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和“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传承教育之功效

2019-01-17 10:58洪燕程志山
陶瓷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技艺陶瓷艺术

洪燕 程志山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333001)

1 引言

传承是民族制瓷技艺得以延续的唯一手段,它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发挥高职教育在传统民族制瓷技艺传承发展中的服务和促进作用,非遗传承与高职教育有机融合是大势所趋。高职院校作为现代职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技艺振兴的一支主要力量,肩负着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非遗民族技艺传承人的重任。因此,培养现代陶瓷专业传承人才,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与地域优势,更需要构建新型教学改革模式以创新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工”和“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2“工”和“艺”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探究与分析

充分利用景德镇“千年瓷都”制瓷的产业优势、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六十年陶瓷专业的办学底蕴、非遗传人融承创新的研究实践,针对陶瓷产业兼具实用功能性和文化艺术性的新要求,启动为“重塑世界瓷都”提供服务的现代陶瓷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究与实践,在育人理念、合作机制、实施方法、师资队伍、管理评价、服务产业、传承文化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2.1 首创性提出了“工”和“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理念

基于建构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工”“艺”结合的传承理念。“工”“艺”结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技法与艺术的结合,而是技艺传承与文化创意相融合,是陶瓷工艺技术与陶瓷艺术的熔融。以陶瓷理论为熏陶,以陶瓷制造工艺为基础,以传承陶瓷艺术文化为导向,启蒙学生的传承意识,保根育芽。而“工”“艺”结合的理念,为现代陶瓷专业传承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实践模式。“工”“艺”结合,既是对传统技艺的继承,更是运用现代技术对陶瓷艺术文化的创新。

2.2 同步提升了教学与非遗传承水平

通过创新教师培养新模式,重视教师的自主性发展与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改革了教师评价机制,极大增强师资力量。在原有基础上,近几年新增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 人,二级教授2 人、国家非遗传承人2 人、陶艺大师5 人。教学名师与行业大师并驾齐驱,制造工艺与艺术设计并肩前行,学院教学与非遗传承双管齐下,教学特色鲜明,教师水平与非遗传承能力得到了同步提升。

2.3 改革和创新了课程体系与校企合作机制

依托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规划教材与国家非遗传承实训基地,运用多方合作机制,创建了四模块、双融合、三平台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即四个模块课程群:民族技艺理论传承、陶瓷工艺材料探索、实践技能合作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拓展;融合了两个特色专业:陶瓷艺术设计与工艺、陶瓷制造工艺;搭建三个教学平台:以精品课程为标志的课程教学平台、国家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平台、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协同平台。

2.4 实现了学生能力素质上制作工艺与艺术设计共发展

自2012 年实践以来,学生专业能力素质明显提高。陶瓷艺术与设计专业特色班学生在全国陶瓷职业技能大赛和艺术作品设计评比中获奖丰硕,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考核通过率达96%,就业率达95%以上。本研究模式推广至兄弟院校已颇有显效,并与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牵头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利于高职院校的陶瓷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推广,扩大成果的实践范围,为成果实践提供更完整数据。除此之外,本模式关注职业熏陶、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每年对中小学、特殊学校、甘肃、新疆等进行支教与讲学,推进陶瓷艺术进课堂,从小培养传承意识,传播陶瓷文化。

3“工”和“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及方法

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专业的调整与优化,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及相关产业。为此该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不断调整思路,即民族技艺陶瓷文化的传承要辩证的传承,更要创新性转化。因此,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导入陶瓷文化传承新思路,本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主要解决了学生传承意识不强、复合型人才稀缺、考评机制陈旧、教师发展模式滞后等四个问题。

3.1 以启蒙传承意识为引导,注入非遗保护理念的传授

加深学生对民族陶瓷技艺非遗传承的理解,强化传承意识。依托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图书《景德镇陶瓷史·现当代卷》设立理论课程启蒙陶瓷文化的认知,依托国家规划教材《陶瓷艺术釉工艺学》增强陶瓷工艺的了解,依托国家规划图书《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中国陶瓷艺术制作大教本》展示陶瓷艺术的技法,依托国家精品课程《陶瓷粉彩装饰》拓展陶瓷画作的创新,依托景德镇当地资源优势,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参与瓷博会、陶瓷相关论坛等。

3.2 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融入陶瓷制造工艺课程

为全面提高学生传承民族陶瓷技艺的综合素质,培养既能运用工艺材料、又拥有艺术设计审美的复合型陶瓷专业传承人才。建构陶瓷制造工艺课程模块,增设陶瓷工艺学、陶瓷釉制备技术等课程,依托“江西省粉彩古彩陶瓷艺术传承创新研究院”“国家非遗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平台,将陶瓷制造工艺与陶瓷艺术设计与工艺融通,从泥料到色釉料的配方再到陶瓷艺术的加工,系统建立陶瓷制造工艺与陶瓷艺术装饰的课程体系。

3.3 推行考核“三加一”制,重视“市场”考核打分

为科学考核和综合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基于校企合作办学,推行“三导师制”,学校导师、企业导师与基地三导师评分与市场打分共同考核:学校重理论知识掌握,基地重实践操作能力,企业重岗位职业素养,“三导师制“综合校内考核。同时,增加市场打分考核:第一,通过教学工场教学模式,学生作品参与“前店”销售,让市场打分;第二,增加毕业生实习后的企业反馈评价。以上考核纳入综合评价,作为推荐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重要依据。

