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预设及生成

2019-01-28 10:15柴红英
考试周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预设诗词学生

摘 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有课前面向学生进行充分预设,在课堂上积极营造氛围促进生成,才能实现个体对古诗词的积累与多元解读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此来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诗词;预设;生成;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里揭示了语文教学的不确定性。教育的作用是促进人、培养人、塑造人,但教育者的企图不能强加人,所以,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教育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自我理解、自我成长的过程。古诗词的精妙,在于对偶与精炼的文字;悠远与多元的意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更要利用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生成,实现对古诗词的积累与多元解读。在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下面以《渔歌子》的教学为例,浅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对预设与生成的一点体会。

一、 面向学生充分预设

教师预设要面向学生的实际。《渔歌子》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要学习的一首词,要求学生借助词的内容想象词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词的理解和对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体会上,而不需要教师逐字逐句讲解。这是小学生初步接触词,而且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但是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具备了相对的自学能力,生词的学习,收集与《渔歌子》相关的学习资料完全可以在课前完成。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学生“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几个合作探究学习的环节,找出词中景物,读出词的韵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所描绘的景象,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和自己体会的情感,了解词人“不须归”的缘由。预设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积极。我让各小组把提出的办法写下来,讨论完后由小组长递交教师。虽然学生对词中的美景和词人悠闲自在的感情领会不到其全部精髓,但结合诗词内容、文字、图片资料、幻灯片,加深他们的了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二、 营造氛围,促进生成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是预设和生成的相辅相成的结合。例如在精读感悟环节,备课时我已经预设了三个大的问题以及一系列小问题及其答案。

1. 请说说你在词中发现了哪些景物?

2. 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3. 如果此刻的你漫游在西塞山脚下,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4. 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有什么想说的?

由于小学生只具备相对的自学能力,预设问题基本是在情景游戏和问答互动中生成。例如,找一找:读读书,找一找,看看词人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先让学生在词中找出所描绘的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等),学生们很容易找出来,再继续追问,找出词中的景物是怎样的?结合词和学生们的想象说说那是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白鹭?什么样的流水?学生们先用词语进行表达。最后用这些词句连成一段通顺的话。这样就把词的意境自然地描绘出来了。学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学习任务。画一画:如果老师要求大家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怎么画?想一想画面:短短一首词,描绘出了这么多景物和色彩,这会是一幅怎样的画?我让学生动手作画。完成画作,继续追问,如果此时的你正漫游在西塞山脚下,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说一说: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在这样的美景中,你着急回去吗?词人愿意回去嗎?“青箬笠,绿蓑衣”给我们留下的只是遥远背影而已,你猜想他的表情是怎样的呢?学生通过几个环节的回答,回归主题,升华“词”的感情,学生随即明白,词人追求的是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用充分的“预设”去促进丰盛的“生成”,以此来完成教学目标。当然,诗词的意境有时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表达不能完全代表理解。所以,我觉得古诗教学,另一方面要读,要反复地读,要熟熟地读,要摇头晃脑地读,要配着乐声美美地读……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将诗中的韵味内化。

作者简介:柴红英,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民勤县新民小学。

猜你喜欢
预设诗词学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诗词之页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