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金釉瓷法轮管窥

2019-01-17 10:58占昌赣
陶瓷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清乾隆釉瓷藏传佛教

占昌赣

(景德镇卫华瓷厂,江西景德镇, 333000)

1 引言

中国是世界陶瓷文化的大国。清乾隆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乾隆帝对工艺美术的酷爱,对精奇巧制的狂热,造就了无数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品,造陶瓷作坊里的能工巧匠们将封建手工业文化发展到了的极致。

在乾隆时期,中国瓷器文化达到巅峰,其品种之丰富、技艺之精湛、制式之神奇等无不都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在众多的乾隆时期传世佳品中,富贵神圣、瑰丽奇谲的清乾隆金釉瓷法轮无疑是其中最绚烂辉煌的奇葩之一。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拟对清乾隆金釉瓷法轮的技术来源、权力享有、造型变换以及美学样式等议题展开讨论,并简要阐释清乾隆金釉瓷法轮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以期对清乾隆金釉瓷法轮艺术和文化的传承。

2 清乾隆金釉瓷的技术渊源:从金彩到金釉

作为贵重金属的黄金运用于瓷器装饰中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如唐代郑仁泰墓中的陶俑就加绘了金彩。在清代之前,通体抹金的金釉瓷尚未出现,都是部分地加绘金彩,以使器物显得更美观尊贵。金彩瓷和金釉瓷是有区别的,金彩瓷一般是指在瓷器上部分地绘制金彩,作为纹饰的一部分,而金釉瓷则是通体涂金,以仿黄金质地为目的,故金釉叉可称为仿金釉。不过,目前人们仍常常将金釉瓷称为金彩瓷。

五代越窑器、宋代定窑器也都发现有金彩器物。元代各类瓷器加金描绘现象增多,在卵白釉瓷、蓝釉瓷和红釉瓷上均有发现,为明清金彩瓷和清代金釉瓷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如:高安窖藏有一件元卵白釉戗金彩行龙纹玉壶春瓶,在卵白釉上以金铂刻行龙纹贴于器腹。然而,大部分金铂已脱落。而保定窖藏元蓝釉金彩瓷则很好地解决了金彩脱落的问题,保定窖藏有三件蓝釉瓷,均有描金装饰,其用调和的金粉描绘后,经再次烘烤,金彩不再脱落,至今仍熠熠生辉。入明以后,金彩瓷继续发展,明永乐、宣德时期有青花加金、红釉加金等品种,其使用成色十足的黄金,然而使用的都是金铂贴金法,从故宫所藏明早期金彩瓷来看,描金部分黄金大量脱失,远不如元蓝釉金彩瓷,显示了金箔贴金技术的严重缺陷。至明中期时,金彩使用更广泛,技术也更成熟,并且一般都采用金粉描绘,不再出现因年代久远而大量脱落的情况,其中以弘治黄釉金彩瓷最为光耀夺目。进入明嘉靖、万历时期后,受社会追求吉祥之风的影响,金彩格外盛行起来,技术也日益成熟。

在元明金彩瓷的基础上,清代康熙时期,金彩瓷进一步发展,极为普遍,并开始出现通体涂金的金釉瓷。据清《南窑笔记》载:“描金始于宋湖田窑,有素瓷描金一种,世不多见。成窑有炙金一种,随用即落。每于五彩酒器上见之。今描金最为得法。复有掀金一种,又有抹金一种,抹银诸器。其配金银法:每金一钱,铅粉一分。” 所谓“抹金”,即在已经烧成好的青瓷器上,用金粉料涂抹纹饰以外的地方,再经过低温烘烧而成。这里的“抹金器”当指“金釉器”,其制作手法是在白瓷釉上涂以调和的金粉,经低温烧出后,则金碧辉煌,极为富丽,呈现出通体一色,如同金器一般。因金釉器耗金量大,故清康熙时期金釉制品极为珍贵,产量也很少,常见器为碗、盘、杯、碟等,―般仅在器物的外壁施以金釉,且瓷器的胎极精,器型规整,里釉莹白光润。

在乾隆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金釉器物达到极盛,不仅在官窑器中,甚至在民窑器中也使用广泛。金釉器有金釉佛像、法轮、花觚、双耳三足炉等,主要是仿铜器镀金效果。如南京故宫博物院藏金釉佛,佛通身施以金釉,螺发以及手结禅定印为彩饰,全器金碧辉煌。乾隆金釉器底多刻“大清乾隆年制”篆款。清乾隆金釉器金色黄澄醒目,不仅远胜于前朝,也远胜于其后制作的所有金釉器。乾隆帝骄奢淫欲,崇尚华美,在瓷器制作中不惜资财、动辄用金,直接促成了乾隆金釉瓷达到空前绝后的水平。乾隆之后,金釉瓷即呈现出快速衰退的迹象。