3.4 创新教师发展模式,孵化“三能型”教学团队

为促进教师综合发展提高教学水平,本模式致力于教师的专业与精神成长并重、群体与个性发展并重、理论与实践融通,培养教师自主性发展。根据不同教师发展特点,制定研修任务,出校入企或出国深造,加强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优化教师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大赛以及教育相关荣誉评比,注重过程和表现,提升发展质量、效能。引进专家资源提升研修品味、开阔教师视野、激发专业自觉,邀请行业大师、非遗传承人一对一指导,孵化具有专业教学、专业技能、科技服务能力的教学能手,形成名师梯队,提高教学团队整体水平。

4“工”和“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性

4.1 本模式创造了传承人才培养的新“工”“艺”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创新构建“工”“艺”结合的课程体系。陶瓷技艺包括陶瓷材料、陶瓷成型以及陶瓷装饰。重视陶瓷文化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融合陶瓷工艺材料与陶瓷艺术设计课程内容,培养兼备陶瓷“工”“艺”制作能力的现代复合型传承人才,可谓是国内陶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创造。

4.2 本模式加入了“第三方”,是校企合作育人的“升级版”

在与校外企业、公司合作的基础上,基于协同育人的理念创新,将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江西省粉彩古彩陶瓷艺术传承创新研究院作为校企合作之间的第三方,重点解决校企合作之间的过渡问题、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教赛研创之间的融合问题。加入“第三方”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深化了产教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师生发展,是校企合作育人的“升级版”。

4.3 本模式构建了专业课程的“新体系”,引领陶瓷专业人才培养新潮流

本模式为民族技艺陶瓷艺术的全面传承打下基础,为更好的贯彻“工”“艺”结合的传承理念,构建了“四模块、双融合、三平台”的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跨学科建立新的模块群,将陶瓷制造工艺与陶瓷艺术设计与工艺两个专业相融合,以“工”“艺”结合为体现,构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工学与艺术学交叉、结构合理的教学平台,将课堂教学、民族文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为现代陶瓷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

4.4 构建了多元评价机制的“双循环”,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新成效

本模式构建了内外循环评估流程,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价创新,以院系督导为主体,对课堂教学效果、专业知识掌握和学习综合素质等进行评价,构建“内循环”评估流程;以基地、企业、市场为主体,对实践教学成效、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职业素养等进行评估,构建“外循环”评估流程,人才培养质量效果显著提高。

5“工”和“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功效探究

5.1 培养的人才由技能型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转型和提升

本模式已在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与设计专业连续五届学生中进行了实践应用,使学生学习兴趣、传承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2012 年以来,特色班学生在全国陶瓷类大赛、省市级作品评比屡获奖项,国家职业资格陶瓷装饰工、陶瓷产品设计技能等级证书获得率达96%就是证明。通过国家非遗大师班、粉古彩班等特色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新时代民族陶瓷技艺传承人才。

5.2 陶瓷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得到促进和提高,并成果丰硕

代表江西省《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大师工作室项目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建成了国家非遗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粉彩古彩陶瓷艺术传承创新研究院等实训基地;出版了2 部国家级重点教材,《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获省社科成果一等奖,《中国陶瓷艺术制作大教本》获第一届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精品教材奖”;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3 项,相关省级课题7 项,获国家外观和实用型专利60 多个;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 余篇,作品200 余件;获国家、省市级各类陶瓷评比金银铜奖100 多项,参加和举办作品展览几十条次。

5.3 校内外推广与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得到了增强

2013 年学院组建“美院八学士”陶瓷艺术教学团队并举办作品展,2015 年国家非遗制瓷技艺进校园,2017 年承办“世界手工艺之都--粉古彩学术大展暨研讨会”等。研究成果在淄博职业学院、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近10 所高职院校推广和应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韩山师范学院等20 多所职业院校派出考察团到学校交流学习。本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业界关注,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搜狐网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5.4 教师能力得到拓展与提升,成果应用与转化率显著提高

通过本模式的运用与实践,教师的自主性发展和专业能力提高,服务陶瓷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由“双师型”向专业教学能手、专业技术能手、科技服务能手的“三能型”能力得到拓展和提升。2018 年国家艺术基金《墨彩制瓷技艺人才培养》项目立项;2017 年教育部人文科研项目《中国陶瓷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立项;2016 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景德镇陶瓷史·现当代卷》图书出版,与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粉彩艺术研究院共同将成果转化陶瓷产品推向市场,近几年共获产品外观和实用型专利60 多个,反响热烈,并获得高度认可。

5.5 “工”和“艺”结合在其他非遗类专业的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目前,该模式在陶瓷造型设计与制作、陶瓷装饰(青花、新彩)、陶瓷雕塑、陶瓷坯釉料制备技术等非遗专业(群)中相继开展,效果明显。

6 陶瓷艺术与设计专业“工”和“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总结思考

现代陶瓷艺术与设计专业“工”和“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形式,该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一些经验,也有一些更为深入的思考。

近年来,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按照“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方针,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工”和“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秉承“以器载道,以匠立世,以艺弘德”的教育理念,培植陶艺人才培养长青之树,实乃为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之道。

7 结语

新时代下的民族技艺传承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本研究成果创新了民族陶瓷技艺传承的方式,用现代陶瓷工艺解读传统技法,将制造工艺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培养能更好服务社会的学习型、创新型、发展型的复合型陶瓷专业人才,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期推广至其他领域,让民族陶瓷技艺传承获得长久的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猜你喜欢
技艺陶瓷艺术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纸的艺术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陶瓷艺术作品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