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比较下的“概论”课教学思考

2018-11-28 03:45唐旭斌
关键词:概论章节特色

唐旭斌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601)

根据“2005方案”①指2005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情况是,本科生五门,专科生三门。②本科生五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专科生三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其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是学分最多,也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开展教学研究是落实教学大纲、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目前,关于高校“概论”课教学研究的成果业已汗牛充栋。美中不足的是,众多研究者忽略了“概论”课教学教材版本变化的客观事实。本文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查“概论”课教材版本嬗变的具体情况、修订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教学启示。

现用高校“概论”课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吴树青、陈占安等人为首席专家编写的通用教材。迄今,一共出现了7个版本,分别是2007、2008 (分为 2 月和 9 月两个版本)、2009、2010、2013和2015年版。教材的统一性是版本比较研究的前提,也是笔者进行版本比较的立足点。现选取教材名称、章节标题、子目内容、文字表述四个指标展开比较。比较的方法是,以2007年版为起始版本,然后根据出版时间顺序,逐一与前面临近版本对照。

其一,教材名称。“2005方案”中,课程名称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7年2月出版的“概论”课教材名称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2月的版本继续采用这一教材名称。自2008年9月,“概论”课教材名称开始改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此后,这一教材名称沿用至今。

其二,章节标题。章节标题宏观地呈现出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章节标题的变化则直观地展示了教材体系转化和教材内容更新的动态过程。

2007年版,共15章,46节。2008年2月版,章的标题没有变动,只是在节的标题上进行了少量调整。主要是,第7章由两节扩充为三节。原第1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拆分成两小节。标题分别是:第1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同时,原第2节标题“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改为现第3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此外,第11章第2节标题,由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其他几处节标题的调整,仅仅是文字的精炼,不作赘述。

至于2008年9月版,章节标题调整的幅度很小,只是把原第15章第3节标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改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后的2009、2010年版在章节标题上没有任何变化。

到了2013年,编写组对教材的整体框架结构作出了较大修订。其中,章数由15章调整为12章,相应的节数由47节减少为35节。2013年版教材在章节调整方面体现了一个基本原则:内容的拆并与重组。现把章节标题变动最突出的几章,以表格形式实录如下:

2015年版,章节标题的修订幅度较小。主要是,第12章加了第3节“全面从严治党”。第7章的第2节、第3节标题分别改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第1章第4节标题改为更为精炼的“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其他几处章节标题的改动只是文字上的润色,姑且略去不论。

其三,子目内容。伴随着章节标题的调整,7个版本的子目内容自然也会联动地发生变化。子目内容的变化(包括目标题和目内容),形态繁杂、体量巨大。为研究方便起见,笔者只摘取每个版本中几处典型的、明显的变动情形加以比照。

2008年2月版,涉及子目内容修订的主要有7 章,分别是第 1、2、6、7、8、9、11 章。 限于篇幅,仅举第1章、第8章为例。

第1章改动的重点有两处。一处是第1节,新增了第4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目,集中阐述了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另一处是第5节“科学发展观”。这一节所属的3目,从标题到内容都被完全改写,着重介绍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第8章第4节,新增加了第1目“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该目分析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历史与现实依据、又好又快发展的内涵、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同时,取消了原第6目“积极扩大就业”,将其主要内容与这一章第3节第3目第3点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关于政策的介绍,一并移到第11章第2节第2目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中。此外,把原第4节前5目标题微调、顺序重排,改为现第2至6目,相关内容按照最新文件精神给予改写。

2008年9月、2009年、2010年版,目标题与2008年2月版保持了一致。但是,在目内容方面,后一版本都在前一版本基础上进行了或多或少的修订。修订的方式有添加、改写和修正等。例如,2008年9月版,在第14章第3节第4目“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遵照最新文件依据,从5个方面进行了改写。2009年版,在第1章第1节第4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谈及改革开放30年经验时,加写了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概括的“十个结合”提法。2010年版,在第5章第1节第2目“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中,删去原稿中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构想的相关文字表述。

2013年版,由于教材框架发生较大变动,子目内容也相应地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修订幅度最显著的是第 1、4、6、8 章。

原第1章第1节第3目、第4目删去,所及内容分别整合为新第1章第1节第3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和新第1章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原第2章降为新第1章第4节,其所属3节内容改写成3目内容。

