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加工制造类现代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实践研究

2019-01-19 06:08张红霞
职业·中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

摘 要:培养“学校拿得出手,企业用得上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下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校企合作,产教互融再深化,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实施四项工程、完善四项机制、推行四项制度、推动四项创新,充分利用新技术,打造数字化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和有效对接,促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办企。本文根据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的改革实践,就专业群建设标准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深入研究。

关键词:产教一体 信息助力 实践育人

随着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职业学校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少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符;专业教师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不了解,技术能力弱;部分专业传统技术与行业实际脱节;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实践教学考核评估与企业质量考核融合度不高等。针对以上问题探索了企业介入、项目引领、模式创新的职业教育新路径,提出了“信息收集—释疑解难—实操验证—评价总结”的“四阶段”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过程成长放在首位。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做到“做中学,学中教,做中悟,做中想”。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入网络化、信息化、情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交互式、探究式学习,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探索并实践了“产教一体、信息助力、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转变了数控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出一大批“学校拿得出手,企业用得上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一、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围绕课程教学大纲,依托企业产品,开发实训项目教学案例

在教学内容选取方面,与“江苏金正奇”等企业深度合作,开展工学结合与订单式培养。笔者学校在学习内容的选取、教学组织过程、教学评价方式等给师生提供了极大的创新和选择空间,结合部分企业典型产品加工,通过改进工艺、改进工装、优化程序,开发一体化项目教学案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分段模式和课程体系,代之的是“行动”“项目”和“任务”。通过产学合作,解决了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岗位相脱节的实际问题。如在数控车工项目实训中,产品的检测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制作的零件检测交互式动画,让学生反复观看,掌握检测工具的正确用法,掌握量具的正确读数的方法,反复模拟检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通过把企业的产品分解转化为学生前期实训的作品,通过动画设计、工艺改进、程序模拟还原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提高了产品加工效率。通过这种实训与仿真的方式,不仅使学生记得清、学得牢,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和创新工作。

2.围绕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

通过企业介入、项目引领、模式创新,数控专业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新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导师和伙伴,成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合作者。教师从舞台的中央退到幕后,有了更多精力和时间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结合学校现有的条件和企业岗位目标情况,与企业共同调研、论证,共同研究制定了培养方案,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职业技能的需求,融入该方案之中,如企业要求员工要具有刻苦勤奋、忠诚敬业、自动自发、追求卓越、知恩图报的精神,笔者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有意识地来培养学生。结合企业产品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实现岗位需求培养精准化。开展订单式的培养,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即学徒。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与学徒的融合。校企共同管理与招生。签订培养协议,共同招生,同时企业多次派工程师到笔者学校授课,把企业经营的先进理念和企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并深入班级参与管理和考核评价,从而保证了学生与学徒身份的有效对接。

3.结合专业教学的特点,提出和验证了信息助力、实践育人的教学模式

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南京金正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笔者学校师生参与企业产品项目研发,共同开发工艺、工装,优化产品加工程序,并把企業的项目转换为学生实训的作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Edgecam仿真三维教学系统及Solidworks三维设计软件,解决机械加工专业课程实践内容,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并开发一体化项目课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模式创新点

本教学模式提出以“项目”为引领、以“过程”为导向的“信息收集—释疑解难—实操验证—评价总结”的“四阶段教学新模式”。该教学模式符合“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悟、做中想”,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真正的乐趣。通过虚拟仿真软件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淡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通过项目教学与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生产体验。围绕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人才培养质量对接用人单位的需求,提出了专业对接产业、学生对接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开展产学合作,让企业介入课程开发,互兼互聘,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企业产品生产和技术研发工作。将企业质量考核标准引入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来,校企共同制定质量标准,开展督导检查,合理设计奖惩措施,以“多样性”评价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经过几年的探索,“产教一体信息助力实践育人”—转变数控加工专业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知识积累为中心向以真实体验为中心的转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三个转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顺应了新时期企业用工的需求,有助于培养手脑并用、全面发展的合格中职毕业生。促进了专业教师队伍的成长,打造了一支有社会影响的校企互兼的师资团队。嵇士友同志于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机械专业带头人,主持的省级课题《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顺利结题。2016年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主讲的《零件的加工、检测与装配》被评为省精品课程。2014年,张红霞教师荣获江苏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盛修权教师2012年、2014年连续两届荣获淮安市技能状元大赛一等奖;2016年,韩业湾教师荣获江苏省技能大赛一等奖。

三、小结

现代专业群信息化、国际化、终身化、个性化、多样化建设打破了传统各专业在实训运行与管理和设备配置上各自为政的局面,全方位、多功能、一体化教室的使用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专业群的各相关专业教学要求,对各专业所需的实训设备和实训室进行优化调整,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的效益。形成了依托职教体系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基本路径,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教学大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为企业和学校创造了很好的效益。通过加工制造类各专业的集群,完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设置的优化、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基于企业工作过程导向,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教学资源的建设、优化了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通过“做中学、做中教”的实训教学改革,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有了全面提高,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技能提升和技术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外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等项目,全面提升数控专业对外服务能力;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合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共建数控实训基地,保持设备先进性,改善了实验实训设备的条件。结合区域经济与人才需求,根据学校校企合作生产与教学实际,结合实际生产与加工产品案例,为其他专业或周边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可借鉴的经验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年友,周常情,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

[2]袁莹,李乐.政企校一体共建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管理,2019(10).

[3]庄西真.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

[4]莊西真.技能人才成长的二维时空交融理论[J].职教论坛,2017(34).

[5]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

[6]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5).

[7]庄西真.职业教育现代化:起点和重点[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7(06).

[8]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04).

[9]王武林,倪永宏,范从山.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对接研究-以苏中为例[J].职教论坛,2014(03).

[10]王凌云.产业转型下的数控技术专业改革[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3(04).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
实践育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的思考和探索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
高校共青团“四维一体”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建构
服务性学习视角下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