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动态生成 打造活力数学课堂

2018-11-28 07:35
名师在线 2018年8期
关键词:预设动态三角形

丁 芹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梁徐中心小学,江苏泰州 225526)

引 言

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促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谐。《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有明确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统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数学知识的传播者、引导者以及组织者。”由此可见,要想达到“教学统一”的局面,教师必须对自身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优化,并认真思考、反思每一节数学课堂的教学,重视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促使教学整体从以教师为主逐渐变成以师生间的互动为主的模式,同时还需注重课堂资源和话题的生成、交流以及共享,这样才能促进动态数学课堂的构建,也才能促使课堂重新焕发色彩、活力以及生机[1]。

一、巧用意外,顺势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意外问题”出现。当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探讨时,其思维就会相互碰撞出“火花”。如果教师不能合理处理这类“意外”,那么将会影响动态课堂生成的质量。

例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有一位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步骤来教学,即猜想、操作、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刚开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且教学的气氛也非常浓厚,而学生也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出了“只有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相加之和比第三边大时,这三条边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结论。但面对这样的结论,有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如果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5cm、4cm和7cm时,只需要对比出5-4<7、7-5<4或者7-4<5,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这三条边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了。而在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并没有及时对该名学生的言论进行评价,导致该名学生不明白这个见解是否正确,然后便陷入了疑惑中。教师不理不睬的态度让这名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都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容易导致课堂失去很多由动态生成的资源。

当数学课堂上有这样的“意外”出现时,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一点,结合教学实际,准确把握好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快速抓住这个“意外”,然后顺势让动态资源“生成”。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几个算式:87-78、70-37、46-29、65-21、89-54、73-60,并让学生计算出来,然后再将自己在计算时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大多数学生在计算之后都陆续发现了上面的算式有三道题不属于退位减法。而学生A则很快地发现不一样的地方:“老师,我觉得87-78这道题很特殊。”教师高兴地追问道:“怎么特殊了?”学生说:“87和78这两个数都是由相同的两个数字组成的,只需将十位和个位交换一下,就能得出相减的差为9。”然后教师做出很惊讶的样子,问:“结果真的如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紧接着,学生进行了反复的举例、分析和讨论,最后证明了学生A的结论。在解决了这道算术题之后,学生A的信心倍增,并主动投入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忽略了这意外出现的“火花”,那么就会与生成性资源错过,而教师的态度甚至还会对学生感悟数学、思考数学、探索数学的主动性及积极性造成影响。也就是说,只有正视“意外”,才能让教学变得生动,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动态的生成。

二、合理预设,促进动态生成

促使课堂动态化并不是说我们要将课堂预设全部摒弃掉而过分追求数学课堂动态的生成,这是片面的理解。相反,要想促使课堂逐渐动态化,就必须加强课堂的预设。通常课堂教学具有活动明确、目的明确、内容具体的特征,因此,想要促使动态的生成就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状况和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合理安排课堂预设[2]。同时,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进行预设时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方法措施以及步骤,综合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并注意教学的深度和学生数学的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教学环境,也才能确保动态生成的效果。另外,预设完成后,教师还需充分考虑一些超出预设范围以外的状况,并针对问题快速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才能促使动态生成变得具有灵动性及创新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很多教师在教到“稳定性”这一块时常常会让学生动手拉一下道具三角形的框架,从而得出了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结论,或者是设置一个“关于修理将要散架的凳子”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很多学生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常常会直接按照三角形特性给摇晃的凳子钉上长短合适的木条,并使木条和凳子两边呈一个三角形状,从而固定住凳子。而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就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即横着钉上木条,使其形成一牢固的四边形,其实也能固定好凳子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需要在有意识预设时认真分析教材,并端正自身的预设态度,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从而正确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牢固性和图形稳定性存在的一些联系和区别。这样一来,教师才能够运筹帷幄,科学控制课堂,让精巧的预设更好地促进数学动态课堂的生成,并让课堂散发出不一样的精彩[3]。

三、实践操作,深化动态生成

让学生动手实践是高效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性的操作不仅能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增加学生的参与性,还能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并采取措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加强学生集体、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生生互动的效果,从而促使数学课堂产生更加丰富的生成资源。

例如,在对《圆的认识》进行教学后,学生已经对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掌握了关于画圆的技巧。而为了巩固他们的学习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圆形知识来自己设计出有趣的图案。又比如,在对《面积和周长》进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然后要求每一个小组讨论如何利用一个个小正方形来拼出漂亮的图形,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拼得最多。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通过合作与交流拼出了很多图形,甚至还有小组分别计算出了每一图形的面积以及周长。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了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区别,还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并让课堂变得更加和谐、欢乐,从而进一步拓展、深化了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

结 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时,教师需预先进行有意识的课前预设,并善于捕捉课堂中意外产生的“火花”,然后巧妙地加以利用,才能促进课堂动态的生成;同时,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巩固新知,还有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有利于打造活力、生动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钱颖.新课标下数学课堂的实效性研究[J].成才之路,2015,(28):64.

[2]杨惠翔.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促进有效教学[J].好家长,2015,(37):100.

[3]伍健龙.“动态”与“情思”共舞课堂[J].华夏教师,2016,(02):61.

[4]蔡建华.动态生成——让数学课堂凸显智慧的魅力[J].青海教育,2016,(Z1):89-90.

猜你喜欢
预设动态三角形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动态
三角形,不扭腰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三角形表演秀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如果没有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