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优势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研究

2018-12-06 10:33
时代经贸 2018年9期
关键词:贵州资源旅游

樊 鑫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3)

一、贵州优势资源概况

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资基础支撑。

(一)生态资源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明显

贵州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5℃左右。省会城市贵阳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全省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5个,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66%。主要河流湖库水质总体良好,地表水监测断面中 89.4%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类别(即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优良比例为 89.4%),比上年上升8.2个百分点。

(二)能矿资源富集,在国内优势凸显

贵州省能源资源以水能和煤炭为主,具有水煤结合,水火互济的特点。全省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有利于水电开发,全境水资源蕴藏量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贵州素以“江南煤海”著称,探明保有煤炭资源储量542.28亿吨,居全国第五位,煤层气资源丰富,位居全国第二位,这不仅为发展火电,实施“西电东送”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同时也为发展煤化工业提供了资源保障。贵州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7种,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88种。丰富的能矿资源为贵州发展以磷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建材工业及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提供了资源基础。

(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景观众多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地势西高东低,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省登记旅游资源82679处。优良资源7607处,占资源总数的9.2%。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4个、4A级旅游景区60个,3A级景区共135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25个,全省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文化遗产地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8个,国家矿山公园1个,国家湿地公园36个。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全省有48个少数民族。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彝、布依、仡佬、侗、回、水、瑶、白、羌、土家和毛南等。贵州是中国革命由挫折向胜利的转折之地,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息烽集中营、突破乌江天险、二十四道拐、娄山关战役、深河桥抗战遗址、四渡赤水等都是长征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重大历史事件。

(四)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中药材更具国内优势

贵州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之称。贵州是我国四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苗药是国家确定的六大民族药之一,其中,90%以上的苗药集中在贵州。据《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2007版)记载,全省中药材资源品种共4802种,其中药用植物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药用矿物82种,在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363个重点药材中,我省就有328种,占90.3%,列入国家Ⅰ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苏铁、银杉、冷杉、珙桐、等16种。天麻、杜仲、黄连、吴萸、石斛是贵州五大名药。

二、优势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够到位

贵州省不少领导干部盲目乐观,对贵州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认识不足,认为贵州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不需要在环保问题上使多大劲。一些地方和部门把发展与保护割裂甚至对立看待,导致保护滞后于发展,甚至让位于发展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省级有关部门陆续编制或正在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渔业等专项规划尽管都有环保篇章或说明,但普遍没有开展规划环评,环境资源约束机制以及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机制尚不健全。

(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上,“政府调控推进,企业平等协商,合理划分利益,依法规范办理,促进做大做强”的总要求不足;部分分散在相关部门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的职责没有完全剥离区分,贵州省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省、市、县、村各级政府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不明确。

(三)政府缺乏政策引导、体制机制不规范

有的地方和部门大局意识、全局意识还够不强,主动对接市场配套出台的优惠刺激政策尚有欠缺。缺乏对企业的有效引导、扶持,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选择性执行甚至不执行、搞变通,企业融资难、办事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大部分企业忙于求生存,研发投入低,方向茫然。当前消费者结构的变化使90后和00后新生代消费者正在成为快消品市场主力,呈现消费人群区域化、特定化发展态势。产品未能跟随消费人群的变化进行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技术含量。

(四)品牌市场打造有待加强,“黔药”、“苗药”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

种植品种过于分散,单品种产量、产值普遍较低,能够对全国中药材市场产生较大影响的优势品种较少,目前仅有太子参、半夏具有一定优势,而原有优势品种如天麻、杜仲等,也正面临陕西、四川等省区的竞争,难以形成像四川川芎、云南三七、宁夏枸杞、甘肃黄芪等优势品种和地域品牌。标准化意识淡薄,商标注册力度、标准化认证力度、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申报力度、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品牌竞争力不足。缺乏统一的策划包装、宣传推介,“黔药”、“苗药”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贵州省优势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措施建议

(一)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坚持资源公有、物权法定,明确全省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对水流、森林、草原、山岭、荒地、滩涂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统一进行确权登记,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主体,要对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划清边界,同时划清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边界,划清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登记体系,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明确自然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关系和权责,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担保、出租、入股等权能。

(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更多引入竞争机制进行配置,完善土地、水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全面推行矿业权的招拍挂出让,建立统一的矿业权交易平台。创新旅游资源配置方式,利用好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的成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推动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加强和完善信用监管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制度,建立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建成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贵州),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动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贵州)实现信息实时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充分发挥信用管理在事中事后监管中的作用,将市场主体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信用信息作为实施行政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重点行业领域失信“黑名单”制度,强化信用约束。

(四)深化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

创新旅游资源配置方式,利用好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的成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推动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推进区域旅游管理一体化改革,以九个市(州)和贵安新区为片区,以重点旅游景区为龙头,整合区域内所有的旅游资源,实现区域内旅游景区景点、旅游外部设施、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等规划建设、开发运营等一体化。

(五)扩大市场规模,推动中药材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政策支持,创造利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依靠市场高效配置各类资源,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向中药材产业聚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扶持发展一批重点品种、重点产品和重点县、专业乡、专业村,打造一批产业发展集中区,促进区域优化布局,实现连片规模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以GAP为核心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升质量,打造地标产品,强化品牌经营意识,全面提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邹统钎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6 27-28

[2] 孙景翠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2011

[3] 宋佳文 陕西省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西安科技大学 2017

[4] 陈才华 江苏省区域创新资源配置研究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07

[5] 李暑霏 基于企业视角的生态资源资产产权交易机制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2017

猜你喜欢
贵州资源旅游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旅游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