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康复护理

2019-01-03 09:09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源性尿量脊髓

温 宁

(沈阳市骨科医院脊柱外科 , 辽宁 沈阳 110044 )

脊髓是人们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延伸到身体的各个部分[1]。因此一般情况下,脊髓损伤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现就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康复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次实验主要于2015年3月-2017年10月之间,选取50例患有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方式,最终在8周后,比较2种护理方法对患者产生的效果。而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12例,年龄为30-78岁,平均年龄(45.3±2.5)岁;颈髓损伤的患者有5例、胸髓损伤的患者有13例、腰骶髓损伤的患者有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有9例,年龄为27-84例,平均年龄为(42.98±3.57)岁,颈髓损伤的患者有2例、胸髓损伤的患者有13例,腰骶髓损伤的患者有10例。除此之外,在选择研究对象时,需要保证所有患者均来自骨科脊髓损伤后有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转入时经接受手术治疗、生命体征比较平稳以及不患有其他疾病。而且在进行研究前,医护人员需要将研究时相关问题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并签订自愿接受实验的同意书。

2 方法:在实验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手段,而常规的护理主要是由护理人员间接性的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的训练指导,其中训练的主要内容有良肢位摆放、翻身、主被动活动,肌力训练、坐立、站立训练等。护理人员在帮助患者导尿时,要告知患者相关的技巧和方法,指导患者主动去做排尿的动作或意念自主排尿,每8小时导尿1次[2]。而对于观察组患者来说,采用综合康复护理,主要是在常规基础上加入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等护理措施[3]。其中功能性电刺激主要使用奔奥BA2008-III调制中频治疗仪,并在将治疗仪调制一定的频率后在膀胱区和骶髓神经区放置电极,最终达到治疗的效果[4]。生物反馈治疗是指医护人员通过利用AM1000B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在患者进行间接性导尿前的20分钟左右进行,并且电极主要是放入女性患者阴道或男性患者肛门的5-7cm处,每次治疗30分钟左右,最后达到帮助患者排尿的结果[5]。最终比较2组患者的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导尿间隔等。其中患者的排尿次数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检查计入;残余尿量用的检测是在患者排尿完成后,用膀胱扫描仪进行扫描;膀胱容量的检测时,需要患者取平卧位,并测量和记录患者在导尿排空前后的相关信息[6]。导尿间隔需要护理人员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检测。

3 评价指标:在实验过程中,主要是调查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的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导尿间隔时间等情况。

5 结果:(1)在经过调查患者的自行排尿次数时,发现2组患者在研究前的自行排尿次数基本相同;而在经过8周时间治疗后,2组患者的频次得到明显的提升,然而观察组患者自行排尿频次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组患者自行排尿频次的具体数据为: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的频次为(0.62±0.38)次/d,护理后的频次为(3.10±1.32)次/d;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的频次为(0.61±0.42)次/d,护理后的频次为(1.40±0.82)次/d。2组数据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经过调查患者护理前后的残余尿量时,发现2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的残余尿量要明显多于护理后的残余尿量,并且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膀胱内的残余尿量要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其中主要的数据表现为: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的残余尿量为(344.81±76.54)ml,护理后的残余尿量为(269.56±44.23)ml;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的残余尿量为(344.89±73.68)ml。护理后的残余尿量为(145.69±31.35)ml。2组数据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调查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膀胱容量时,发现2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增大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主要的数据为: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的膀胱容量大约为341ml,接受护理治疗后患者的膀胱容量大约为356ml;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前的膀胱容量大约为347ml,在接受护理治疗后患者的膀胱容量大约为431ml。这也说明2组患者在护理前后所获得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所获得的数据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调查患者倒尿时间间隔的改善情况发现,在进行护理前,对照组患者中有11例患者的倒尿时间为8小时,观察组患者中有12例患者的导尿时间为8小时;在经过对选取的患者进行护理后,发现在对照组患者中导尿时间>8小时的患者有19个,观察组患者中导尿时间>8小时的患者有24个,2组数据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说明在经过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后,患者的倒尿时间间隔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讨 论

对于患有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会导致患者的膀胱壁损伤、膀胱容量减少,从而对患者的身体以及正常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经常伴随尿不尽、尿失禁等问题的出现[7]。而在治疗后经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可以避免患者的膀胱壁损伤以及防止患者的膀胱容量减少。本次实验主要是研究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患有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的恢复产生的护理效果。在经过对患者护理前后的自主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容量以及导尿间隔进行调查,发现经过护理后,患者的自主排尿次数、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导尿的时间间隔增加,这也说明了患者在经过护理后,身体机能得到恢复,而且发现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8]。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护理有助于患有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日后的康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被广泛的使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源性尿量脊髓
中南大学发现治疗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新方法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与CT的诊断对照研究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