3 瓷法轮的权力合法化:从宗教器物到御制法器

法轮最早是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后来演变成为藏传佛教的常见法器之一。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法轮在佛教中被比喻为佛法,佛法随着转轮王手中的法器——“轮宝”转动不息,它可以消除芸芸众生的一切烦恼和邪念,制服四方。同时法轮也指佛陀说法,相传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初,曾三度宣讲苦、集、灭、道四谛。佛陀不断地说法似车轮般旋转,故藏传佛教的信徒们为祈祷佛能常住世为其说法,就将法论供奉起来,以求“法轮常转” 。法论不但是八宝之一,也是佛法单独供奉之物。因为法轮还常成为一些法王出场时的手持物,它象征着佛法的庄严和权威。法轮一般有八根幅条,象征着释迦一生传教的八件大事。在藏传佛教寺庙的屋顶正中往往高高地安装着一只铜制的鎏金法轮,是藏传佛教寺庙的显著标志,左右各有一伸颈伏卧的金鹿,象征释迦在鹿野苑初转法轮,首次说法。

藏传佛教属于佛教三大系统之一,清代以来的汉文文献中也称之为“喇嘛教”,为世界佛教三大语系之一,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很早就传入西藏,但由于没有文字,一直传播的很慢。直到1260 年,忽必烈继任蒙古汗位,立即封八思巴为帝师,号“大宝法王”。自此,藏传佛教在八思巴的管理下,迅速发展,成为元代社会最大的宗教。在目前传世及出土的瓷器中,虽有少量带有八思巴文字及梵文的瓷器,但是鲜见明显带有藏传佛教风格的瓷器。景德镇所产瓷器主要为伊斯兰风格,不过,法轮已经作为彩绘图案,作为八宝纹饰(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双鱼、盘肠)之一开始大量出现,但作为法器独立制作的瓷质法轮尚未出现。

4 瓷法轮造型的变化:从纹饰到雕塑

进入明朝后,明政府继续采取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永乐时期,在全藏分封了三个法王和五个世俗王,其后明各代皇帝均采取相同的尊奉政策。明代宫廷藏传佛教瓷器开始增多,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一件明宣德年间景德镇烧造的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盖罐,盖内和罐内底心,都有“大德吉祥场”五个篆字。罐身腹部多处有蓝查体梵文,足可表明此系珍稀的藏传佛教用瓷。“大德”二字,梵文为“Bhadanta”,音译为“婆檀陀”,佛教教义指有大德行者,用作佛祖、高僧的敬称。“吉祥”二字为授予僧人的称号, “场”为祭神之处。景德镇明代御器厂还曾生产过许多诸如青花僧帽壶、高足杯具有藏传佛教风格的瓷器,这些器物上常书写有可明确辨认的藏文,法轮作为八宝纹饰之一仍大量出现在彩绘瓷中,但独立制作的瓷质大法轮仍未出现。

直到清乾隆时期,法轮只以瓷器纹饰出现的情况才得到改变,以雕塑手法独立制作的瓷质法轮器开始出现。清乾隆皇帝格外尊崇优遇藏传佛教,同时,西藏的寺院建筑和佛教艺术也达到顶峰,出产大量精美的佛像、法器、唐卡等艺术品。在西藏地区的宗教头领达赖和班禅每年向朝廷进贡的物品中,均有法器出现。材质上有金、银、铜等不同类型,制作不甚细致,地域风格鲜明,其中就包括精美的铜制鎏金大法轮。清乾隆帝以这些法器为范本,下令大量进行仿制,宫廷造办处仿制的各种质地法轮器,制作精细,造型工整,材质丰富,用料讲究,一部分回赠给西藏,一部分则供奉于清宫各佛堂中。清乾隆之前也有仿制,如雍正朝就曾制作精美异常的铜胎画珐琅法轮,然数量、质量和品种远不及乾隆时期。

乾隆朝开始制作瓷质大法轮,系由造办处依西藏进贡的金属大法轮为样本发送至景德镇御窑厂烧制,法轮分为两种,一种是八宝中的法轮,一种是独立制作的大法轮,八宝中的法轮并非金釉法轮,而主要是粉彩镂雕法轮。如在清宫“梵宗楼”佛堂的供台上,就供奉着两组大小不一的粉彩瓷质八宝器。独立供奉的瓷质大法轮为金釉法轮,比八宝器中的瓷质法轮更为精美。清乾隆之后,嘉庆朝仿乾隆金釉法轮器样式仍有生产,但无论制作的精细程度和色泽都不如乾隆,嘉庆之后则不再烧造。

金釉法轮典型制式为通体镀金,下端为覆莲式底座,轮略呈鸡心状,两面纹饰相同,外框饰浮雕卷云纹,中心蓝色花瓣、矾红花蕊的菊花以珐琅彩填绘,周围与轮壁相连接的是八个红蓝彩的菱形方块,方块造型以镂雕表现,轮壁内圈饰八组红、蓝、天蓝釉的小珠子,每组三颗,模仿嵌宝石的华丽效果。底部用金彩落“大清乾隆年制”或“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款,其大小以南京博物院藏旧清宫金釉法轮器大小为例,高27.6厘米,宽16.7 厘米,底径10.8 厘米。

