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孩子,趁着商店搞活动,他购置了一些学习用品。商店的铅笔是5角钱一支,橡皮是3角钱一块,尺子是4.5角钱一根,文具盒是2.3元一个。小明要买四支铅笔、两块橡皮、一根尺子、一个文具盒,请问他买铅笔要花多少钱,买橡皮要花多少钱,买尺子要花多少钱,买文具盒要花多少钱?”教师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设置应用题,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实用性和趣味性也比较突出,这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他们纷纷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借助实践训练深化应用意识

运用数学思维观察、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是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1]。教师要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整合社会生活信息资源,以生活为基础,设计实践训练题,让学生在具体训练过程中,思维被激活,认知能力逐步提升,掌握数学要理,生成应用意识,提升实践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特点设计这样一道实践训练题:小丽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小丽买了火腿肠、花生、酸奶各一个,火腿肠每根4元,花生每包5元,酸奶每盒7元;小丽的妈妈买了一提卫生纸,价格是25元,两包方便面,每包2.5元。小丽的妈妈付给收银员100元,假如你是收银员,会找零多少元?对这样的实践训练,学生会感到特别新鲜,愿意主动解决这些问题。与生活接轨的实践训练,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结 语

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提到要“举一反三”,这说明数学的终极目标是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接轨势在必行。当然,教师也必须意识到,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夯实理论知识,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应用问题,为学生的实践训练做好铺垫。通过这一系列的系统化教学,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定能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尤春丽.立足生活实际,切实培育学生数学应用意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2):25.

猜你喜欢
小丽数学知识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小财迷
要笑一整天
《无我》:一具身体,两种意识
武大十大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