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研究*

2018-12-04 08:34刘建辉陈文燕贾桂丛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溶血性枸橼酸低血压

——刘建辉 陈文燕 贾桂丛 陈 莉*

关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分级与诊断标准,我国尚未统一。随着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河北省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参考相关文献及国内输血专家意见[1-4],建立了输血不良反应上报信息监控平台,以统一规范输血不良反应定义和诊断标准。本研究对未使用新标准前2017年三级医院上报的192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验证输血不良反应上报信息监控平台正常运行的可能性。

表1 192例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汇总[n(%)]

不良反应总例数红细胞血浆血小板过敏反应116(60.42)24(12.50)37(19.27)55(28.65)非溶血性发热反应68(35.42)35(18.23)8(4.17)25(13.02)枸橼酸盐中毒2(1.04)0(0.00)2(1.04)0(0.00)低血压性输血反应2(1.04)0(0.00)0(0.00)2(1.04)急性溶血反应2(1.04)2(1.04)0(0.00)0(0.00)输血相关呼吸困难1(0.52)1(0.52)0(0.00)0(0.00)细菌污染1(0.52)1(0.52)0(0.00)0(0.00)合计192(100.00)63(32.81)47(24.48)82(42.71)

表2反应的肯定程度分级[n(%)]

不良反应肯定基本肯定疑似过敏反应109(56.77)7(3.65)0(0.00)非溶血性发热反应48(25.00)20(10.42)0(0.00)枸橼酸盐中毒1(0.52)1(0.52)0(0.00)低血压性输血反应0(0.00)1(0.52)1(0.52)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0(0.00)1(0.52)1(0.52)输血相关呼吸困难0(0.00)1(0.52)0(0.00)细菌污染0(0.00)0(0.00)1(0.52)合计158(82.29)31(16.15)3(1.56)

表3反应的严重程度分级[n(%)]

不良反应不严重严重危及生命过敏反应111(57.82)5(2.61)0(0.00)非溶血性发热反应65(33.85)3(1.56)0(0.00)枸橼酸盐中毒2(1.04)0(0.00)0(0.00)低血压性输血反应0(0.00)1(0.52)1(0.52)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0(0.00)1(0.52)1(0.52)输血相关呼吸困难0(0.00)1(0.52)0(0.00)细菌污染0(0.00)1(0.52)0(0.00)合计178(92.71)12(6.25)2(1.04)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17年医疗机构上报给河北省血液中心的输血不良反应,共192例,涉及石家庄市5家三级医院。在现有上报信息基础上,通过查阅病历获取患者输血前后相关信息,按照输血不良反应分类规范进行肯定程度、严重程度及输血相关性分级。

1.2 诊断标准

本研究涉及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性反应、枸橼酸盐中毒、低血压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呼吸困难、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等的诊断,参见相关文献[5-7]。

1.3 反应的肯定程度分级

参考相关文献[5-7],根据患者不良反应症状与定义的符合程度,将肯定程度分为肯定、基本肯定、疑似3个等级。

1.4 反应的严重程度分级

根据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是否需要治疗措施、是否导致机体功能受损及受损程度,参考相关文献[5-7],将严重程度分为不严重、严重、危及生命、死亡4个等级。

1.5 反应与输血相关性分级

根据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与输血治疗的时机、是否有确定性的证据能够确认或否认与输血治疗之间的相关性,将反应与输血相关性分为肯定无关、可能无关、可疑相关、可能有关、肯定有关5个等级[5-7]。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上报的192例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性输血反应116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68例,枸橼酸盐中毒2例,低血压性输血反应2例,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2例,输血相关呼吸困难1例,细菌污染1例。见表1。

2.2 反应的肯定程度

输血不良反应的肯定程度中,肯定158例(82.29%),基本肯定31例(16.15%),疑似3例(1.56%)。见表2。

2.3 反应的严重程度

192例输血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分级为:不严重178例(92.71%),严重12例(6.25%),危及生命2例(1.04%),无死亡发生。见表3。

2.4 反应与输血相关性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相关性中,明确相关14例(7.29%),很有可能相关162例(84.38%),可能有关16例(8.33%)。见表4。

