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感悟、明德—小学品德与社会游戏教学探究

2018-11-28 07:35
名师在线 2018年8期
关键词:缺点筷子卡片

朱 帅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江苏南通 226006)

引 言

在以往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不讲究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灌输正确的理念,殊不知道德是最怕说教,这种教学方式能起到的实际效果是微乎其微的[1]。笔者有感于这种方式的落后,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发现采用游戏教学这种方式,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遵循了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且游戏教学一扫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所带来的沉闷课堂气氛,使得小学生能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加高涨,因而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地和大家分享一下本人是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开展游戏教学的,希望能对其他教师有所启发。

一、在合作游戏中领悟合作的真谛

在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合作中》的教学中,为使学生充分领会合作的真谛,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两个游戏。

游戏一:笔者给学生找来一些筷子,先是给每个人发一根,然后让他们折断。所有学生都轻轻松松、毫不费力地折断了。这时笔者举起一把筷子问学生:“谁能把这一把筷子折断?”有不少学生自告奋勇地举起了手,看来之前的环节给了他们一些盲目的自信。于是笔者让举手的学生依次上前来试着折断这一把筷子。结果可想而知,所有人都失败了。笔者适时地说:“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单独的个体就像你们手里的筷子一样,可以轻易地被折断,但是当很多个体联合在一块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容易被击倒了。同学们,这就是合作的力量。所以当你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永远不要试着自己解决,连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们都已经联合起来了,何况是你们呢?”

通过折筷子的小游戏,再加上笔者的一番话语的引导,学生真切地明白了合作的力量。

游戏二:笔者将学生带到了宽阔的操场上进行了一场另类的赛跑游戏。这个游戏是这样的:用绳子将一个学生的右脚和另一个学生的左脚绑在一起,按此绑下去,可由两人一组或者更多人一组。教师可根据情况自行决定,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准备。准备完之后,比赛开始。可以看到有的组合作得很好,所以跑得比较快,而有的组合作得不好,跑得比较慢,甚至中途有跌倒的情况。比赛完毕,笔者请合作得最好的一组给大家分享取胜的心得。最后,笔者总结:“上一个游戏我们知道了合作的力量,这个游戏告诉我们当我们合作的时候,实际上每个人就像这样被绑在了一起,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分子,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行动,而不顾其他人,这样做的话,结果你们已经看到了。合作讲求的是配合,而不是个人主义,这就是合作的精神。”

如此一来,通过这两个游戏,学生既了解了合作的力量,又明白了合作的精神,懂得了合作的真谛。

二、在集体游戏中增进对自己的认识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常用这句话教育弟子。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见认识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并非是完美无瑕的,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谁》中就有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的教学任务。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笔者在课堂中开展了一个集体游戏。

这个游戏是这样的:由于每个人都不愿承认或是难以意识到自身的缺点,所以,笔者制作了一批小卡片,卡片上写有班里每个人的名字。笔者将这些卡片发给学生,并确保不会拿到写有自己名字的卡片。学生拿到卡片后根据上面的名字写几条这个学生的缺点,然后教师把卡片收上来,再发回去。如此反复进行几次,后面的同学可以针对前面学生给出的缺点表示认同或者不认同,认同的打上“√”,不认同的打上“×”。最后,笔者将这些写满了缺点的、打满“√”和“×”的卡片发给学生本人。这样一来,通过匿名的集体游戏,学生本着游戏的心理,既避免了学生之间可能发生的不愉快,又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增进了对自己的认识。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学生获得了进步。

三、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激发参与意识和体验意识

有一句流传极广的现代诗:“我为自己无法成为每个男人和女人,向所有的人致歉,我知道在有生之年我无法找到任何理由替自己辩解,因为我自己即是我自己的阻碍。”由于每个人有着不同的身份,所能经历的事情也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局限,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难以理解和隔阂[2]。扮演角色游戏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体验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的理解,冲破自己的局限,成为一个更好的、更有同情心的人[3]。游戏活动时,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担任角色,在表演中深化角色认知和体验,从而实现社会角色的内化和社会责任的强化。

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想想他们的难处》时,笔者就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增进学生对于残疾人的理解。这个游戏是这样的:学生都是身体健全的人,很难理解残疾人生活的不易。所以,笔者就让学生扮演一个失去双手的人,让学生背过手,然后进行喝水、翻书、写字等行为。结果可想而知,学生都进行得很困难,都表示不可能做到。通过这个简单的角色扮演的小游戏,学生明白了残疾人的不易。然后,笔者又从网上找来了真的失去双手的人的励志故事。学生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毅力所折服,在充满同情的同时又对他们有了深深的佩服和尊重。如此一来,通过这个角色扮演的游戏,学生成了一个更有同情心、同理心的大写的“人”。

结 语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指向于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个体社会化的健康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指标上没有语、数、英课程那么直观具体,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上容易流入枯燥说教灌输的熟套思路,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反感,降低学习的实际效果。游戏环节的有效介入可以让品德与社会课堂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和蓬勃的活力。游戏的经历为每个人的童年留下了快乐的底色,游戏精神成为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必需因素。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游戏活动中的合作竞争、角色认同等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行动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9-23.

[2]李颂.数字故事: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的故事大赛”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1,(03):44-46.

[3]李传洪.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8):66-67.

猜你喜欢
缺点筷子卡片
卡片排一排
倒过来的卡片
竹筷子
Chopp ed!
跟踪导练(五)2
一张卡片
筷子礼仪
缺点背后的阳光
挨打有因 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