第4章列为2节。第1节分为4目,分别介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第2节分为2目,分别阐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6章列为3节。第2节和第3节改写的幅度比较大。这两节都下设3目。第2节的3目讲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第3节的3目讲述:“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8章,由于原一章降格为新一节,原则上,原章、节标题顺应转变为新节、目标题。同时,新一节在阐述每一问题时,遵循了先总论、后分论的论述方法。其中,新增第五节下设3目,依次讲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015年版,目标题与目内容,再次进行了局部修订。 其中,第 1、7、8、11、12 章调整醒目。 第 1章第2节第2目,由原“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改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突出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添加了第3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第7章第2节“全面深化改革”所属的第1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第3目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目标题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内容基本上都是翻新的。第8章各节下设的目中加写了新鲜出炉的相关内容。第11章第4节“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目标题及其所属内容被全部重新改写。第12章新增的第3节用4目内容集中阐述了十八大以来的党建情况。

其四,语言组织。在语言组织方面,7个版本的教材,经历了一个从庞杂、呆板到简洁、明快的转变过程。

其中,就字数而言,以2013版为界,之前的版本都是35万字以上,之后的版本减少到25万字(皆以出版字数为准)上下。压缩的文字多达10万字。删减的原则是把与其他教材雷同的部分尽量剔除。比如,将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内容整合为一章,从而大幅减少了与研究生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叠。再比如,把原单独设章(2013年前版本设为第2章)讲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精髓(党的思想路线)的相关内容合并到第1章,避免了同本科生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复。此外,为了充实教材的理论特质,各章都减少了一般历史背景知识(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对台方针的演变等)的介绍,也规避了和本科生另外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交叉。

同时,在文风方面,教材删略了一些比较空泛的话语,显得更加精炼,可读性增强。在体例方面,2013年版开始,添加了前言和结语,使得教材更加规范。

“概论”课教材的编写工作经过了教育部教材编审委员会、教育部党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和中央四个层次的审议。[1](P8)应该说,“概论”课教材从 2007 年首版以来,凝聚了中央各级领导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众多专家的集体智慧,教材的“权威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是一流的”[2](P10)。 与此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经验,充分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充分吸收广大师生在教学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①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陈占安教授在2015年11月1日于合肥工业大学召开的教育部“概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工作会议上提出。这是“概论”课教材不断修订的根本原因。具体来讲,纵观上述几版教材的修订过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吸纳重大理论创新。重大理论创新在教材修订中的反映,主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重要思想的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3](P11)这是深远影响“概论”课教材理论基石的一大理论创新。 之后的 2008、2009、2010、2013、2015年版教材,从文字表述到章节编排不断完善对该理论的阐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个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建构演变。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4](P12)2015年版教材迅速汲取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在第 6、7、8、13 章中,分别以节或目标题凸显了“四个全面”重要理论。尤其在第1章第2节中,加写了一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着重阐释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历史背景、实践基础、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指导意义。

第二,反映必要价值判断。必要价值判断是指对一个现实重要理论问题作出明确的价值审定和价值指认。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5](P23)这一重要价值判断,回应了当代中国史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澄清了人们思想理论认识上的模糊地带。对此,2013年版教材给予了郑重反映,将原第5章第1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上升为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在这章里,扩充了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积极思想成果,强调了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意义。此外,党的十八大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6](P51)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党的执政规律,尤其宣示了党的执政目标——执政为民。为此,2013版教材在原第14章基础上,加写了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该节着重阐述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坚持共同富裕、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标尺。

第三,体现最新政策精神。“概论”课中有些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属性,随着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介绍这些问题的章节也顺理成章地体现了最新的政策精神。这些政策性问题主要涉及两岸关系、经济发展、国防军队工作、外交和国际战略等方面。比如,2009年版第12章第4节第2目,回顾了十六大以后中央对台工作的决策和部署,并着重阐述了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的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6点意见。再比如,2010年版第8章第4目,在介绍经济社会发展方针时,按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和胡锦涛同志的相关讲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进行了改写。又比如,2015年第11章第4节,对之前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改写,充分贯彻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事工作的新思想。

