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生动手操作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8-11-28 07:35
名师在线 2018年8期
关键词:摸球笔算小棒

朱 桢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江苏常州 213000)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动手操作,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

一、慎选操作材料,避免无关干扰

案例:《认识物体》教学片段

《认识物体》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课前,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各自准备一套积木。

师:每个小朋友的手里都有一套积木,你能向同桌介绍一下带来的积木吗?(同桌两人相互介绍)师:你能把这些积木分一下类吗,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类?

(学生开始把桌上的积木进行分类)

但是由于学生带来的积木色彩斑斓,造型各异,大家看着种类繁多的积木无从下手,还有的索性玩起了搭积木。一节好好的数学课变成了玩具活动课。最后,教师只能让所有学生停下来,拿出自己准备的物体重新让学生进行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建立空间观念,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些形状奇特、色彩多姿的积木会严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操作活动的失败。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内容,慎重地选择操作材料,弱化材料本身颜色、形状对学生的干扰,尽量选择一些简单的、与学习知识相匹配的材料。

对于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只给学生提供教学内容中涉及的4种形状的物体,要求学生分一分,并说说分类的依据,这能使学生很清晰地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至于学生带来的积木,教师可以在新授课结束后,进行知识巩固时让学生根据不同形状找出相应的积木。这会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几何体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二、建立操作常规,避免场面混乱

案例:《可能性》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一起玩了摸球游戏,那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玩一玩?每组小朋友的桌上都有一个1号袋,先请组长拿好袋子。不过,在摸球前先听清摸球规则(这时已有部分学生禁不住球的诱惑开始动手玩了):由组长先摸,摸前手在口袋里搅几下,然后任意摸出一个,并告诉小组同学摸到的是什么球,再把球放入袋中,依次传给其他组员,明白了吗?现在,我们开始吧。

(学生分组摸球)

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听清摸球规则,进行分组操作时组员间发生争执,还有一些学生为了争抢摸球的顺序导致球掉在地上,以至于走下位置四处找球,整个教室里乱哄哄的。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摸球游戏,下面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摸到了什么球?

(每组代表进行汇报)

这时部分学生还在玩球,根本没有听教师和其他同学在说什么。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注意力明显带有无意性和情绪性,容易被自己感兴趣的学具所吸引,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无法仔细地听教师的要求或是提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操作常规,这样才能保证有序、有效的操作活动。

在日常教学中,遇到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做:课前先和学生明确上课要求:操作材料应该摆放的位置;活动前应听清活动规则(对于一些要求比较多的操作活动,教师可以板书出活动要求,让学生一起读一读);听到教师喊开始时才能开始,喊停时应立即停手;收拾材料时动作迅速……对于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违反操作纪律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表现好的学生会有相应的奖励。如果遇到需要小组合作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分组,确定一名组长,然后进行必要的分工,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明确自己的任务。总之,在动手操作前,我们应该从讲究实效出发,建立基本的操作常规,保障操作活动顺利,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1-2]。

三、明确操作目的,避免无效操作

案例:《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片段

根据情境图引出数学问题:小华有34张邮票,小明有17张邮票。他们一共有多少张邮票?师:该怎样列式呢?生:34 + 17。(板书:34 + 17)师:34 + 17等于多少?你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是多少?生:51。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看小棒得出来的。师: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师:1为什么写在个位,十位上为什么是5?(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回答)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并不明确摆小棒的目的,他们只是单纯地为了得出结果而摆,所以最后虽然通过摆小棒得出了计算结果,但并没有理解算理,也没有把笔算的算理和口算的算理联系起来考虑。因此,当老师问“1为什么写在个位,十位上为什么是5”时,学生是无法回答的。动手操作是一种学习手段,它为学生形成概念、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感性知识。所以在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先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确定操作的思考方向,安排操作步骤,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在学生列出算式之后,①同桌间交流算法,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②汇报交流算法,根据学生的口述用小棒进行演示,并提问:如何拿小棒?先把哪一部分合起来,再合哪一部分?个位的合起来满了十,怎么办?③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口述口算过程。④提出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边指导学生书写边提问:笔算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计算从哪一位算起;1为什么写在个位,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来的?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理解摆小棒、口算和笔算间的关系,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结 语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小学生的认识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动作进行思维,依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所以,动手操作对学生学习数学来说,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但是这种有效的学习手段,还需要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科学指导,这样才会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发挥其实效性,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广路.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6):44.

[2]李翠雪.加强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5,(90):52.

猜你喜欢
摸球笔算小棒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口算 笔算 估算
从摸球试验例谈古典概型复习课中例题的选取
游戏中的概率问题研究
巧移小棒
在游戏中感受可能性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
怎样笔算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