5 清乾隆金釉瓷法轮的美学样式:从工艺到功能

金釉瓷法轮是瑰丽金釉与庄重法轮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既华贵典雅又威严神圣的整体艺术效果,供奉清宫,既符合皇家气派,又与清帝尊崇藏传佛教相符。“美术是建筑在个性的基础之上的,而工艺则主要由于受到用途、材料、工艺的限制,被叫做‘不自由的艺术’。其性质之主导不是作者的个性,而是用途。”①金釉瓷法轮的功能主导其工艺。

美在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金釉法轮的工艺规律来源于传统技艺文化的积累,“传统作为土壤、自然、风土之故里,作为历史、习俗之家哺育了他们的‘自我’,又因地域、手法之不同而异。传统繁荣的种种形式,产生了民族固有的工艺,传统是所谓的‘律’,是汇集人类经验的法则,是应该做什么的指针。”②在清宫旧藏品中,有多件浑身嵌满绿松石及珍宝的铜镀金大法轮,还有部分完全仿其型制的瓷质金釉大法轮则。故宫所藏的乾隆年间的瓷质金釉大法轮,外观上几乎与铜镀金质地法轮毫无二致,不仅以金彩仿出铜镀金效果,还以鲜艳的多色釉,仿制出了红蓝宝石、绿松石等珍宝。从外观上看,几乎与铜镀金质地法轮毫无二致。金釉法轮在制作上,首先,将金粉调和成金汁,掺入适量铅粉,清乾隆时期朱琰所著《陶说》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调金描画,再入窑烧,永不复脱。”③据此可知,清代金釉器应是使用大蒜汁来调和金粉,可能还需要加些胶水。清《南窑笔记》中提到金粉与铅的比例,每金一钱,铅粉一分。然后,将调和好的金粉汁在雕刻好纹饰并烧好的白釉瓷法轮上涂抹,经低温烘烤后即不会脱落。最后,用玛瑙棒或石英砂摩擦才能使其发出闪耀金光。

金釉法轮的合目的性在于其功能用途。“工艺文化被历史性地赋予了文化代表者的角色,它集中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创造者的智慧和文化成就。”④法轮中的“法”代表世界一切事物的真理;“轮”代表战争中的战车。在古代印度传说中当统一世界的君王出现时,天空中出现旋转的金轮,象征该君王威力无比,被称为“转轮圣王”(Cakravartin),意思是“他的战车轮子将压碎一切反抗者”。藏传佛教借用“法轮”之意象征佛法威力无边。乾隆时期这种瓷质金釉大法轮,并非一般的陈设观赏品,更非安放在建筑物上的神器,彰显其象征佛法无边的功能,它被作为一件供器,安放于皇宫中的佛堂内。在宫中的一处名为“梵华楼”的佛堂二楼,即供奉着一件瓷质金釉大法轮。乾隆之后,只有嘉庆朝仿制金釉大法轮,和乾隆相比,黄金质感有明显差别。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金釉法轮所具有的文化与历史价值成为记录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金釉法轮因其数量极少,显得弥足珍贵,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处。还有少量流传在外,2005 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高约27.3 厘米的清乾隆金釉法轮以864,960 元成交;2006 年11 月23 日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曾拍出一件高约28厘米的清乾隆金釉法轮,成交价为88万元。随着西藏知名度的日益提高及佛教艺术品市场行情的看涨,佛教法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清宫金釉法轮无疑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6 结语

从唐代金彩始用于陶瓷器物开始,金料便成为陶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装饰颜料之一,并在清代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品种,即通体抹金的金釉瓷。至清乾隆时,与当时宫廷极盛行的藏传佛教法器之一的法轮相结合,形成惊世骇俗的金釉法轮瓷器,并在嘉庆以后停止生产,成为中国瓷器艺术的绝响之一。目前,学者们对宗教工艺品的关注往往集中在金属器上,对包括金釉法轮在内的佛教陶瓷品研究还很欠缺,随着佛教陶瓷品收藏热方兴未艾,相信对佛教陶瓷的研究将会逐步深入发展。

注释

①(日)柳宗悦:《工艺文化》,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12 页。

②(日)柳宗悦:《工艺文化》,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144 页。

③(清)朱琰撰,傅振伦译注:《陶说译注》,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 年,第131 页

④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220 页。

猜你喜欢
清乾隆釉瓷藏传佛教
清乾隆时期青花缠枝莲托梵文酥油供灯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耀州窑类单色釉瓷艺术的表现瓶颈与突破思考
瓶上花枝簇簇俏 记一组清乾隆时期壁瓶的修复
从黑釉瓷盏看宋代茶文化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天下四方 龙凤吉祥
清乾隆粉彩连体包袱瓶 浓浓华夏民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