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积木游戏中陶行知思想的践行

2019-01-13 12:57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心幼儿园赵娅萍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9年3期
关键词:古建筑积木建筑物

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心幼儿园 赵娅萍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六个解放”,而“解放儿童的双手”就是其一,即给孩子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为了给孩子们充分动手的机会,在他们的积木游戏中,我们老师应该学会放手,提高幼儿进行积木游戏的目的性,发展其在积木游戏中的创造力。本文以“中国古建筑”建构活动为例,从建构的目的性出发,通过对幼儿建构行为的观察和对作品本身的分析,从教师和幼儿两个角度分别阐释建构的目的性意义。

一、教师指导的目的性

教师对于积木游戏的指导往往比较含糊不清,不知从何指导起,教师指导性的介入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干扰游戏的进程,不指导又会出现幼儿建构没有目的性,技能得不到发展或发展过慢。幼儿对于西方城堡的认识停留在动画和想象中,生活中缺乏必要的经验,而中国的古建筑却不同,更多的孩子去过北京,参观过天安门,爬过长城,进过故宫,或是去过一些古镇,对于中国古建筑的认识比较深刻。基于这样一个现状,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加全面的关于古建筑的认识,我们借着国庆节,以“我去过的地方”为主题,调查孩子们去过哪些中国的名胜古迹。通过调查发现,孩子们带回的图片主要是北京故宫、万里长城等地。因此,笔者归纳整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以供孩子们欣赏。笔者认为,对于古建筑的建构,非常重要的是对建筑物要素的把握,通过要素的不断积累,从而能让孩子更清晰的去认识古建筑的特点。

1.建筑物要素的把握

建构之初,为了让幼儿更清晰深刻的认识古建筑的特点,笔者更多的选取建筑物结构解剖图而非全景实物图,让幼儿像真正的建筑师一样从结构认识建筑物,这也是之前所没有尝试过的,色调是比较单一的黑白色,这也是让孩子能够从建筑物本身去激发他们的建构本能,让孩子认识到古代建筑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三角屋顶、斗栱飞檐、圆形门等构件。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分,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因此打地基成为建构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把握这些建筑要素,幼儿建构的目的性会更强,尤其是圆形门,搭建时可谓一波三折,圆形门很难立住,但是孩子观察到圆形门的特点,由于没有成型的积木可以配合完成,孩子想到用两块四倍块积木夹住两半圆形积木得以完成,为了架住横梁,孩子想到在中间用圆柱体架构,从幼儿参考的图纸和建构完成的作品分析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目的性是非常强的,同时孩子们坚持不懈的学习品质也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2.纯积木的建构

由于孩子经验丰富,对于大班幼儿在建构区中的装扮行为随着建构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弱,因此老师就不需要着重去提供给幼儿预设的辅助材料,而是重点关注幼儿单纯的去建构一件纯粹的艺术造型。还原积木本身的特点,挖掘积木的特点,充分的去认识不同积木造型在建构中的用途。

3.重经验,教师抓住时机适当引导

以建构万里长城为例,第一次搭建的万里长城主要是粗线条的搭建,重点是外观的形似,也就是要素的把握,并且能够根据需要发现一些三角形的组合,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老师及时的跟进,进行了一系列的长城中要素的丰富,如各种烽火台的欣赏。当有孩子提出:我们还没有造山呢!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引导孩子探究小山丘的搭建方法。

二、幼儿建构行为的目的性

1.“先想后搭”

所谓“先想后搭”,是指幼儿自始至终为实现自己的意图而有计划地搭建,虽然因受制于搭建技能常常搭得不满意,需不断完善甚至推翻重来,但其意图基本不变。

2.图纸与作品的一致性

幼儿建构计划清晰,他们决定要造万里长城,包括城墙、烽火台等,搭建前也设计了万里长城的路线,甚至最后要建造一座座小山,也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了。虽然没有像原来想的那样一定要把长城造在山上,但是基本是按照计划搭建的,主题始终没有变化,从搭建前的计划和搭建后的作品对比可以看出他们是一致的,体现了孩子建构行为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的。

三、结语

1.教师重“引”轻“教”

无论是主题背景下的还是幼儿自发的积木游戏,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指导时要明确自己的目的,顺应幼儿的意愿去引导孩子向目标靠近,而不是交给孩子具体该怎么做,针对不同的建筑物特点,在欣赏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让孩子去想象城堡里发生的故事,通过情节的渲染和再创造,丰富孩子的建构内容。对于古建筑的建构,教师就要区别于城堡的指导了,古建筑更重要的是要素的把握,还原于建筑物本身的特点,模仿大于想象,这里说的模仿大于想象并不是说想象的比例就很少,禁锢孩子的思想,而是重点让孩子通过建筑本身不断的尝试挖掘,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古建筑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意义所在。

2.保护幼儿的装扮行为

凡事都是由简到繁、由短到长不断积累的过程,幼儿的积木行为从开始的无意识的敲敲打打到有目的的达到自己的意愿是一个发展过程,用华爱华老师的观点就是“先做后想——边想边做——先想后做”的发展次序。即使是到了大班,幼儿的建构行为在短时间内依然伴随着较多的装扮行为,积木游戏作为结构游戏的一种,幼儿纯粹的建构一件可欣赏的建构作品,完全没有装扮行为的出现,积木游戏便转化为一种单纯的艺术造型活动了。因此,教师要保护幼儿的这些装扮行为。

虽然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已经存在很久了,新的学前教育理论不断更新,但其仍然能指导我们一线教师开始活动,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古建筑积木建筑物
邻近既有建筑物全套管回转钻机拔桩技术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现代中小河流常用有坝壅水建筑物型式探讨
星钻积木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描写建筑物的词语
中国古建筑
有趣的积木
火柴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