第四,提升文字表达水平。由于框架、理论、政策变更导致的文字调整除外,为了精益求精,教材在每次修订时都对文字表达反复锤炼。其中,既包括章节目标题的拟定,也包括子目内容的撰写。先看章节标题。2013年之前版本,关于改革开放、祖国统一、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等章,都没有使用“理论”两字。从2013年版本起,开始使用改革开放理论、祖国统一理论、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领导核心理论等章标题。这些修改的出发点是强化“概论”课的理论色彩。但是,到了2015年版,讲述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的两章标题,“理论”两字又被去掉。应该是教材编写者认为,这两章内容的理论底色还没有定型,不宜称之为“某某理论”。与此相联系,2015年版在一些节标题上也强化了理论色彩。比如,第2章第1节和第1节第2目标题,就分别从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至于子目内容撰写,不妨举修改幅度最低的2008年9月版为例。比如,将2008年2月版第2页第9行中的 “缘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改为“缘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再比如,将2008年2月版第114页第12行中的 “但对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改为“但对后来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7]

“概论”课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的战略任务,该教材与时俱进的程度尤为突出鲜明,与时俱进的方式也更具典范意义。

这一点给广大教授“概论”课的高校教师带来了挑战和启示。挑战是,教材变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就教学内容而言,授课教师必须不断扩大知识范围,乃至更正原有理论观点。就教学方法来说,由于理论体系的创新、教材框架的变革,授课教师之前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必须作出改动。需要指出是,不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章节会革新,有关毛泽东思想的某些章节也会发生变化。颇具代表性的是,2013版教材开始强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理论成果的概括。这些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启示是,“概论”课教师在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遵循教材变化的客观规律,不断夯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日臻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

其一,及时关注理论动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造也是永无止境的。作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程的“概论”课教材,适时修订是课程属性的必然诉求。但是,由于教材的修订需要时间并履行规程,正在使用的教材难免滞后于现实理论情况。为此,“概论”课教师必须密切跟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的理论发展动态。其间,尤其要认真研读党和国家重大会议权威发布的会议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重要时间节点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重大会议方面,主要有: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政治局会议、党的各种专门会议及高级专项研讨会(班)、人大政协会议等。时间节点方面,主要有,党的生日、国庆日、宪法日、改革开放纪念年、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诞辰日、国家公祭日、“五四”青年节、教师节等。这些重大会议、重要时间节点所形成的文献,是“概论”课教师在授课期间必读的参考资料。而且,还必须是第一时间公布的文本,不能等待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宣传部编辑的相关文献选编正式出版(文献单行本除外)。也就是说,收集、浏览并消化主流报纸、政府网站即时发布的上述文献资料,应该成为“概论”课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

其二,准确融入课堂教学。及时关注理论动态不只是为了涵养教师的理论底蕴,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尽快授之于三尺讲台,让学生获取最新的理论给养。欲达此目的,必需做到两点。一是嵌入自然适度。融入教学要服从整体教学计划,联系既定的教学内容,不能随意打断授课进度生硬加入。例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个十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十五年,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8](P28-29)这一发展规划,只需置放进现用版本两处不同子目之中,无缝隙对接补充即可。其中,关于两个十五年的战略部署及具体指标,可以插入第6章第3节第1目“‘三步走’发展战略”之中;关于建成“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可以插入第5章第2节第2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之中。同时,对理论动态的阐释要适度,不能不计课时地冲破教材的框架结构。对于个别十分重大的理论问题,可以设立专题另辟场合详细剖析。比如,党的十九大庄严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就这些理论问题,授课教师可以安排几堂课集中加以阐明。二是讲解规范生动。讲授理论问题,首先要依据权威的资料,运用规范的言语,不能道听途说,自说自话;其次要有生动的注释,鲜活的注脚,不能照本宣科,空洞乏味。

其三,竭力形成教学风格。基于“概论”课的课程定位,该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甚至与另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同,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应该逐步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这一考量,是“概论”课的本质特征对于广大授课教师的内在要求。此种风格至少包括三类元素。第一,把握理论特质。在课程介绍、课堂讲授和课程总结中,教师要反复强调“概论”课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在教授某一章节内容时,不仅要宣讲它的现在,还应告知它的过去,进而展望它的未来。通过这种理论层面的举一反三,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第二,高扬理论力量。“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具“理论”属性的课程。“概论”教师要游刃有余地站稳课堂,必须以理服人。这种理,不仅是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还指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见识,更指运用书本理论观点科学分析实际问题的理论能力。卓越的历史见识,能够使理论的解读收获丰富的历史关照。高超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使学生真切体验理论的价值。第三,彰显家国情怀。理论是灰色的,但青年学生是热情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青年要在党的领导下勇敢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努力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9](P301-302)。 “概论”课教师要用浓烈的家国情怀感染年轻学子,激发他(她)们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搏击精神,增强其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概论章节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