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2018-12-24 10:04陈智勇
赢未来 2018年16期
关键词:有效性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陈智勇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特别重要的课程之一。一方面,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中心,由于阅读教学具有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其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其它语文知识的能力,既是小学生认识汉字、学习语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生进行造句和写作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语文閱读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1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1 阅读教学要注意巧妙提问

1.1.1 观察法

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此法适合低年级教学。

1.1.2 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可以结合实际来理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的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你想怎样帮助她?她会冻死吗?

1.1.3 抽丝法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就可以用来提问,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使学生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1.1.4 环环相扣法

如教学《晏子使楚》时,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晏子到楚国去见谁?遭到了楚王的什么?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的?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全文。

1.1.5 横向迁移法

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提出一个问题,紧接着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质的问题。如《桂林山水》一文,漓江的水清得怎样?绿得怎样?静的怎样?

1.1.6 矛盾质疑法

利用文中的矛盾说法或与已知的知识产生不协调情况去提问,一石惊起千层浪。如《再见了,亲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此处就可以质疑矛盾之处,引领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的感情基调。通过跟问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1.2 阅读方法的探析

1.2.1 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一堂课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大声朗读、表演等不同形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可以收到讲解分析所不能起的功效。朗读对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也大有益处。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要重视重音、停顿、快慢、语气等技能方面的指导。

1.2.2 用语言营造课文情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将课文内容还原成语言文字描述的画面,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视其物、如见其人的阅读心理情境,这是理解内容提要,体会感情的重要方法。而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往往缺乏这方面的还原能力,因此,教师可借助诱导性的语言予以帮助。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为引导学生感受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感人情景,理解他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段感人至深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具有感染性的语言情境中深切感受邱少云伟大而感人的形象。

1.2.3 通过训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只有经过一次次的阅读训练,才能达到大纲的要求。阅读训练应从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低年级着重字和词的阅读训练,要让学生能根据拼音阅读一些较短的文章,能用一些常用的词造句,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到了中高年级则以段篇为阅读训练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1.3 将写作与阅读有效整合

1.3.1 降低难度,模仿起步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比如,在进行中年级学生写作训练时,可以引导其以片段为基础,将自己想说的话和想描述的事件写出来,同时还要保证片段的清晰性和具体性。比如:在学习完《桂林山水》后,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有这样一段“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根据这一描写手法,我引导学生用生活场景作为素材,模仿这一手法进行写作训练。结果有的同学写出这样的段落:“每当夜幕降临,这座城市美极了。那几条主街道两旁的路灯,就像几条盘曲着的巨龙,而街上川流不息的车和车灯,就像轧钢厂钢炉里流出的钢水一样,那些高低不同的住房内的灯光,亦像远处天际里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由此可见,写作与阅读的有效整合,能够使学生“乐写”、“想写”的情绪得以激发,在其“乐写”中妙笔生花、文思泉涌,从而更加促进其多读、勤读。

1.3.2 填补空白,发挥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对教材内容空白进行填写的基础上,实现写作能力的有效提高。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在课文创设的意境和相关关键词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体会文章中父子的情感。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笔触将父亲拯救儿子的心理进行扩展表述。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充满激情的宣泄,在使其阅读内涵得以扩展,写作能力得以锻炼的同时。也促进其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2 结语

总之,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参与者,各种教学活动的中心。所有的教学策略都应该把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树立从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意识,珍视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尊重多元理解,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爱上阅读,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英杰.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7,09.

[2]郑毓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有效性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