3 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中,过敏反应比例最高(60.42%),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5.42%),这与国内多家医院的统计数据一致[8-9]。从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来看,血小板导致输血不良反应较多(42.71%),其次是红细胞(32.81%)。自2018年6月河北省血液中心推出少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经去除大部分白细胞后,理论上少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该有所减少,我们将进行后续观察。

表4反应与输血相关性分级[n(%)]

不良反应明确有关很有可能有关可能有关过敏反应11(5.73)103(53.66)2(1.0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1.56)52(27.08)13(6.77)枸橼酸盐中毒0(0.00)2(1.04)0(0.00)低血压性输血反应0(0.00)2(1.04)0(0.00)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0(0.00)1(0.52)1(0.52)输血相关呼吸困难0(0.00)1(0.52)0(0.00)细菌污染0(0.00)1(0.52)0(0.00)合计14(7.29)162(84.38)16(8.33)

在输血不良反应的肯定程度分级中,158例(82.29%)为肯定,31例(16.15%)为基本肯定。疑似3例中,有1例为低血压性输血反应,从临床数据来看血压降低数值接近诊断标准,且低血压表现不能单一归因于输血,故为疑似低血压性输血反应;1例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怀疑为溶血不良反应,经输血科复查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结果均为阴性,归为疑似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疑似细菌污染,临床症状为高热,首先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经后续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故归为疑似,理论上应为发热反应。

在输血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分级中,178例(92.71%)为不严重,12例(6.25%)为严重,危及生命2例(1.04%),分别为低血压性输血反应1例和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低血压性输血反应为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出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呈低血压性休克,后经积极抢救,转危为安。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为患者输错红细胞,因临床及时发现,且患者为癌症晚期,免疫力低下,未出现典型的溶血症状,但仍归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并进行对症处理。患者后因癌症晚期去世,与此次输错血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

在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相关性的分级中,14例(7.29%)为明确有关,162例(84.38%)为很有可能有关,16例(8.33%)为可能有关。在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往往难以明确判断该反应的发生原因,进行不良反应与输血相关性评估分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免医务人员无法排除其他因素而造成的输血不良反应漏报。

当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由于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受患者自身症状和医务人员鉴别诊断能力等因素限制,有时无法对输血不良反应作出明确诊断,可能导致诊断出现偏差。发热、胸闷、血压降低可以是多种输血不良反应共有的临床表现,倘若存在记录不全或根据经验倾向性记录,可能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误报。其他输血不良反应如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延迟性溶血反应、迟发性血清学反应、输血后紫癜以及输血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在本研究中并未涉及,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或医务人员认识不足有关。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和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是输血导致死亡的两大要因,临床表现可与低血压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性呼吸困难等相似,容易误诊[10]。延迟性溶血反应和迟发性血清学反应可见于多次输血者[11],可能是由于实验局限性及缺乏输血相关实验的后续追踪,造成漏报。反应与输血相关性分级此前尚未形成统一上报标准,临床症状和完整详细的实验室数据缺失,造成输血不良反应无法进行明确诊断。

通过分析发现,建立统一的输血不良反应分类规范,对提高输血不良反应上报率十分重要。河北省通过建立统一的输血不良反应监控体系平台,依托临床输血管理信息系统与平台联网,统一判定标准,完善患者输血前后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并如实记录,增强了医务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警惕性,避免了漏报和误报发生,对确保该省临床用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我们在监测系统中也应明确各临床用血医疗机构的责任报告部门和责任人职责,做到逢疑必报,围绕上报、分析、评价、反馈和预警等,进一步健全血液安全监测工作制度和程序,细化监测工作报告操作流程和监测标准,提高监测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推进全省血液安全监测联网。同时,要想通过信息平台正确、及时上报输血不良反应,必须加强临床医护人员的相关培训,促其熟练掌握各类输血不良反应的鉴别诊断标准和处理措施。

猜你喜欢
溶血性枸橼酸低血压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枸橼酸抗凝在重症患者连续血液净化中的应用进展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低血压: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大问题
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肝衰竭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应用
低枸橼酸尿症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副溶血性弧菌保藏条件研究
不同副溶血性弧菌菌株成膜能力及成膜影响因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